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产业规划与产业定位工作中,经常会面临诸多博弈性问题,比如产业定位的宽泛与精窄,产业定位的保持与更新。
(一)产业定位的宽泛与精窄
产业园区、产业新城的产业定位到底是宽泛、模糊一些好,还是精细、具象一些好?笔者认为,这通常取决于三个能力(条件),即产业资源整合储备能力、区域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区域产业集群的号召力。让我们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1.产业资源整合储备能力
【案例】中交科技城,专注交通做产城
央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西安高新区开发建设中国交通产业第一城——中交科技城,该科技城的产业定位以“交通新材料、交通安全装备、交通节能环保、交通技术咨询、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五大产业领域为主导。2017年7月4日项目奠基开工之际,就已吸纳了交通产业链的一批国内龙头企业、实力机构: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843)、河南大建桥梁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3253)、陕西济通路桥科技有限公司、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键桥通讯等,这些企业一起见证了未来自己的作业办公场地的建设启动仪式,并共同探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共享服务平台。
【案例】打产业整合牌的碧桂园科技小镇
房地产龙头碧桂园于2016年8月推出“科技小镇”战略,计划投资超千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百个科技小镇。时至今日,碧桂园的科技小镇战略并非顺风顺水,其业务拓展状况和经营决心已被各界画了问号。本文对此不去过多评说,只想就其小镇扩展中的产业整合予以简介分享。碧桂园科技小镇前期拓展中的产业资源整合颇费心机与功夫,也呈现出一家龙头地产公司的魄力与手笔。我们可以借这一案例思考园区产业定位与资源整合的操作路数。
2016年年底,潼湖科技小镇开篇之际,碧桂园即携手思科、富士康、清华大学、李开复博士的创新工场一同亮相,共同打造科技小镇。潼湖科技小镇项目(创新小镇及潼湖科学城)是碧桂园集团科技小镇的标杆项目,也是科技小镇的实验区,旨在打造以“物联网、智能制造及智能应用”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小镇,并以思科数据中心为依托,引导搭建从物联网研发、高端制造到智能应用等全产业链覆盖的产业生态,成为集研发、制造及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小镇。
此后,碧桂园的产业资源整合持续发力,相继与慧与科技HPE(原惠普)、科大讯飞、中集集团、软通动力、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达星资本、中科史太白、国槐投资、武汉东创等科技研发、工业制造、产业投资、中介服务领域的中外行业翘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小镇的建设运营。
2017年7月,亚洲最大的线上综合高端消费及服务平台——寺库集团与碧桂园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全球首座匠人特色文化小镇,在碧桂园项目开设更多寺库线下体验中心,力求打通双方超过1600万用户的服务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引领线上奢侈品、精品电商的行业标杆,寺库业务已覆盖3000多个品牌、30多万件商品。
中集集团(000039.SZ)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近20个产品持续多年保持全球销量第一,具备强大的制造产业基因。2017年7月,中集集团发布公告,碧桂园以9.3亿元成为旗下产城发展平台——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增资完成后,碧桂园地产持有中集产城25%股权。中集产城为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中集申发建设实业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为中集集团的产城发展平台,业务涉及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传统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服务等。
2018年7月,碧桂园组建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机器人本体及其核心零部件、相关的机器人核心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智造、运营为业务内容的科技型公司。博智林机器人开发研制中的产品重点发力建筑机器人,与房地产开发业务高度匹配,未来兼顾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智能家居、制造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如图15-1所示。
2018年12月,清华大学-博智林机器人联合研究院在广东佛山顺德正式揭牌,同时与碧桂园集团签署清华大学-碧桂园战略合作协议。碧桂园将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同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紧密结合,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土木建筑、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从科研、教育和生产三方面深入对接,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碧桂园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800亿元在顺德建造一个机器人谷,以清华大学-博智林机器人联合研究院为依托,聚集全中国最优秀的机器人企业,吸引全世界范围内机器人领域的优秀人才来这里创业,如图15-2所示。截至2019年5月,公司成立不足一年,但已陆续递交申请专利176件,其中,自主研发的AGV导航精度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图15-1 博智林机器人实验中心 图15-2 碧桂园机器人谷
