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孵化沟通目标
项目孵化沟通的核心目标,就是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具体来说,要让支持者更多、反对者更少,让中立者向支持者靠拢。
一个项目从客户提出需求到最终决策,是有完整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决策链不同成员的参与先后和程度都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需求提出阶段主要是技术人员和使用部门人员参与,他们会论证需求;只有企业面临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比如核心设备更换这种重大投资,才可能由核心决策层发起,但即便如此,技术和使用部门还是要进一步论证需求细节。
所以,我们得把客户的采购流程、项目运作不同阶段拆解开来,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参与人以及他们想达成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和客户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要是客户还在研究该买什么,我们却一个劲儿说自己的产品多好,这种沟通是毫无意义的。
在不同的项目孵化阶段,针对客户的不同关系状态
—— 支持、反对、中立,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支持者,要让他们接受我们优势方案的内容,也就是 “种草”,还要强化这种认知,即 “强草”;如果竞争对手先 “种草” 了,我们就要想办法 “换草”,比如通过沟通让客户明白,不同场景有不同需求,之前的标准并不适用;要是竞争对手的方案完全不适合客户,那就 “拔草”,让客户放弃这个方案。总结下来,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更多支持,并且让支持落到具体的方案内容上。
(二)决策链成员态度分析
很多销售人员会汇报 “客户对我们不错,支持我们”,但这种判断往往很笼统,缺乏依据。其实,决策链成员的态度可以从四个方面拆解分析,这样一线销售人员就能更清晰地把握。
- 认知:认知决定了一个人对事物的基本看法。比如大家都知道 “抽烟有害健康”,这就是一种普遍认知。放到企业项目里,认知就体现在对项目本质的判断,以及对企业长期发展、预期愿景的考量。像大型系统和设备项目,核心决策者从认知上会关注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希望和优质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 行为倾向:行为倾向更多和短期目标相关。还是以抽烟为例,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熬夜写东西时,可能会想抽根烟来启迪思维,这就是行为倾向的体现。在项目中,客户的行为倾向会受企业现实情况影响,比如当前急需解决产能改造、技术难题等问题,即便某个方案从长期看很好,但如果不符合当下的现实需求,也难以获得支持。
- 情感:情感会影响人的判断和选择,在项目里主要体现在和客户的关系上。不能仅凭 “客户对我热情” 就判断关系好,有些人本身就 “见人三分熟”,表面平和不代表真正认可。我们需要通过具体事件来评价客户关系,比如客户是否愿意和我们深入交流项目细节、是否会主动提供行业信息等。
- 个人动机:个人动机是分析态度的关键,要从公和私两方面考虑。从工作职责来看,不同岗位的人关注点不同,大领导关注企业整体收益,技术人员把关技术质量,采购人员关心价格是否合适;从个人需求来看,大领导可能会考虑和合作企业的关系,比如是否是熟人介绍,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选择有这层关系的合作方。
我们可以按照这四个方面,结合不同项目,列一个表格来分析每个决策链成员的态度。比如针对核心决策者,从认知上看他的预期愿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行为倾向看他的短期目标是解决当前产能或技术问题,从个人动机看可能还会考虑一些外部关系,综合这些就能判断他对我们是支持、反对还是中立。
(三)项目孵化沟通常见问题
- 沟通目标不清,阶段任务不明:在不同的项目阶段,沟通目标和任务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提出需求阶段,应该找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重点是挖掘他们的痛点,了解他们的预期目标。但有些销售人员不管阶段,随便找领导沟通,上来就说自己的产品能解决问题,领导可能还没理清需求,只会让他们先下去了解情况,这样的沟通不仅没效果,还会让客户反感。
- 沟通对象不对,言不达意:不同的沟通对象需要不同的沟通人员和内容。比如和专业的采购人员沟通办公家具,销售人员如果对板材、五金、漆面等技术知识不了解,表达不流畅,采购人员会觉得其专业能力不足,进而怀疑供应商的实力。再比如和技术人员沟通,要是派一个只会搞关系、不懂技术的 “江湖老油条” 去,技术人员会很反感,不愿意交流,自然也了解不到有用的信息。
- 沟通策略不对路:面对支持、反对、中立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针对性。比如对于中立的客户,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们了解不够,这时候应该从认知层面入手,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优势和方案;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搞关系,效果就会很差。还有,在人员配置上也存在问题,和技术人员沟通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陪同,导致无法深入交流技术细节。
- 沟通节奏不当,场合不适:在和技术人员、使用人员初次沟通时,重点应该是了解场景、痛点和需求,而不是盲目地介绍方案。如果过早把方案细节说出来,一旦遇到客户里竞争对手的线人,信息就会泄露,对我们很不利。另外,沟通场合也很重要,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的沟通方式、内容尺度要把握好。比如在公开场合,不适合谈一些敏感的合作条件,而私下场合可以更深入地交流客户的实际需求和顾虑。
(四)不同角色链成员沟通要点
- 核心决策者 / 关键决策人
- 思维特点:核心决策者是结果导向,他们最关心的是方案能否帮企业达成目标,至于产品是高端还是低端,不是最关键的。比如有些企业买设备不计成本,看似被 “割韭菜”,但从他们的目标来看,短期的投入损失相比达成企业战略目标不算什么。
