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官吏考课,与铨选差遣紧密结合,称为磨勘。其制度以及实施方式,是从唐制演变而来,但主考机构和考课标准、内容略有变化而已。其考课期限按在官之日计算,满一岁为一考,基本上三考为一任。但磨勘升迁,则各有期限。
“磨勘之法,文选官之等四:银青光禄大夫至朝议大夫,进士理八年,非进士理十年。通直郎至太中大夫充谏议大夫、待制以上职任者,理三年。朝散大夫至承务郎,理四年。”
幕职州县官另有规定。“幕职州县官之等三。进士第一第二第三名及第者,一任回改京官。自留守、府判官至县令,理六考。自军巡判官至县尉,理七考。率以法计其历任岁月、功过而序迁之。”518 “宋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剧为月限,考满即迁。太祖谓非循名责实之道,罢岁月叙迁之制。置审官院,考课中外职事。受代京朝官引对磨勘,非有劳绩不进秩。其后立法,文臣五年,武臣七年,无赃私罪,始得迁秩。曾犯赃罪,则文臣七年,武臣十年,中书、枢密院取旨。其七阶选人,则考第资历,无过犯或有劳绩者递迁,谓之‘循资’。凡考第之法,内外选人,周一岁为一考,欠日不得成考。三考未替,更周一岁,书为第四考。已书之绩,不得重计。”
另外,由于宋初经过五代战乱,故对地方户口增加十分重视。“初著令,州县户口准见户十分增一,刺史、县令进考。若耗一分,降考一等。”
建隆三年(962年),又在地方官考课内容中加上赋税和治安。“建隆三年,又以科赋有欠逾十之一,及公事旷违尝有制受罚者,皆如耗户口降考。吏部南曹又举周制,请州县官益户增税,受代日并书于籍。凡千户以下,能增百户减一选,减及三选以上,令赐章服,主簿升秩进阶。能归复逋亡之民者,亦如之。是年,县始置尉,颁捕盗条,给以三限,限各二十日。三限内获者,令、尉等第议赏;三限外不获,尉罚一月奉,令半之。尉三罚,令四罚,皆殿一选,三殿停官。令、尉与贼斗而能尽获者,赐绯升擢。乾德四年,诏诸县令佐,有能招携劝课,以致蕃庶民籍,租额出其元数,减一选,仍进一阶。”519
到太宗时,又成立考课院,负责幕职州县官功过磨勘,引对黜陟。迄元丰改制,考课均由审官院和考课院进行。“国朝盛时,有京朝官考课,有幕职州县官考课。其后为审官院,为考课院,皆命中书或两制臣僚校其能否,以施赏罚。”①
实际上,设立审官院和考课院,是由中书乃至皇帝取代有司掌握用人权的重要措施。如太宗令两浙转运使雷德骧归朝同知京朝官考课,太宗对宰相说:“朕前日阅班籍,择官为河北转运使,所患不能周知群臣履行。自今令德骧录京朝官履历功过之状引对,既得渐识群臣,择才委任,且使有官政者乐于召对,负瑕累者耻于顾问,可以为惩劝矣。”520太宗以皇帝之尊,亲自书写考课记录和批语,可见其抓考课权的急迫。“时太宗励精政事,尝手书累二十馀纸,曰:‘公勤洁己,奉法除奸,惠爱临民者,乃可书为劳绩,月给奉以实钱。’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521
对于监司考课地方官,太宗令分为三等。“诏诸道察举部内官,第其优劣为三等,政绩优异为上,职务粗治为中,临事弛慢所莅无状者为下。岁终以闻。”①这种三等考课之法,真宗时继承了下来。“景德初,令诸道辨察所部官吏能否,为三等: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声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①
地方官职的考课,主要由州府监司进行,并由御史台监督。宋末有人归纳道:“祖宗以一郡之官,总之太守;诸郡之官,总之监司;而又以诸道之监司,总之御史。朝廷以殿最三等察监司,监司以三科考郡守,而下皆辨其职而进退之。”522
对监司州县的考课,有七条标准和四善三最之法。“以七事考监司: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通善最分三等,五事为上,二事为中,馀为下。若能否尤著,则别为优劣,以诏黜陟。”523
神宗时又进一步补充考课县令的标准。“诏立考课县令之法。以断狱平允,赋入不扰,均役止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为最。而参用德义、清谨、公平、勤恪为善。参考县令治行,分定上中下等。至其能否尤殊绝者,别立优劣二等,岁上其状,以诏赏罚。其入优劣者,赏罚尤峻。”④
哲宗时,沿用四善三最之法。元祐四年(1089年),“敕郡守贰以‘四善三最’课县令。吏部岁上监司考察知州状。”524
徽宗时迷恋道教,还曾以兴崇教法、修葺道宫为善最标准。神宗在改制之前,调整考课机构,罢考课院,地方官职的考课,分别归中书和司农。“熙宁五年,遂罢考课院。间遣使察访,所至州县,条其吏课。凡知州、通判上中书,县令上司农,各注籍以相参考。惟侍从出守郡,听不以考法,朝廷察其治焉。”525元丰改制,进一步理顺考课体制,将铨注、考课权限统归尚书吏部,按“四选”分工进行考课。
