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假想需求:闭门造车
这类需求完全脱离客户实际场景,仅凭企业内部想象设定,未与客户进行任何沟通。例如某企业开发的 “语音控制电脑操作” 功能,在多人办公场景中,多人同时发出语音指令会导致操作混乱,完全不符合办公实际需求,最终产品无法推向市场;又如部分企业推出的折叠屏电脑,定价高昂且实用性不足,忽视了普通办公人群对 “性价比”“便捷操作” 的核心诉求,沦为 “装叉神器”,市场接受度极低。
3.2 收集需求:被动跟随
企业仅被动收集客户提出的表面要求,不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完全跟着客户的指令行动。这种模式下,企业缺乏主动思考,只能机械满足客户的显性需求,无法挖掘隐性诉求,产品竞争力较弱。
3.3 理解需求:共情洞察
企业在收集客户需求后,深入分析需求背后的痛点与动机,与客户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小米公司的官方论坛 “许愿池” 就是典型案例,用户在论坛中提出各类产品诉求,小米团队会对这些需求进行深度分析,理解用户真实需求后,将可行的需求落地为产品功能,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
3.4 预测需求:引领趋势
企业通过分析行业规律、技术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预判客户未来的潜在需求,提前布局产品研发。例如摩尔定律预测芯片性能每 18-24 个月提升一倍,企业可基于这一规律,提前规划产品的硬件升级路线;手机通信技术从 2G、3G、4G 到 5G 的迭代,也是企业基于技术生命周期预测,牵引客户需求升级的体现。
联想早年 “电脑下乡” 过程中,初期未考虑农村电网不稳定的场景,导致电脑频繁因电压过载损坏。后续联想基于农村市场的特殊环境,优化产品的电压适配能力,就是通过场景分析预测需求的典型实践。
3.5 创造需求:颠覆认知
企业突破客户现有认知,创造出客户未曾设想过的需求,引领市场变革。苹果智能手机的推出就是创造需求的典范,在智能手机出现前,客户对移动设备的需求仅停留在 “打电话、发短信”,苹果将手机打造为
“个人助理”,集成上网、拍照、娱乐等多种功能,彻底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创造了全新的市场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假想需求与创造需求看似都是 “企业主导”,但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与客户场景深度结合:假想需求脱离客户实际,而创造需求是基于对客户潜在场景与任务的深刻理解,通过创新方案满足未被发现的诉求。
企业若能实现收集需求与理解需求,可取得一定市场成绩;但要成为行业领导者,必须向预测需求与创造需求迈进。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