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易经》遇到《洪范》

关于《洪范》的思想内涵和具体应用,经过历代学者的积累,形成了一套专门的学问。历史上虽然各家各派都有独自的发明,但最终还是汇归成两个流派:一个是以汉代的象数之学,一个是宋代的图书之学。

汉代的象数之学,应该从伏生授经的就已经开始了。在伏生口授的《尚书》诸篇里,《洪范》当然是重中之重。此后经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独尊儒术,从而以“五经”为依据的儒家学术大行其道。到了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研究《尚书·洪范》,专门写了一篇《洪范五行传》,将“洪范五行”跟天地人伦对应挂钩,使“洪范五行”成为认识天地与人伦关系的重要工具,对汉代谶纬之术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到了东汉,班固编撰《汉书》,他以刘向父子《洪范五行传》为理论根据,编写了《五行志》,记录和推衍了许多天相灾变和奇闻异事。这也说明汉代官学对“洪范五行”这一门学术的态度。

汉代易学在象数方面的成就很高,像孟喜、京房一系的易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把“洪范五行”之数,跟“易经八卦之象”结合起来,形成了古奥而玄秘的汉易“象数之学”。

大家要留意啊!我们经常随口就讲“阴阳五行学说”,但是严格来说,在汉代之前这是两套并行的学术系统,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易经》主讲“阴阳”,以八卦之象为载体进行“定性”的预测和判断;而《洪范》则主讲“五行”,是以“五行之数”的生克关系作为依据,“定量”地推衍事物的运行和发展。孟喜、京房他们把 “洪范五行之数”与“易经八卦之象”结合在一起,这个就了不得啦!他们的这一套学问,在推算天文地理、预测人事灾变、判断势运祸福上面,那就非常精细了。这是汉易很重的特点,可惜的是这一套象数之学,并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只是在后世关于《易经》的注疏中,可以零散地看到一部分。

从汉代到唐代,随着儒学的衰微,这一套学问并没有重大的发展。直到宋代新儒学大兴, “四书五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易经》和《尚书》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这个时候,“洪范五行之数”与“易经八卦之象”才再度重逢,形成了宋易独具特色的“图书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