到了南宋,沿用元丰制度,仅对地方官职的考课有所补充。绍兴二年(1132年),鉴于战争造成的户口流移减少,采纳礼部员外郎舒国清以户口考守令的建议,立守令课。“命以户口增否,别立守令课,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分三甲置籍。守倅考县令,监司考知州,考功会其已成,较其优劣而赏罚之。”绍兴五年(1135年),立县令四课。“曰纠正税籍,团结民兵,劝课农桑,劝勉孝悌。三岁就绪者,加旌赏;无善状者汰之。”①又立守令垦田殿最格。“残破州县,垦田增及一分,郡守升三季名次,增及九分,迁一官。亏及一分,降三季名次,亏及九分,镌一官。县令差减之。增亏各及十分者,取旨赏罚。”526
宁宗时,又在御史台专设考课司,监察地方考课。“宁宗以郡国按刺,多徇私情,遂仿旧制,于御史台别立考课一司,岁终各以能否之实闻于上,以诏升黜。其贪墨昏懦,致台谏奏劾者,坐监司、郡守以容庇之罪。”①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曾规定以举劾赃吏数量考课监司。“诏:监司率半岁具劾去赃吏之数来上,视多寡为殿最,行赏罚。守臣助监司所不及,以一岁为殿最,定赏罚。本路州无所劾,而台谏论列,则监司、守臣皆以殿定罚。有治状廉声者,摭实以闻。”527
显然,这种方法只能反映出吏治的腐败与王朝的没落,已经不是正常的考课制度了。到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对考课制度作了简化,每月一考,基本内容仍是四善三等。
“命参酌旧制,凡文武官一是以公勤廉恪为主,而又职事修举,斯为上等;公勤廉恪,各有一长,为中等;既无廉声,又多缪政者,考下等。其要则以御史台总帅阃监司,监司总守倅,守倅总州县属官。……俟至半年,类考较前三年定为三等,中者无所赏罚,上者或转官,或减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①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宋代的考课制度,是对唐代旧制的损益变化而成的,基本未脱离唐制的大体。但其实施效果,却与唐代有较大差别。从北宋起,在实施中因考课劣等而黜降者就比较少。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考课院言知磁州李田,再考在劣等,降监淄州盐酒税务。坐考劣降等,自田始。”528此时距北宋开国已经上百年,才有了考课劣等黜降的记载。但据《宋史·吕端传》,刚置考课院时,“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
可见宋初也有考课劣等,只不过出于安抚需要未加罢黜而已。故在宋代,已有不少人对考课制度有所不满。淳化年间梁鼎借对唐代考课的称颂而批评宋代,说:“至于唐室,此道尤精,有考功之司,明考课之令,下至簿尉,上至宰臣,皆岁计功过,较定优劣,故人思激厉,绩效著闻。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祗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名存实亡。”529显然,梁鼎是以批评五代为名指责当时。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卷七专门有《考课之法废》一条,也是称颂唐代考课,说:“国朝此法尚存……不知其制废于何时。今但付之士按吏据定式书于印纸,比者又令郡守定县令臧否高下,人亦不知所从出。若使稍复旧贯,似为得宜,虽未必人人尽公得实,然思过半矣。”然据洪迈同条所录庆历、皇祐中黄亚夫的考词,可见北宋考课起码对官吏的政绩有所总结概括。如“黄司理”云:
“治犴狱,岁再周矣,论其罪弃市者五十四,流若徒三百十有四,杖百八十六,皆得其情,无有冤隐不伸,非才也其孰能?其考可书中。”“舞阳尉”云:“舞阳大约地广,它盗往往囊橐*(读音tuó)于其间。居一岁,为窃与强者凡十一,前件官捕得之,其亡者一而已矣。非才焉固不能。可书中。”“法曹刘昭远”云:“法者,礼之防也,其用之以当人情为得。刻者为之,则拘而少恩。前件官以通经举进士,始掾于此,若老于为法者,每抱具狱,必傅之经义然后处,故无一不当其情。其考可书中。”
从这些考词可以看出,起码在仁宗之世,尽管少有黜陟,考课还是比较认真的。英宗时有了劣等黜降,其后神宗又锐意改革,显然不可能废弃考课。考课制度的荒废以至流于形式,很可能是在两宋交替之时。
辽国的考课黜陟,与铨选和监察相结合。
“辽圣宗统和九年七月,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十年,命参知政事邢抱朴按察诸道守令能否,而黜陟之。十二年六月,诏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者,减一资考任之。太平六年十二月,诏北面诸部,廉察州县及石烈弥里之官,不治者罢之。又诏,大小职官有贪残虐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直,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励者,在卑位亦听荐拔。兴宗重熙十一年七月,诏外路官勤瘁正直者,考满代不治事者,即易。”530