中交科技城紧紧围绕开发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交通产业链“交通新材料、交通安全装备、交通节能环保、交通技术咨询、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为园区核心产业,这是产业板块企业建设产业基地理应采取的定位模式,产业定位、产业链通常很清晰(这类园区通常被业内认为是好招商、好做成的园区)。园区项目立项伊始就直接导入产业的项目往往在产业上具有背景优势或特殊储备,因此,这样的园区(基地)项目被政府所青睐,容易获取土地,且土地规模与建筑规模可能偏大。现实当中导入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对土地和建筑物业的需求可能不足以消化特别大的体量(甚至只占总量的少部分)。于是,项目扩展产业范围以利于招商和集群(延展的产业范围不一定呈现在公开的宣传材料上)。产业定位延展的关键是尽可能地遵循相关多元化的原则,不要过杂过滥,而且在能够承受资金压力的情况下,适当预留一些土地和建筑空间。因为基于优质产业资源建立的园区,园区做得越专业,发展前景越看好,日后无论是园区内成长壮大的企业,还是外来跟进入驻的关联企业,对建筑物业的需求都是可期待的。
与中交建不同,房企龙头碧桂园推行的是大资源整合战略,没有先天的产业背景和产业资源,就依靠后发的资源整合来拓展充实。类似碧桂园这样的资源整合,好比把各类蔬菜、作料都先备足,装进储藏箱,针对不同区域客人的口味需要,再配菜配料,做不同菜系的美味佳肴。这种基于资源整合而展开产业规划和定位的模式,流程通常是(集团)公司先明确基本的产业方向,大致选取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当中的哪些产业门类,然后撒开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整合储备相关产业资源,起初比较泛泛笼统,目的是广泛达成战略合作。之后路分两支,一方面拿着现有的产业资源(项目)去寻找、对接合适的区域,让产业资源(项目)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亦即选址建设产业园区/新城/特色小镇;另一方面,对前期已经拿下的产城地块,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土质墒情”,从资源库中挑选相宜的产业资源(项目)进一步植入。无论哪条路,一旦对接成功,园区/新城/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需要拨云见日、清晰明了。最后,继续根据产业定位整合更多的、密切相关的产业资源(项目),将资源落袋为安(招商落地)。这种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是从先期的相对宽泛、模糊,逐渐到精细、具象。
据此看来,园区产业规划与产业定位,与其说是规划定位,不如说是在资源整合。
2.区域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案例】临沂经开区工程机械一路走强
山东是中国工业机械产品的第一制造大省和第一消费大省,山东临沂与山东济宁、江苏徐州等一并为我国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临沂距离其他两市里程均等,呈三角稳固之势,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南北相连的重要节点,临沂在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布局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临工)是国家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中国机械工业100强,2004年进驻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专为临工配套的企业达20余家。截至2016年年底,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程机械行业已达80多家,形成了以沃尔沃—临工、山重建机、柳工机械、三一重工、华夏重工、鲁一机械等整机生产企业为龙头,以临工金利、金利液压科技、正大机械、全能机械、日本胜代、山诺机械、无锡蓝力、联创重工、韩国明诚机械、三友重工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生产门类达六大类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40多个系列。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临沂市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临沂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及建筑机械展(每年一届)成了行业标杆盛会,如图15-3所示。
图15-3 临沂每年举办行业盛会——工程机械展览会
区域在某些产业领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这是天生丽质。在区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扩展产业集群和推进产业提升,这是美上加美。临沂经开区基于临沂及山东在全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厚重积淀,延续这一产业定位,不断强化集群效应,让园区有产业龙头,有配套支撑,还有行业服务(中国临沂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及建筑机械展),称得上软硬兼备,为临沂继续创造美好的工程机械产业未来。
