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实战案例:供应链平台搭建与运营经验
(一)案例 1:陕西建工集团云商平台(社会化运营导向)
- 背景:陕西建工是大型建筑央企,原有采购模式分散(各项目自主采购),成本高、供应商管理难,计划搭建供应链平台,从服务内部走向服务行业;
- 核心痛点:
- 初期平台仅做 “采购对接”,未覆盖履约环节,导致 “单下了但交付跟不上”,客户满意度低;
- 外部客户拓展难:中小建筑企业对平台信任度低,担心价格、质量问题;
- 解决方案:
- 完善履约服务:平台自建区域仓库,与物流企业合作,提供 “仓储 + 配送 + 质检” 一体化服务,客户下单后可实时查看物流进度,质量不达标可退换;
- 建立信任机制:引入第三方质检机构(如 SGS),对平台销售的物资进行质量检测,出具报告;公开供应商资质(如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供客户查询;
- 拓展金融服务:与银行合作,为外部客户提供 “采购贷”,客户凭平台订单即可申请贷款,无需抵押,解决资金难题;
- 成效:平台运营 3 年后,外部客户占比达 35%,内部采购成本降低 12%,成为西北建筑行业知名的供应链服务平台。
(二)案例 2:越秀集团供应链平台(内部运营导向)
- 背景:越秀集团是多元化集团(涉及房地产、基建、金融),原有供应链分散在各业务板块,需整合为统一平台,服务内部各板块需求;
- 核心痛点:
- 一线采购人员不使用平台:部分项目仍习惯自主采购,认为平台 “流程繁琐、价格不灵活”;
- 内部定价矛盾:平台卖给各业务板块的价格高于部分项目的自主采购价,业务板块质疑 “赚差价”;
- 解决方案:
- 优化平台流程:简化下单流程(如常用品类 “一键复购”),授权区域采购负责人 “紧急调价权”(如价格波动超 10% 可临时调整,事后补审批);
- 透明定价逻辑:向各业务板块公开成本构成(如采购价、物流费、管理费),定价原则为 “成本 + 5% 合理利润”,若业务板块能提供更低的采购渠道,平台可对接该供应商,降低价格;
- 建立考核机制:将 “平台采购占比” 纳入项目负责人的 KPI(如要求项目 90% 的物资通过平台采购),未达标扣绩效;
- 成效:平台使用率从初期的 40% 提升至 92%,集团整体采购成本降低 9%,资金结算效率提升 50%(从平均 30 天缩短至 15 天)。
(三)案例 3:某区域材料公司(财税导向)
- 背景:某中小型建筑企业,为降低税负,成立独立材料公司,承接集团内部采购业务;
- 核心痛点:仅做资金流流转,未优化采购流程,导致 “税务筹划效果有了,但采购成本没降”;
- 解决方案:
- 逐步整合采购职能:材料公司从 “仅做结算” 升级为 “集中采购 + 结算”,统一对接供应商,压低采购价(如原来各项目采购钢材 5 元 / 公斤,集中采购后 4.5 元 / 公斤);
- 拓展轻度服务:为项目提供 “物资验收” 服务,避免供应商偷工减料,提升采购质量;
- 成效:税务筹划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约 200 万元,同时采购成本降低 10%,实现 “财税 + 业务” 双重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