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政治上奉行西方模式的议会民主政治体制。在东方殖民国家中,印度是出现议会民主制度最早的国家,老奸巨猾的英国殖民者为了阻挠和分化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加强英国殖民统治,将议会民主制度移植到印度这块东方国土上。独立前,议会民主制度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工具;独立后,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新政府将现存的国家机器议会民主制度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形成印度稳固的政治体制。
1950年正式实施的印度宪法规定了印度议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该宪法的起草用了3年时间,由于印度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方方面面的规定使宪法的篇幅洋洋大观,全文共395条,8个附表,200多页,可谓世界上最长的宪法之一。
宪法规定,印度的国体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财政、国防、外交和国内治安等,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邦政府体制与中央政府体制大体相同。
宪法规定,印度的政体为议会民主的内阁制,印度共和国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即中央立法议会,由上院联邦院和下院人民院两院组成。
宪法规定,总统是印度的“国家元首”,享有非常广泛的行政权。但实际上,印度最高行政机关是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虽然宪法明文规定总理由总统任命,但总理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是部长会议的首领,宪法授予总统的权力都是由总理通过其内阁行使的。所以,总理不仅领导着部长会议,而且也领导着议会和整个国家。
部长会议集体向人民院负责,部长会议的核心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内阁是政府实际决策机构,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各种常设或临时委员会。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也掌握在内阁手中,每届议会通过的大部分法案都是内阁提出的,而议会只是为这些法案制造法律根据。
联邦最高法院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定中央政府与邦政府之间的争执等问题。
宪法规定,印度实行公民普选权基础上的选举制,每5年进行一次大选。从1952年第一次大选以来,选举制从未中断,议会民主制度也未发生动摇。
在尼赫鲁总理执政时期(1947-1964年),印度被普遍认为是非西方世界中少数几个政治稳定的民主国家。这一稳定首先与尼赫鲁本人一贯崇尚世俗主义、议会民主的政治信念和政治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印度历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几乎人人都是宗教徒。在众多的宗教中,印度教居绝对优势。在制宪会议辩论会上,有不少人要求宪法体现印度教政体特征,尼赫鲁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极力主张建立世俗政体,保护所有宗教,给每个宗教以自由,反对设立国教。印度共和国宪法充分体现了尼赫鲁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印度共和国的世俗民主性质。
尼赫鲁政府执政后,在各个方面努力履行世俗国家的目标,制定一系列旨在为世俗民主原则奠定坚实基础的法案,通过了“印度教法典”,废除了不可接触制,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可接触制习俗,规定印度教男女在婚姻和财产继承问题上享有平等权利。在一个有着多种宗教信仰,宗教影响根深蒂固,且印度教徒占人口80%的国度里,确立了世俗政体,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尼赫鲁对印度政治的一大贡献,是印度人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

图2-2 尼赫鲁
尼赫鲁具有强烈的民主作风,他将内阁成员看成是平等的同僚而不是下属,并将反对派纳入内阁。如他所说:“我不想让印度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千百万人对一个人唯命是从,我想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在内阁讨论中,尼赫鲁从不压服,而是用说服的办法使持反对意见的内阁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议会讨论中,尼赫鲁总是充分说明法案中的主要问题,并给议会反对党充分阐述观点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反对派议员人数虽少,但能量很大,他们提出一连串令人难堪的问题,发出极大的喧嚣声。在这种情况下,尼赫鲁总是弯着腰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一种沉思的神情,有时因听到反对党刺耳的攻击而紧皱眉头,但他对反对党议员的态度是忍耐和礼貌的。
他在议席上经常用肘部推一下激动不已的同僚让他安静,有时突然起来,帮助一个被一连串质问搞得狼狈不堪的部长解围。他有时一连几个小时地回答议员提出的问题,并指示他的政府官员把议员的要求放到议事日程的最优先地位。
尼赫鲁的民主作风不仅体现在议会里,就是对待记者也是这样。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毫无拘束,他们质问尼赫鲁,同他大声辩论,有时对他规劝训导。尼赫鲁对这种无礼举动总是采取容忍克制态度。而夏斯特里继任尼赫鲁之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受到十分无礼的对待后,就再也没有举行过记者招待会。
尼赫鲁时期,印度全国举行了三次公民普选,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选举活动,是东方国家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初次尝试。破天荒的大选是印度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伟大壮举,将成人普选权引入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文盲占人口75%、社会上宗教保守势力十分猖獗、没有任何政治参与经历的国度,并付诸实施,不仅唤起了印度人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而且是对民主程序只适用于高度文化的社会的西方传统观念的严峻挑战。这无疑是尼赫鲁对印度政治生活的重大贡献。
尼赫鲁时代印度能够保持政治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政党。印度是一个政党众多的国家,其数量可谓世界之冠,从1947年至1977年间,印度存在的政党数在200个以上。然而,主宰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发展的核心力量乃是国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与之匹敌、能够向国大党一党执政的地位挑战。
国大党之所以几乎一直保持优胜者的记录,其深刻的原因在于:该党是亚洲最古老的资产阶级政党之一,在印度自始至终领导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民主运动,动员和组织印度人民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反英斗争,并取得了独立;它有提拉克、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等著名领袖,他们在印度人民和各政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独立后国大党制订了一套有利于印度发展的政治和经济纲领与政策,得到了印度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支持;国大党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渡过党内外的政治危机,使印度政治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相对稳定性。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