但辽国考课之法始终不够健全。
金国考课之制从太宗时就开始建立。天会四年(1126年),“高庆裔设磨勘法,仕宦者多夺官”531。不过,这时的夺官恐主要是政治原因,被夺官者基本是北宋降官。“朝廷立磨勘格,凡尝仕宣和者,皆除名籍。”532其磨勘期限即官资,各有不同。“凡官资以三十月为考,职事官每任以三十月为满,群牧使及管课官以三周岁为满,防御使以四十月,三品以上官则以五十月,转运则以六十月为满。”533海陵王正隆初,又设立廉察之制。
“廉察之制,始见于海陵时。故正隆二年六月,有廉罢官复与差除之令。大定三年,命廉到廉能官第一等进官一阶,升一等,其次约量注授。污滥官第一等殿三年降二等,次二年,又次一年,皆降一等。诏廉问猛安谋克,廉能者第一等迁两官,其次迁一官。污滥者第一等决杖百,罢去,择其兄弟代之。第二等杖八十,第三等杖七十,皆令复职。”534
到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以长吏劝农为考课殿最。“遂定制:能劝农田者,每年谋克赏银绢十两匹,猛安倍之,县官于本等升五人(阶)。三年不怠者,猛安谋克迁一官,县官升一等。田荒及十之一者,笞三十,分数加至徒一年。三年皆荒者,猛安谋克追一官,县官以升等法降之。为永格。”535
至泰和四年(1204年),仿唐制建立“四善十七最”考课制。“泰和四年,定考课法,准唐令,作四善十七最之制。四善之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勤恪匪懈。十七最之一曰礼乐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二曰赋役均平,田野加辟,为牧民之最。三曰决断不滞,与夺当理,为判事之最。四曰钤属吏卒,奸盗不滋,为严明之最。五曰案簿分明,评拟均当,为检校之最。以上皆谓县令、丞簿、警巡使副、录事、司候、判官也。六曰详断合宜,咨执当理,为幕职之最。七曰盗贼消弭,使人安静,为巡捕之最。八曰明于出纳,物无损失,为仓库之最。九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曰检察有方,行旅无滞,为关津之最。十一曰堤防坚固,备御无虞,为河防之最。十二曰出纳明敏,数无滥失,为监督之最。十三曰谨察禁囚,轻重无怨,为狱官之最。十四曰物价得实,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谓市令也。十五曰戎器完肃,扞守有方,为边防之最,谓正副部队将、镇防官也。十六曰议狱得情,处断公平,为法官之最。十七曰差役均平,盗贼止息,为军职之最,谓都军、军辖也。凡县令以下,三最以上,有四善或三善者为上,升一等。三最以上,有二善者为中,减两资历。三最以上,有一善为下,减一资历。节度判官、防御判官、军判以下,一最而有四善或三善为上,减一资历。一最而有二善为中,升为榜首。一最而有一善为下,升本等首。”536
但此后考课之法并不稳定。宣宗时,李英称四善十七最之法“徒具虚文”,要求恢复大定年间分遣使者考察廉能之制。此后的考课,随着政治需要而不断变通,如以推行钞法课殿最,劝纳军粮多少为殿最,等等。显然,金国的汉化考课制度是不大成功的。
元代考课,分职官考课和吏员考课两类。职官考课并非如唐宋制度一年一次,而是一任一次,任满为一考。
“理考通以三十月为则。内任官率一考升一等,十五月进一阶。京官率一考,视外任减一资。外任官或一考进一阶,或两考升一等,或三考升二等。四品则内外考通理。此秋毫不可越。然前任少,则后任足之,或前任多,则后任累之。一考者及二十七月,两考者及五十七(《续通考》疑为四之误)月,三考者及八十一月以上,遇升则借升,而补以后任,此又其权衡也。”537
但是,据《元史》的有关资料来看,其考限、进阶、升等,并不严格按上述办法执行。考课由中书省和各行中书省进行,由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监督。
元代至元年间规定,地方守令任满,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五事磨勘。五事备者为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添一资;五事俱不举者,降一等。
吏员考课不同于职官考课,其考期以三十月为一考,九十月为满考,边疆地区则以二十月为一考,六十月为满考。吏员考满,则授以品秩。省掾考满授从六品,但不由台院转补者降等。台院令史考满授正七品,如非选发而为自行选用者降一等,一考以上按月日定夺,不满一考二十月以下为从八品,二十月至十五月为正九品,十五月至十月为从九品。六部、行台、行院令史、译史、通事人等,考满授从七品,自用者降等,不满二考者按台院令史例降等。寺监令史考满授正八品,自用者降一等。依次类推,直至不入九品的钱谷官、提控案牍、都目、吏目等。
从制度的角度看,元代的考课,只不过是一种叙资升迁之法。而对官吏的功过考核,主要不依赖考课制度,而是依赖御史监察制度。

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