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概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宗旨在于帮助人们追求人生解脱,达到涅槃境界,中国佛教将这种境界理解为成佛。佛学思想(佛教哲学思想)则是为追求人生解脱,达到涅槃境界所做的论证,它特别针对人生的痛苦、现实的矛盾、世间的污秽等种种不足,探讨摆脱烦恼、脱离苦难的途径和方法。它否定现实人生、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努力追求永恒的、幸福的彼岸世界,或者说是理想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276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渐和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佛教版图中,中国佛教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对日本、韩国佛教有重要影响,是东亚佛教的主体部分。

佛教产生时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中叶),印度处于奴隶社会,流行世袭的种姓制度。在思想上则以信奉“梵天”和轮回转世的婆罗门教为主流,沙门思潮也有影响。主张世界由地、火、水、风“四大”独立常存元素组成的顺世论思想,是沙门思潮之一;佛陀的学说也属于沙门思潮的一种。佛陀(前565-前486)名悉达多,族姓乔达摩,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自幼受婆罗门教育,结婚生子。29岁出家,35岁创教,年80去世。277后来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简称为佛,意思是觉者或智者。

佛教思想主要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几个方面的内容。

“谛”指实在或真理,“四谛”指佛教发现的四个方面的真理,包括苦谛(指世间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也称因谛,指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无明”)、灭谛(指痛苦消灭达到的涅槃境界)、道谛(指,借助修行觉悟,摆脱烦恼、脱离苦海的方法)。

佛教对人们的痛苦情感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描述。《法苑珠林·八苦部》将人生痛苦归纳为八种类别的痛苦:生老病死四苦,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四苦。其中,五取蕴指色受想行识五蕴,受爱取、执取、占取影响而发生蜕变,成为一切痛苦之源。其他还有三苦(三界苦,即沉沦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而来的痛苦)、五苦(轮回苦,轮回世界中人间、修罗、畜生、地狱、饿鬼五道众生的痛苦)、十恶苦(指人因作十恶业而内心相应生起十种痛苦,这十恶业是:意恶业,含贪、嗔、痴三恶业;身恶业,指杀生、盗窃、邪淫三恶业;口恶业,指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四恶业)等说法。

“十二因缘”说解释苦的原因,由十二个环节构成,它们是:无明(愚痴,无知)——行(形成力,形成)——识(认识、意识)——名色(名称与物质形体)——六入(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及感官对象)——触(感官与感官对象的接触)——受(感受)——爱(渴望)——取(爱执、执着、执取)——有(存在,无和空的对立面)——生——老死278。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缘灭”的,任何事物的“起”(产生形成)或者“灭”(衰亡)都有其因缘或条件,所以世界万物因果相续,没有实在的自性,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其中,“无明”指对于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误以为有一个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存在,并执着于这个假我,在生活中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八正道”指佛教发现的八种摆脱、消灭痛苦的正确方法,是“道谛”的具体化,它包括正见、正志或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见”即正确的认识,当然是消除“无明”最根本的方法。佛学中的“五明”学,即声明(声韵学、语言学等学问)、因明(逻辑学、论辩术)、医方明(医药、养生、体育等学问)、工巧明(指与物质生活有关的工、农、商、畜牧、纺织、行政、法律、计算、书法、绘画、雕塑、音乐、饮食、占相、咒术等学问)、内明(即释迦牟尼的言教,是解脱生死轮回、了悟真如实相的学问),就是克服“无明”的学问。

大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印度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贵霜王朝统治者推崇佛教,佛教举行了第四次集结,编辑和注释了三藏(经、律、论),大乘佛教随之兴起。“乘”本意指车辆、运载,引申为成佛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贬斥此前的部派佛教为“小乘”,而自称大乘,有将他们自己所说的道理自命为成佛大道的意思。

大乘与小乘在思想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小乘首重自己解脱,大乘还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在小乘基础上,大乘对佛教教义有创造性发展。关于灭谛,大乘讲“无住涅槃”,意思是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符合缘生缘灭真理的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没有根本区别。所以到了圆满觉悟的成佛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修行时,也不必刻意脱离现实世界,而可以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情,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同时根据缘生缘灭的道理,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因缘同体的关系,便如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的关系一样。所以自己成佛,与众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必须有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行菩萨行,自己追求成佛,也要普度众生。279

大乘佛教包括空宗和有宗两个派别。公元七至八世纪,密教取得主导地位。空有二宗和密教都传入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