- 沟通要点:首先要基于场景,把客户的核心痛苦说清楚,让决策者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个方案。比如客户想实现设备进口替代,就要强调方案能保证设备可靠性,满足替代需求;其次要体现专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能让客户觉得我们是拿他们当 “小白鼠”,可以提供大企业的使用案例,邀请客户去标杆客户那里考察;最后,要清晰地阐述方案能带来的实际价值,比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让决策者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 技术买家(关键影响者)
- 关注点:技术买家首先会基于专业知识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他们很看重技术的符合度和创新度。比如采购 X 光机,如果技术要求复杂,需要技术人员培训三个月还不一定熟练,这样的方案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他们还是 “种草” 的关键人群,因为他们会参与确定技术参数和选择标准,所以要甄别他们的立场,看他们是为公还是为私,以及和其他供应商的关系。
- 沟通要点:沟通时要注意场合和时机,刚开始接触不要过度表达,避免引起反感。要和他们深入交流技术细节,展示方案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创新点,让他们觉得方案符合技术要求,并且能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同时,通过专业的交流建立信任,让他们愿意为我们的方案提供支持。
- 使用买家(使用部门人员)
- 特点:使用买家大多是生产一线人员,比如工人、车间干部,还有小厂的生产厂长,他们和外界接触不多,所以尊重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才有可能获得他们的信任,进而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 沟通要点:首先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这是建立关系的基础;其次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痛苦,很多数字化、信息化项目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理清业务场景和流程,不了解使用人员的实际需求,导致方案 “驴唇不对马嘴”;最后,从他们那里获取关键信息,比如竞品的动态、项目发起的原因,以及技术方案的机会点,找到我们方案的价值支撑点。
- 采购部门人员
- 沟通要点:首先要甄别他们的态度,是敌对、中立还是支持。对于敌对或中立的采购人员,要传递可信赖的信号,拉近心理距离,比如主动分享行业信息、介绍我们的合作理念等。在沟通中,要清晰地说明产品的价格构成和优势,让他们觉得和我们合作在商务上是可靠且有利的,为后续的谈判和合作打下基础。
- 控制买家(财务人员)
- 沟通要点:项目初期一般很少接触财务人员,到了后期签订合同或涉及付款时才会有交集。和他们沟通时,要注意拉近心理距离,比如主动解释付款方式的合理性,提供清晰的财务报表等。尤其是对于财务不规范的企业,和财务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很重要,这样能及时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方便后续催款。
(五)关键人沟通准备与要点
- 沟通准备
- 团队准备:和关键决策人沟通,要组建合适的团队。如果涉及技术问题,要有能清晰讲解技术应用情况、品质可靠性的人员;商务方面,要有能做好客户沟通桥梁的营销人员,确保能应对决策人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 方案准备:要准备初步方案和备用方案,也就是要有 “后手”。比如可以准备高质高性价比、优质性价比、普通高性价比三种方案,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预算灵活调整。像办公家具方案,针对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可以提供高品质方案,体现公司形象;针对辅助工作场景,就可以提供性价比更高、更注重实用的方案。
- 应答准备:提前模拟客户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对准备。如果是第一次见面,要通过企业内部人员或客户其他决策链成员,了解领导的沟通风格和感兴趣的方面,做到有备而来。
- 沟通要点
- 精炼陈述:开场要简洁明了,针对客户的需求和场景,突出方案的亮点,超越客户的期望。首先要提出价值主张,解释为什么提供这样的方案,比如针对客户的场景,我们的方案能带来哪些独特的价值。
- 差异化优势:清晰地阐述我们的优势,给客户选择我们的理由。可以通过和对手的比照,突出我们在技术、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化,让客户看到我们的独特之处。
- 共识判断:判断客户的价值取向,看客户是更看重价格、品质还是服务。比如客户说 “资金紧张,要最低价采购”,但实际可能更看重产品的可靠性,这就需要通过沟通去挖掘真实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的方案和客户的需求是切合还是背离。同时,要通过客户的语言、表情等,衡量达成共识的程度。
- 建立共鸣:在沟通中,要让客户感觉到惺惺相惜,有助于后续合作。当客户展现出专业能力时,要用肢体语言给予回应,让客户觉得和我们交流很舒服,期待下次见面。另外,可以让客户知道,除了当前项目的合作,还可能有其他的利益和关系链接机会,比如介绍下游客户、行业协会资源等。
(六)决策链非关键成员沟通
- 提前渗透:非关键成员主要在使用单位和技术部门,他们对项目场景和选择标准理解最清楚,是 “种草” 的首要接触人群。所以要提前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先了解我们的优势和方案,为后续项目推进打下基础。
- 价值绑定:和非关键成员沟通,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方案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价值绑定。比如方案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难度,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好处,从而愿意支持我们。
- 闭环反馈:非关键成员也是发展线人的重要途径,和他们沟通后,要及时给予反馈,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如果只是听他们说完却没有后续回应,他们会觉得不被尊重,后续也不会再主动提供信息。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