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智能工厂,到底需要怎样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为了有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笔者创建了一条如图8所示的智能工厂结构化路径,明示了企业经营与自动化、精益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结构化路径,我们可以自上而下较全面、立体地理解智能工厂所倡导的愿景、目标、战略和架构基础等内容。

图8 智能工厂结构化路径

第一,建设愿景。就是装上一个能帮助我们实现高效经营的数据大脑。这个数据大脑是企业经营中负责思考、判断和发出指令的神经中枢。它从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分类、加工处理得出各种有效的结论或指令,高效管控企业的运营。可以设想,在一个“中央经营控制室”里,我们可以即时看到各项经营图表、数据,看到关键KPI及为之努力的状况,看到关键战略或课题的推进状况等,做到“脑”(心)中有数。

第二,两个建设目标(或原则):一是自动化或智能化,二是准时化或定制化。也就是说,智能工厂建设既要符合“自动化”原则,让生产或管理系统拥有人的智慧,具备判断、报警、防错纠错、自动停止等自动化(不是一般意义的自动化)的能力,即智能化,目的是既追求零缺陷和省人力;又符合“准时化”原则,让生产或管理系统拥有足够的柔性,在不增加成本或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并最终实现“定制化”生产的目标。

第三,三大战略支柱,即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精益化,指的是与提供产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主价值(研、产、销等)流程、系统要符合精益原则,并进行精益优化,保障流程、系统能够高效、快捷和稳定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自动化,就是让机器代人干活,目的不外乎是提高效率(比人工效率高)、保障质量(比人工稳定可靠)、规避安全风险(不怕意外)和降低劳动强度(不怕苦累)等。信息化,就是通过IT及互联网技术,对记录、统计、分析、报告、预警、判断、指令和协同等工作实现替代。

可见,自动化(智能化)和准时化(定制化)是两个目标,而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三化改善才是实现两个目标的手段。目标和手段的关系要搞清楚,不能把智能化、准时化和其他三化混为一谈。

第四,四大精益经营基础,即标准化管理、精益改善机制、改善工具方法的学习和利润经营机制。

(1)标准化管理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定义标准作业,也就是说对所有作业的步骤和动作要求等进行标准化定义,以便保障过程高效和结果可重复。二是制定作业标准,也就是说,要制定一份一目了然并能满足标准作业要求的作业标准,以便对作业者进行培训、训练和比对检查等。

(2)导入精益改善机制,以便促进公司全员参与精益改善,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绩效。3A顾问公司积极倡导企业运营员工微创新(员工提案)、现场上台阶(自主管理)和绩效大课题三大精益改善机制,促进员工广泛参与。

(3)改善工具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内容包括IE、新旧QC工具、VSM、6Sigma等各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4)利润经营机制,这是企业高层必须掌握的终极经营工具,从定义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开始,通过制定和落实年度经营计划等一系列具体的经营行为,达成企业提升利润等经营目标。

这四个基础对智能工厂建设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可参照图8智能工厂建设结构化路径,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精益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战略,逐步提升工厂的智能化水平,最终建成高效的智能工厂。

刘承元,合众资源(3A企管)董事长。

在理光工作期间,作为集团内身处最高职位的非日籍管理者,他把日本优秀的管理方法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通过持续有效地推进5S、TQM和TPM改善活动,创造了一个环境整洁优美、员工积极向上、管理高效严谨、文化温馨明快的有特色的受人尊敬的外资企业,并使它比日本本土工厂还更有效率。

作为国内著名的工厂管理专家,被媒体誉为“管理赢家”,他以扎实的管理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服务于一个高水平的客户群体。入厂指导过的企业有富士施乐、广州本田、美的集团、创维集团、江钻股份、航天集团等,他的课程和现场辅导深受企业欢迎。
他的专著《企业卓越经营品质》《新TPM活动》《专家博士的5S经》《卓越经营与自主管理》等书畅销全国,对制造业全面提升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