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中采购的关键注意事项与评标方法

(一)集中采购关键注意事项

  1. 重视一线人员参与:集采部门并非产品使用部门,一线人员是产品最终使用者,其意见至关重要。在执行小组中,应邀请 1-2 名一线人员参与,征集一线人员在品类使用中的痛点、卡点,让其参与评标定标过程。这样能减少一线人员对集采结果的抵触,即使未选中一线人员熟悉的供应商,也能让其理解并接受,同时一线人员的参与也能为集采工作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建议。
  2. 平衡成本与质量:集采的核心目标是降本增效,但不能忽视质量。部分企业为追求低价,选择最低价中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供应商以低价中标后,在履约过程中变相加价或降低产品质量。因此,在集采过程中,需通过品类研究、供方考察、质量标准制定等环节,确保采购产品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造成后续成本损耗。
  3. 合理制定技术参数:制定技术参数时,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若标准过高,会导致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且供应商可能在样品阶段满足高标准,实际供货时降低参数,而采购部门难以察觉。应基于产品实际使用需求和行业标准,制定合理的技术参数,同时加强对产品抽检环节的管控,避免供应商弄虚作假。
  4. 做好对标与经验交流:企业开展集采时,应多与同行企业交流,学习其成功经验,了解行业集采趋势和最佳实践,少走弯路。部分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融洽后,会选择续标,不再重新招标,让供应商适当让利,既节省了招标时间和成本,也维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创新模式值得借鉴。
  5. 关注央企集采特点:央企除集团层面的大集采外,二级单位(如区域公司、分公司)、城市公司也会开展集采,或多个城市公司联合开展集采,拓展集团大集采外的品类。其他企业可参考央企集采模式,结合自身情况创新集采玩法。

(二)四种评标方法对比分析

  1. 最低价评标法

应用场景:适用于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质量易把控、市场竞争充分的品类,当前很多企业集采时普遍采用这种方法。

前提条件:需确保参与投标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在质量、品牌等方面处于同一水平,避免不同档次产品同台竞争,否则会导致不公平竞争。

优缺点:优点是能最大程度降低采购成本,操作简单;缺点是容易引发供应商内卷,部分供应商为中标报出不合理低价,后续可能通过降低质量、变相加价等方式弥补成本,存在履约风险。

 

  1. 合理低价评标法

应用场景:适用于对产品质量、履约能力要求较高,且需避免供应商因利润过低导致履约风险的品类。当行业内供应商数量较少、形成一定默契,无法采用最低价评标的情况时,也可使用该方法。

核心逻辑:在考虑产品质量、服务、履约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价格较低且合理的供应商,通常会淘汰价格最低的供应商,选择价格倒数第二低的供应商(即次低价),确保供应商有合理利润空间,保障履约质量。

优缺点:优点是兼顾了成本和履约风险,能选择到性价比高的供应商;缺点是对评标专家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准确判断价格是否合理。

 

  1. 综合评标法

应用场景:适用于产品复杂、技术要求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技术实力、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价格等)选择供应商的品类,控标性较强,能选择到更符合企业整体需求的供应商。

优缺点:优点是考虑因素全面,能筛选出综合实力强的供应商;缺点是评标效率低,评分标准存在弹性,可能引发不公平性争议,且容易被供应商举报。例如,某央企在上海的一个招标项目中,未中标的供应商通过分析投标价格,以其他投标方规避 “4” 这个数字为由,举报招标存在串标问题。

 

  1. 两阶段招标评标法

应用场景:适用于新型领域(如低空经济)或技术复杂、需求不确定的品类,企业对该领域不熟悉,需分阶段明确需求和筛选供应商;也适用于分区域定多个标段的项目,便于灵活更换供应商。

核心逻辑:第一阶段,企业提出技术需求,供应商提交技术方案,企业根据技术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供应商;第二阶段,让通过第一阶段筛选的供应商提交商务报价,再根据报价和综合情况确定中标供应商。若某个供应商服务不佳,可及时更换其他供应商承接其业务。

优缺点:优点是能降低企业因对领域不熟悉带来的风险,灵活性高,便于管控供应商;缺点是流程复杂,耗时较长,增加了招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