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脉络与中国历史走向
过去看春秋历史,以帝王将相的兴衰为时间节点,依次是郑庄公小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穿插鲁、卫、陈、蔡等国故事,给出一个礼崩乐坏、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分散走向大一统的结论,就是一部春秋史。
这个脉络的历史逻辑有什么问题呢?我始终觉得,这样看历史等于什么也没有看,更不能从历史里得到真正的收益。
这本书按照以下原则取舍:对通常的大事件,着墨不多,对事件中的人,包括演变过程、思想观点,即行为动机,会尽可能详细阐述,也尽可能保留原文,以便读者体验到古文之美。
历史应该怎么写呢?
历史不应该被“风干”。本来历史的记录就已经是对真实生活的风干,活鱼变成了腌咸鱼,历史著作再把鱼肉去掉,只保留鱼刺骨,这样的历史还有什么趣味与意思呢?仅仅满足考试或谈资的浅薄?这样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教科书历史的问题、专业历史著作的问题,都出在这里:无味、无趣。
历史不应该被“注水”。顾颉刚提出了历史的层累假说,也就是越是离事件远的历史记录越是详细,这显然在将历史记录变成文学创作。《东周列国志》就是这样一本伪史书,很多虚构的情节已经成为认知春秋的干扰。这都是注水式历史写作方式带来的麻烦,自然,戏说式历史叙述、借题发挥式历史叙述、借古讽今的影射式历史更不足为论。
历史应该如何认知呢?
历史应该被“还原”。也就是通过历史记录,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比如,本书对郑伯克段于鄢五个阴谋的还原,让我们似乎听到多方博弈暗战的脉动。黑暗里没有人闲着。还原历史的难处在于对历史的理解、史料的梳理,以及细心的寻找最早记录里的蛛丝马迹。历史的叙述有时过于简单化,让后人感觉历史是在阅读一样的短时间里发生的。对郑庄公克段史的还原,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十三岁少年国君,历经二十二年的漫长设网、暗战,才出现的一个结果。
历史应该呈现“美感”。美感不是去美化、溢美,而是将历史里真实发生的美德、美文、美人、美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后人感知先辈的创造之美、品德之美。本书对晋献公太子申生之死的还原,摆脱了过去春秋史以骊姬为核心的叙事模式,呈现了在骊姬之乱过程里申生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导致申生不跑、不反、不怨的观念特点。观念是枷锁,也是品格之源。再如季子挂剑、二子同舟、许穆夫人等,都是人美、事美、文美的难得历史事件。我认为,历史阅读的美育功能是民族史叙述的最核心价值。
这样再来看春秋时代这段368年的历史,寻找这368年间的历史脉络,我有一个初步的结论:历史的脉络不是王朝更迭,也不是权力交替,而是人性,即处在特定时空里的人及其独特性格。在一个共时态发生的历史时空,如春秋时代,这个定律尤其显著。
我把春秋的时间脉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王东迁(前770年)到郑庄公去世(前701),春秋的序章。这70年是春秋“周德衰微、诸侯自大”的阶段。这一段历史的主角就是隐公元年的主角郑庄公。郑伯克段于鄢,这是中国历史第一个记入成文史书的政治阴谋,到后面的繻葛之战、东门之役等。这一时间段里,还有春秋第一美女宣姜带来的卫国五世之乱。
第二阶段,从前701年至前573年晋悼公即位,这128年是春秋霸主轮流登场的时代,是“尊王攘夷、大国兴衰”的阶段。重要历史人物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赵盾专政、巫臣助吴等先后登场,春秋规模最大的几次战争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鞌之战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第三阶段,前573年至473年越灭吴。这100年里,中原诸侯大国进入势力均衡,或者说因内耗而衰落的阶段,两次弭兵,迈出了寻求“恐怖平衡”的无奈和平。春秋史的主角转移到东南方的吴越楚三国杀:伍子胥鞭尸,季子游历,吴越恩仇,孙子、老子、孔子、墨子思想先后闪亮出现,春秋进入“铁血复仇、思想闪耀”的阶段。
第四阶段,前473年至前403年,最后的70年是恐怖均衡的历史余声。以三家灭智、田氏代齐、吴起变法为主干,成为春秋进入战国的序幕。
就这段368年历史本身而言,有两个特点:第一、第二阶段是混战、内乱,是大欺小,大国吞并小族(小国)毫不手软。秦霸西戎、晋灭北狄,楚合百濮。搞兼并的都壮大,不搞兼并的都衰弱,如郑、齐、鲁、宋等。第三阶段是思想的涌现阶段,第四阶段进入春秋尾声。到了第三、第四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十二国(齐、鲁、楚、秦、晋、郑、卫、宋、陈、蔡、吴、越)成形的时候,春秋历史再次陷入停顿,甚至再次分裂:三家灭智,田氏代齐。大国并没有显示出持续壮大的动力。
