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需求管理的核心流程(IPD 体系)
在华为 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中,需求管理是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起点,分为需求开发与需求管理两大环节,具体包括五个步骤:
6.1.1 需求收集
通过内部与外部渠道全面收集需求:
- 外部渠道:客户访谈、市场调研、行业展会、用户反馈、竞争对手分析等;
- 内部渠道:销售团队、研发团队、市场团队的内部建议,以及企业战略规划衍生的需求。
收集方法可采用场景法、五问法、设计思维等多元方式,确保需求来源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6.1.2 需求分析
对收集的原始需求进行整理、分类、标签化,核心分析维度包括:
- 时间维度:紧急需求(立即开发)、中长期需求(纳入产品路标);
- 范围维度:单产品需求、多产品通用需求;
- 类型维度:功能需求、性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可维护性、可制造性等);
- 客户维度:大客户需求、中小企业需求、个人用户需求;
- 价值维度:基于卡诺模型分类,明确需求的价值等级;
- 成本维度:实现需求所需的研发成本、时间成本、资源投入。
6.1.3 需求分发
根据需求的优先级与属性,将需求分配至不同的产品开发阶段:
- 紧急且重要的需求:纳入当前产品开发周期,立即组织研发;
- 重要但不紧急的需求:纳入产品路标规划,明确开发时间节点;
- 低价值或不可行的需求:直接否决,并向需求提出方说明原因;
- 跨部门需求: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评估,明确责任主体与协作机制。
6.1.4 需求实现
研发团队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特性与系统需求,通过系统工程分解为可执行的研发任务。例如客户需求 “快速拍照”,转化为系统特性 “锁屏状态下连续按两下电源键拍照”,再分解为系统需求 “对焦速度<0.1
秒、按键到拍照时间<0.2 秒” 等具体指标,最终落实到镜头、算法、硬件等研发模块。
6.1.5 需求验证
验证贯穿需求管理全流程,而非仅在产品交付后:
- 需求阶段:通过客户访谈确认需求的准确性;
- 设计阶段:制作产品原型,邀请客户试用并反馈;
- 开发阶段:阶段性展示研发成果,收集客户意见;
- 交付阶段:通过产品测试、客户验收,验证需求的实现效果。
验证的核心目的是确保产品需求与客户诉求一致,避免 “需求传递偏差” 导致产品脱离市场。
6.2 需求的演变过程与映射关系
需求从产生到实现,经历多个阶段的转化,形成完整的映射关系:
- 原始需求:客户的初始表达,如 “手机拍照太慢”;
- 初始需求:对原始需求的初步解读,如 “客户希望紧急场景下快速拍照,避免复杂操作”;
- 产品特性:基于初始需求提炼的可落地功能,如 “锁屏一键拍照”;
- 系统需求:对产品特性的量化与分解,如 “对焦速度<0.1 秒、按键间隔要求”;
- 研发任务:系统需求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研发动作,如 “镜头优化、算法开发、硬件适配”。
这一演变过程中,需求收集阶段对应原始需求,需求分析阶段实现原始需求到初始需求的转化,需求分发阶段将初始需求转化为产品特性,需求实现阶段完成产品特性到系统需求、研发任务的分解,需求验证阶段贯穿全程,确保各阶段需求的一致性。
6.3 需求管理的组织保障
华为建立了两级需求管理组织,确保需求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
6.3.1 RAT(日常需求分析团队)
- 组成人员:需求工程师、市场工程师、一线业务人员;
- 核心职责:负责需求的收集、分析、分发等日常工作,处理简单需求的决策;
- 运作机制:双周召开需求分析会议,对收集的需求进行集中评审;紧急需求可临时召开会议;建立需求跟踪机制,明确需求的责任人、落地版本与上市时间。
6.3.2 RMT(需求管理团队)
- 组成人员:市场部部长、研发部负责人等跨部门主管;
- 核心职责:处理复杂、跨部门、高投入的重大需求决策,解决 RAT 无法协调的争议性问题;
- 决策机制:对需求进行 “接纳、拒绝、延迟” 三类判定,基于需求的价值、成本、战略契合度做出决策;
- 考核指标:需求可回溯性、需求落地有效性、需求管理规范性、客户满意度、合同满足度等。
需求管理组织的运作需遵循 “动态调整” 原则,早期可简化流程,随着业务发展逐步丰富管理体系,确保需求管理与企业发展阶段匹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