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收废品的转型看市场如何精耕
讲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故事,做个案例来给大家分享什么叫精耕。
城市有好多收废品的,我们家因为小孩上学的缘故,属于两边住的类型,小孩在市区上学,周一至周五我们住市区,周六日回到郊区。
那年的夏天比较热,郊区的家里有很多废旧饮料箱子和杂物在储物间堆着。我回去了,觉得堆得太多,就想找一个收废品的收走。
结果,踏破铁鞋无觅处,连续两个星期都没有见到收废品的。我问家人他们也不清楚,说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在这个家属院里就没有见到收废品的。难道他们周六日还过双休日吗?
我在楼下正着急的时候,猛一抬头看见一个拉着板车的人过来了。一看是收废品的师傅,我就特别激动。
我喊:“师傅,师傅。”
师傅很幽默的回应:“悟空,悟空。”
他说:“你有什么事吗?”
我说:“你是收废品的吗?”
他说:“是。”
我说:“我们家有废品。”
他说:“你预约了吗?”
我说:“没有。”
他不慌不忙地掏出来一张名片说:“先生,请拿着我的名片,别忘了预约。”说完,这位师傅转身要走。
当时我就傻了。这是什么年代,难道时空穿越了吗?
我就赶紧几步追上去,递上烟,搭讪套近乎,问他说:“师傅,我好像没有打预约电话。”
他说:“先生,我们收废品的也与时俱进了。你别以为我们收废品的现在就是拉着车子在街上乱走,乱吆喝‘收废品了,收废品了’。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创新了,而且有组织了。第一,我们成立了收废品协会。第二,我们现在实行划片包干,不再满大街转悠了。”
“按照我们的市场划分,我划分在你们这片,你们这七个小区归我管,这是我的地盘。”
我说:“你们什么时候划的?”
他说:“划了有大半年了。”
我说:“我都没怎么见过你。”
他说:“你老是周六周日来。周六日你们这个小区入住率62%,不是很高。一般旺季的时候,周六,周日我都到入住率高的地方去,那两天卖废品的比较集中。周六,周日谁在你这里瞎转悠啊,你们这里一般都是周一至周五来。”
啊!我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久都没有见到他们。
师傅接着说:“你们家是几号楼的?”我说:“8号楼。”他说:“你们是三单元303吧?”
我说:“是的,你怎么知道?”
他说:“你们这个小区一共住了1123户。其中已经入住的只有19户我没有统计完。你们的小区每个楼栋里有多少户,每个家庭大概有多少人口,谁家的生活富,谁家的生活穷,谁家抠,谁家大方,我都知道。”
啊!这恐怕GPS加上360度摄像监控也很难做到,我就更加奇怪了,赶紧又递上烟,几乎哀求地问他:“师傅,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说:“谁家生活好,卖的都是什么箱子。比如鲍鱼箱子,猴头燕窝箱子,全是高档营养品的箱子。谁家生活贫困,卖的是矿泉水瓶子,方便面箱子。谁家大方,废品收走之后,连看都不看,就说‘收走吧,不要钱了。’谁家比较抠们,拿着个秤,高了少了计较半天。”
他越说,我越觉得好奇,马上掏出第三根中华烟递上,给他点烟。
他说:“过去我们满大街跑,生意不好干。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们对当地城市并不是很熟悉,整天沿街转圈,浪费很多时间;第二,我们也没有客情关系,和物业也不熟,有时候很多地方进不去。现在不一样了,进你们小区,不用刷门卡,保安见我都点头哈腰。”
我说:“为什么?”他说:“每来一次两盒烟。我们现在是有规律的,周一在哪个小区,哪个小区老年人多,小孩儿多。周五周六在什么地方,周日在什么地方,我都算好。什么人周末在家,什么小区需要几天去一次,我都有明细的计划与安排。”
我说:“你这个道理挺透彻,你们这个组织有什么分工吗?”
他说:“有啊。我们要跟物业去搞好关系,要帮着物业干活。什么样的废品怎么样去收,都有规律。我不仅熟悉保安、物业,还有很多住户我都非常熟悉,这样很容易打交道,其他同行也不可能过来抢我的生意。”
然后我就说:“师傅,你帮帮忙,把我们的废品拉走吧!”
他说:“不行啊,先生。今天上门收预约客户的废品,人家家里刚装修好房子,废品足够拉一车的。如果我把你们家的收了,就会耽误他们家的,我要守时、诚信,你说对吗?再者,你们家攒那么多废品,装一车估计不够吧,我帮你们拉走,耽误人家时间。我还做不做生意了,我还讲不讲诚信了,你还准备让我在你们小区混吗?”
属实地看就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小故事寓意着大道理。我们经销商不妨对比着思考一下,我们的人员送货怎么样?我们的市场开发人员怎么样?我们的后勤服务人员怎么样?有没有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所以我就从这个收废品师傅的案例中,吸收了很多东西。
所以,市场转型,各个行业都在变。主要表现在:第一,都在调整思路和经营模式。第二,都在研究市场,主要是寻找市场机会。第三,都在研究顾客,而不是单纯的研究竞争对手。第四,都在研究渠道策略,而不是单纯的促销。第五,都在做服务,因为经销商本身就是服务商。
二、不同类型的市场如何实现精耕
市场的确需要精耕了,那么如何实施市场精耕呢?首先要知道哪些区域和市场需要精耕?
