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郭士纳关于战略共性的观点
郭士纳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在担任顾问期间,参与了众多公司的战略制定工作,为一家公司制定独特发展战略十分困难。若战略与业内其他公司截然不同,往往存在高风险,因为各行业的经济模式、客户期盼、竞争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便制定出独特战略,也难以恰当应用,最终多数公司会采用相似战略。”
这一观点在多个行业得到验证,例如白色家电行业的海尔、美的、格力,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往往存在高度重合,进一步说明战略的共性远高于个性。
3.2 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建议
2.2.1 细分赛道隐形冠军企业
这类企业规模多在 1-10 亿元,毛利高、经营状况良好,核心建议是 “不轻易跨界”。原因在于:
- 现有赛道可能是企业创始人一生中能找到的最优赛道,无需冒然进入新领域。
- 大商机往往会吸引行业 “大鳄” 入局,竞争激烈,中小规模企业难以抗衡;过小赛道则因竞争过度,毛利被压缩。
- 隐形冠军所处的 “黄金分位” 赛道,大企因精力有限或认为空间不足不愿进入,小企业因能力不足无法进入,企业应珍惜这一优势,专注主业深耕,“闷声发大财”,避免因过度曝光吸引竞争对手,导致经营压力增大。
2.2.2 快速扩张期企业
部分企业创始人有宏图大志,且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快速扩张,此类企业需注意:
- 避免快速进入新赛道,优先通过一致性模型评估自身 “健康状况”,包括资金实力、组织架构稳定性、核心能力(如技术、供应链、营销)、冗余成本(“肥肉”)、运营效率(“心率”)等。
- 先解决组织能力短板,完成 “全面体检”,确认具备足够实力后,再考虑扩张;若能力允许,也可选择 “边打仗边建能力”,但需做好风险把控。
2.2.3 对战略认知存在偏差的企业
部分企业认为 “战略是第一位的”,并以诺基亚、柯达的失败为例佐证。但需明确:
- 诺基亚、柯达曾是全球市场的行业第一,处于 “无人区” 探索,因缺乏前人指引,一旦战略判断失误便容易走向衰落,这类案例在
99.99999% 的企业中不会发生。
- 多数企业未达到全球领先地位,无需进入 “无人区”,更多是跟随行业趋势发展,战略层面不易出现大问题。失败的核心原因往往是 “能力配不上野心”—— 企业目标过高,但自身资源、精力、才华无法支撑目标实现。
因此,企业引入 BLM 模型时,可 “倒着看”:先评估执行能力与一致性模型,再完善战略模块。这与郭士纳先生的经历一致 —— 正是一致性模型引发了他的深度共鸣,才推动其启动与哈佛商学院的共创,最终形成
BLM 模型。作为曾将 IBM 从 “废墟” 带向行业顶端的 CEO,他深知企业多败于执行力不足。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