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质管理问题
- 品质不良现状:企业品质不良率约 3%,虽经一段时间改善后,部分时候能降至 3% 以下(2% 点几),但数据不稳定
- 根本原因:受硬件设备与原材料品质双重限制
- 硬件差距:同行已进入 “3.0 时代”(如使用豪华配置设备),而该企业仍处于 “1.0 时代”,设备以半自动为主,生产效率与精度落后,类似 “别人开新能源汽车,自己还在骑自行车,上坡还需推车”
- 原材料问题:部分原材料本身存在品质问题,进一步影响产品品质
(二)采购管理问题
1. 采购决策权混乱
企业采购管理经历多次调整,暴露组织能力与流程漏洞:
- 初期模式:企业规模较小时(几千万至 1 亿元),老板亲自负责采购
- 第一次调整:企业规模扩大后,老板意识到需建设组织能力与流程,选择让亲戚负责采购,这是多数民营企业的常见做法
- 后续反复:亲戚负责采购后,老板认为信息管理不到位,又收回采购决策权;发现自身谈判能力不足(常被供应商忽悠,甚至被供应商威胁)后,再次调整,采购管理始终缺乏稳定流程
2. 采购价格存在明显空间
- 价格差异现象:通过与负责采购的亲戚沟通发现,同规格、同品质的原材料存在价格差。例如,假设老板采购某材料价格为 5000 元 / 吨,亲戚采购同品质材料仅需 4500 元 / 吨,但亲戚因担心 “否定老板能力” 而不敢主动说明
- 价格判断依据:辅导团队基于多年经验判断部分原材料价格偏高,具体可通过两个维度验证
- 经验值判断:团队服务过多家制造企业,通过了解材料的长宽高、规格等基础信息,即可初步判断价格合理性。例如,曾服务一家汽车配件企业,根据产品系数判断报价 2 元多偏高,最终谈判后价格降至 1.12 元,实现显著降本
- 事实案例支撑:行业内存在类似情况,某企业老板亲自采购时,5 家供应商联合围标,导致采购价虚高;后续交由采购部负责后,采购价降低
10%-20%
3. 企业对降本的认知误区
- 过度追求明确降本比例:部分企业(包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未提供详细数据、未让辅导团队深入调研的情况下,直接询问 “能降多少个点”,忽视降本需基于实际情况的规律
- 对咨询服务的定位偏差:部分企业将咨询团队等同于普通供应商,过度强调数据指标,反而影响辅导效果。实际上,当辅导团队无需过度迎合指标要求、拥有 “安全感” 时,更能发挥专业能力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