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心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拥有开放的心态,是数字时代高潜牛人的另外一项特质。显然,在复杂度激增的时代中,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人们会逐步地意识到,环境变化塑造了很多新事物,不能接受它们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就会错失很多机遇,变成一个固执的人。

开放的心态意味着能够广泛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但这并不代表要完全依照形形色色的意见做决策。决策是一个人、一个团体自己的责任-他们必须承担决策的后果。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明智的决策更应该建立在“听取了多种不同想法”的基础上。

愚蠢的决策往往是在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下,仓促做出的。除非你能建立完善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否则,仓促的决策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另外一种关于决策的论述-“坏的决策比没有决策强”。

2017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针对“CEO拖延决策”的观点。作者认为,坏的决策好过没有决策。因为无法快速掌握事情的全貌而拖延决策,错失机遇造成的损失,甚至高过快速但糟糕的决策。

但在我看来,快速决策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建立相对完善的决策反馈机制,最好能够实时监控某项快速决策给工作带来的影响。就像汽车仪表盘一样,它能够给驾驶员带来及时的反馈,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至于等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才意识到出现了重大的错误。

事实上,快速决策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有开放心态的人在决策的最开始,就能够承认并充分意识到目前的决定极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他们会打开自己头脑中敏锐的“小天线”,更注意在过程中观察反馈信息,并积极做出调整和反应。我认为这是“快速决策、快速犯错、快速纠正”这个创新思维模式成立的必要前提。否则,一定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快速决策,更需要开放的心态。

同时,决策必须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做出。听取更多人的想法,是为了丰富自己决策时思考的维度,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事实上,只要某人不必承担某项决策的后果,他的意见就仅仅是一种丰富决策思考维度的意见而已。开放的心态可以确保这种意见能被搜集、被思考、但你不能完全依赖它。

一个人的意见到底有多重要,其实要看这个人的“可信程度”。这里所说的可信程度不仅仅是指意见提供者是否诚实客观;更多地是要看他的想法是否符合逻辑、或者这个人是否在相同的领域内至少有一次像样的成功。

瑞•达利欧是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在多年的基金工作中梳理出了关于判断人的“可信程度”的两条原则:(1)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注4-20)

保持头脑开放、听取可信之人的意见,是塑造“复杂”思维的前提条件。头脑封闭的人,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只关注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他不可能拥有“复杂”的不断进化的认知和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