(一)不同领域的权力观点
权力话题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讨论较多,管理圈涉及较少。通过研究二三十本权力相关书籍,总结出以下有代表性的观点:
- 马克思・韦伯的权力观点:马克思・韦伯在权力概念上影响最大,提出三种权威理论(官僚的、神圣的、传统的),其著作构建了庞大的社会学体系,权力划分是该体系的基础。他认为权力本质是一种支配,即不管对方意愿如何,能让其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这一观点朴素且易被大众理解,也符合企业中的部分现实,比如领导下达不合理指令,员工有时仍需执行。
- 汉娜・阿伦特的权力观点:汉娜・阿伦特继承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权力是一种契约,强调权力的来源。在政治领域,政府权力源于选举和契约协商,大家认可领袖,领袖才拥有权力。这一观点对企业管理有借鉴意义,企业中权力不仅有强制性,若团队事务多基于契约,大家认同做事方式,权力运用会更顺畅。且好的流程本质也是一种契约,并非自上而下的权力赋予,权力与流程、规则是同质异态的东西。
- 彼得・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权力是社会交换的一种形态。以企业雇佣关系为例,员工签订雇佣合同后,会将部分支配自己的权利让渡给公司,公司则为员工提供薪酬和发展机会,这便是老板、经理等能命令员工做事的背后逻辑。
- 史蒂文・卢克斯的权力三维度理论:史蒂文・卢克斯从政治学角度提出权力的第三维度,此前权力有两个维度:决策权(权力用于做出决策)和议题设定权(决定哪些问题能上会、哪些不能,这对正式组织管理很重要,比如大公司中问题能否上会直接影响事务处理)。第三维度是利用权力控制人的思想和心智模式,这一维度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中国早在商鞅时期就有类似控制心智的做法。
- 巴纳德的权力观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提出组织三要素(共同目标、做出贡献的意愿、沟通),认为权力是沟通的一种属性,且权力的有效性取决于下属的接受程度,若下属不接受,权力和沟通都会无效。他的观点受社会契约论影响,强调双方认同对权力的重要性,而非强制。
- 德鲁克的权力观点:德鲁克将权力与职责区分开,强调 “先有职责后有权力”,认为管理者的权力不应超出履行职责的需要。这一观点在理论上非常正确,为管理设定了伦理标准和目标,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管理的核心是解决现实问题,不能仅停留在 “应该怎样” 的层面。
(二)马克思・韦伯的官僚体系
马克思・韦伯本质是社会学家,其社会学模型最初针对政府构建,但后来对西方企业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他认为组织是法人,组织中的权力建立在规则基础上,而非对人的忠诚(这与中国文化背景下部分组织权力依赖人的忠诚不同)。
官僚体系具有分层特性,下级对上级负责,经理人员等官员通过自由任命产生,其获得权力的依据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权力的合法性。该体系的金字塔模型影响深远,对企业管理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