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C端的体验,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产品认同,产生购买,或者成为粉丝。面向KOL、B端和KOC的场景体验,目标则较为多元,可以分为下列几个目标:
可以传递的认知。KOL有媒体属性,KOC在立体连接中也要影响他人。因此,体验效果不仅是他们自己认同,还要把认知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即可传递的认知。可传递的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是清晰地给别人介绍;二是有“拍感”,体验过程可以发朋友圈。
有角色感的认同。角色感,即体验者与产品的关系。体验者的角色,可以是“路人”“用户”“粉丝”“我家的”。角色感,与体验设计有关,与场景有关。角色感,决定了体验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体验分级
除了新兴技术带来的高科技体验,如VR体验外,越是沉浸式体验越需要现场感、场景感。这正是场景体验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即体验效率太低,对现场、人员的依赖性太强。因此,面向KOL、B端和KOC的体验虽然人数少一点,但对全国性大品牌仍然是个庞大的数量。体验分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体验分级解决体验复杂度问题、体验成本问题。比如三级体验,总部体验可以相对复杂一点,终端体验就只是简单体验,带点场景感即可。另一方面,因为面向B端和KOC的体验目的比较明确。比如B端体验是招商和铺货需要,KOC体验是立体连接和云店运营需要。KOC的筛选可以逐次升级,在体验升级中从普通消费者中筛选KOC。

图2-5 场景体验设计
首席体验官
体验是立体连接的起手式,与体验相关的后续工作是线下做透和线上打爆。因此,场景体验并不是像很多企业那样设置一个独立的部门,只是负责参观讲解。我们更倾向于在基层销售部门设置体验官和传播官。
KOC、场景、体验,这是线下做透的三个关键要素。每个销售区域设置一名首席体验官,与销售人员配合,才能达到做透的目标。
当KOC达到一定密度时,就有了做透的传播基础。但是,传播打爆仍然需要持续的内容生产,仅仅体验内容是不够的。有的企业,如统一,已经实现了销售部门“传播销售一体化”,即业务部门的职能是“空军陆战队”,“陆军”承担渠道建设,“空军”承担认知传播。
(文|牛恩坤)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