标志性事件三家灭智、三家分晋的历史风向标意义在于:王侯将相已不再是贵族血统是主宰,而是靠实力主宰,春秋时代的适可而止、不俘虏国君、不轻易斩杀对方大将的“军礼”,正在被赤裸裸的血腥暴力取代。
这一点值得注意:春秋时代的战争,尤其是第一、第二阶段的战争,严格地说,是仪式性的战争,与贵族决斗类似。从吴越崛起、吴越恩怨开始,战争性质发生变化。伍子胥复仇,也在这一角度看才有特别意思。即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暴力的最大限度利用”开始成为战争规则。
直到第一个草根皇帝(刘邦)一统中国,中国历史彻底从贵族血统社会进入大融合的世俗社会。当大泽乡的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宣告中国历史的血统贵族社会走到了尽头。
贵族及其血统(正统延续规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春秋的很多小国,如陈、六等国,是周王朝出于政治合法性(即血统论)的考虑,将三皇五帝的后裔封国立祠,作为一个政治“法统”的标签。周朝的封建制是基于血统论,兄弟封建、亲亲御外、正统继承、庶出封建,建立起一个基于血统关系的权力结构体系。
儒家认为血缘亲疏关系是自然的人性关系,两千多年来无人对此质疑,甚至新儒家都依然认同血缘关系的合理性。但是春秋时代的历史已经揭示了宗法制度的内在困境:按照嫡庶、长幼、大宗小宗的分化逻辑,血缘近的要更亲近,血缘远的就疏远。实际这就是一个幻象,血缘关系与好恶情感之间不是这种严格对应的关系。
那么,主宰人际关系的是血缘还是好恶?答案不言自明。在好恶面前,血缘不值一提。也就是说,社会性情感大于血缘性情感。儒家(包括周公)设计的政治理想国是个不符合现实的空想主义。
春秋(周王朝)时代的礼,就是规范不同等级之间交往的礼节。违反礼节,包括饮食、礼品、音乐等,就是礼崩,也就是乐坏。秦汉之际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几次历史实验反复,直到隋唐,才让封建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一个真正的皇权专制制度逐步笼罩中国。
所以,不要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成熟,中国思想已经早熟,此后的历代就是停滞重复,不是这么一回事。春秋、战国乃至汉代,中国社会的制度体系远没有成熟,中国思想各流派依然在激烈地交锋。
春秋时代谈不上早熟,更不是停滞,而是初生文明的躁动与焦虑。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由官学变成私学,培养了一批弟子整理、传承历史典籍,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事实证明,孔门私学比春秋时代的任何一次国家兴灭、王朝更迭、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都要大。
没有孔子,也会有另外一个“洞子”来完成这个历史性事件:伴随权力从天子下移到诸侯,诸侯下移到大夫,大夫下移到草根,知识也从周王室下移到诸侯,最后下移到士(无血统、无食邑、无官职的三无知识分子),下移到老百姓。
这是春秋时期开始的中国历史走向,是一个延续1388年(以618年隋朝灭亡为界)的文明演变历程,不存在所谓的超稳定结构、早熟的文明、停滞的帝国等错误历史判断。
《春秋基因》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探寻水流背后的地势:决定流向的人性基因,在春秋里都有哪些呈现?
出于篇幅考虑,《春秋基因》(上部)以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与动机为主要内容,并没有按照春秋史书的时间顺序法叙述。每一章或许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的命运轨迹,尤其是记录导致命运结果的缘由及动因,那些过去被无数次详细描述的大事件、大场面,并不是本书重点。
《春秋基因》系列还将探索春秋时代的观念史或精神生活史,追寻及思考春秋时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国家、社会、生活、生意、人格的观点,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我想探寻的是:是否春秋时代的思想缺乏自由基因,导致自由没有降临中国这片土地?这将是下一部著作的内容。
河水奔流到海,看起来决定流向的是河渠、水坝、支流,其实真正决定流向的是地势。海水不会倒灌,不是因为海水的体量不大、力量不够,而是没有势差的能量。
只有在经历、看到足够多的苦难、美好、坎坷、幸运、痛苦、快乐、不幸、幸福之后,个体才可能对历史有一点理解。这一点理解,足以成为一笔珍贵的生命财富。
这本《春秋基因》不是全部的结论,是提供的一个视角与思考,能开启读者对春秋这段历史,进而对中国历史的所谓“宏观进程”的再感知,我愿已足。我们继续探索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春秋基因。
2016年6月6日于上海

史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