(一)空白区域精耕
1.哪些地方属于空白区域
第一类,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是我们最薄弱的市场,因为我们总是一装车就下乡,跑乡镇跑习惯了,而忽略了城区和城乡接合部这个区域。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主要购买力都向中心城市集中,乡镇以下的农村市场购买力逐步衰弱,所以,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市场。
第二类,竞品强势区域。竞品的强势区域是不是空白?怎么造成的?试想:卖统一的说康师傅在那儿很火,咱别去了;卖和其正的说王老吉在那儿很畅销,咱别去了等等。几十个“咱别去了”,自然会造成市场的空白。所以,有空白的永远空白,有薄弱的永远薄弱。
第三类,没有主导品牌群龙无首的区域。那个区域大家都不去,原因是没有一个品牌在那儿能卖得好、卖得畅销。那个地方杂乱无章,大家都不愿意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市场的空白,就淡忘了“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的营销理念。
2.怎么消除空白市场
第一,渠道开发策略:抓两头促整体。即抓终端,抓大户,促进整体。
你要想做好空白市场,必须做好两件事:牢抓大户,精耕终端。要借大户的力量做终端,找一个在当地网络还行的合作伙伴,让他领着你做终端,正所谓借力打力,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借力打力即借分销商打终端;借船出海即借你的网络铺我的产品;借鸡下蛋即把你的网络借给我,让我把产品铺好,我养了老母鸡,就用不着你了。
第二,产品突破策略:策略性的单品突破。
消费者记住一个品牌,往往会把这个品牌和某个战略单品联系在一起。一个品牌,往往依靠一个战略单品打下了天下。一个战略单品经典款,往往代表一个品牌的形象。比如:消费者提起康师傅,会想到红烧牛肉面;提起可口可乐,会想起红罐可乐;提起百事可乐,会想起蓝罐百事;提起王老吉,会想起红罐王老吉;提起洋河,会想起蓝色经典;提起郎酒,会想起红花郎;提起泰昌,会想起1017……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单品就等于品牌。中国市场,已经进入战略单品时代!在战略单品时代,如果没有一只战略单品,你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吃残羹冷炙;在战略单品时代,如果没有一只战略单品,品牌要想创建成功,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战略单品时代,品牌的崛起,往往都是以一个大单品崛起为特征。因此,聚焦于战略单品突破,是企业品类创新之后,最宜采取的市场运作方法。 战略单品,不是只销售一个单品,而是集中资源主推一个主导产品,确保这个主导产品能够成功。战略单品的核心目的,是利用单品突破市场。单品突破市场以后,企业还需要丰富产品线,组合产品结构,以巩固市场,扩大战果。
第三,软客情大于硬促销。
所谓客情就是你心中的客户印象。良好的客情关系,是销售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客情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完成销售业绩,但却是完成良好的销售业绩的润滑剂。尤其是“软客情”,足能让你在处理客户关系中游刃有余,能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干别的事情,软客情大于硬促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做好软客情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先找分销商谈定了,再把人派过去,再去运作。这样分销商就会像吃下定心丸一样很安心、很愿意地去配合你的业务人员,更好地做好空白市场的开发。
(二)提升薄弱市场
薄弱区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薪资待遇按销量提成;
第二,因薄弱无销量老板不愿意让业务去;
第三,因薄弱无利益老板不愿意投入;
第四,不管成熟区域还是薄弱区域政策一刀切;
第五,没有政策倾斜。
提升薄弱区域的方法:
从机会的角度,找到市场机会。薄弱区域提升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到市场发展的机会点。
从经营的角度,做到先投入后收益。
从工作的角度,做好日常工作安排、做好产品规划、网点规划以及人员奖励措施。
(三)打造样板区域
1.强化核心渠道、打造样板区域
核心渠道就是众多渠道中做得最好的渠道。要想打造样板区域,就务必强化你的核心渠道。首先,提高渠道监管和激励的力度;其次,打破众多产品放在一家客户的经销机制,通过不同产品交给不同客户运作,不同客户负责自己专长而又不互相重叠的渠道;最后,将大片区划小各管一片等方式,设置多家客户,以用多家客户的竞争性力量来快速弥补不足、提升销售。
如果不强化你的核心渠道,就不能增加渠道竞争性,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终端拦截,就不能阻止其他厂家产品的进入,势必会形成“有进入就有收获的现象”,你的利润肯定要少一杯羹,只有做好核心渠道,才能打造样板区域,没有样板区域,就不会有样板市场。
2.丰富产品组合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要想拥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四季如春的花园”,就务必要在渠道上增加不同类别的、不同功能的产品。要想把一个区域,一个乡镇,或一个片区做得最好,肯定是产品的丰富组合,而不是单品“单刀赴会”。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捆在一起就未必能折断。
3.按照增长率和占有率来打造
“增长率”是指产品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比较期内的增长比率。“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销售增长率与市场占有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条件,市场引力大,销售增长率高 ,可以显示产品发展的良好前景,企业也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实力较强;如果仅有市场引力大,而没有相应的高销售增长率,则说明企业尚无足够实力,则该产品也无法顺利发展。同样,市场“占有率”也能说明以上道理。

杨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