区域拥有优势的产业基础,在这个区域建设产业园区自然就可以将产业定位制定得精细、具体。反之,没有以往的优势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如果也特别地精窄化,恐怕在实际招商聚集过程中,实现的难度较大。若要取得突破,就得大大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依靠“刺刀见红”的招商来实现相关产业集群。园区意外落入产业龙头并带来一个产业链的例子的确有,可这样的好运气不是家家都有的。
3.区域产业集群的号召力
【案例】武汉光谷瞄定北斗产业
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方面,武汉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共有19名院士,武汉独占8人。同时,武汉拥有我国唯―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唯一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聚集相关企业600余家,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链。
作为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全国唯一对接地,位于武汉的光谷北斗控股集团(光谷北斗)欲竞夺北斗的产业“天元”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领衔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建成了我国首个省级北斗地基增强网;两院院士李德仁领衔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谷北斗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及对外科技输出的平台企业。光谷北斗也是中国“北斗走出去”国家战略执行者。目前,中国北斗系统已经引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未来将全面进军东盟市场。
2014年年末,光谷北斗控股集团、中原电子集团、上海华测导航、武汉中海达卫星导航、大唐联诚、长江通信智联技术等国内近40家知名企业,在光谷达成北斗应用联盟,致力打造千亿北斗产业集群。
有产业基础的区域易于产业定位;有产业基础的区域还有耀眼品牌,如名企、名人、名技术及品牌故事等,就更易于精细化的产业定位。武汉光谷的北斗产业诠释了这一原则,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领域拥有近半数的全国顶级专家,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产学研能力,一定会大力发展北斗产业。
【案例】贵阳,大数据产业后来居上
众所周知,贵阳新近成了国内又一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如图15-4所示。这得益于贵阳的天气、地质环境,以及便宜的电价等条件适宜大数据硬件设施的安置。但具备同样条件的地区有的是,此前贵阳在大数据产业并没有什么基础和显著的号召力,短短几年,北京和全国的一批大数据企业进驻贵阳高新区,贵阳大数据产业蒸蒸日上。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贵阳瞄准上大数据产业并取得超快发展呢?这当中原因很多,但不得不提的是贵阳大数据产业背后的掌舵者、时任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同志(此前任北京市朝阳区区委书记,后当选北京市委常委),这位博士、教授级高工出身的掌舵者对大数据产业有着精深了解和独到眼光,并充分发挥其号召力与组织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在贵阳的快速集聚发展。
贵阳大数据产业属于在没有历史基础的地方造就高新技术产业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个区域即使不具备产业基础,也说不上有号召力,但只要拥有了有号召力的带队者、领头羊,仍然可以书写产业传奇。
(二)产业定位保持与更新
园区、新城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营,加之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园区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往往不再是星光熠熠,逐渐归于平常甚至走入了没落。产业在升级,区域在转型,城市在更新,园区提升更新的步伐也在加快。之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工业园向电商园转型,成功者有之,业绩平平乃至落魄的也不少。当下,AI、5G等产业成为大趋势,一些传统园区纷纷将产业定位转向AI、5G等相关行业领域,期待借机二次发展。
老园区欲焕发二次青春,产业定位紧盯未来产业、热门产业是大势趋势。有意思的是,产业二次定位再次面临“产业定位的宽泛与精窄”问题,产业资源整合储备能力、区域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区域产业集群的号召力仍然是影响二次产业定位的关键因素。
产业规划与产业定位关系到产业园区、产业新城的未来发展,清晰精准的定位将加速园区、新城的经营发展,但定位是一个相对概念,前期不可能有绝对的精准清晰。在前期工作中应该采取调研分析的综合方法进行产业规划与定位,力求精准、精细。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往往可以左右产业规划与定位,让园区在产业构成与产业链的选择对接上能够丰满而不局促。后期强劲的招商能力可以弥补定位工作的不足,提升前期定位的层级,而且不论主动还是被迫,不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还是追求内生发展,园区都可能对产业定位进行再调整。
园区产业规划与产业定位,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不复杂。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