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的具体政治主张,不同时代会根据不同历史条件而略有不同。如孔子针对礼坏乐崩状况而有君君臣臣主张,针对血缘继承而有任用“野人”贤能的主张,针对民众贫困而有百姓富足、富而后教的主张等。孟子则针对战国时期血缘继承而有尊贤使能的主张,针对民众贫困而有“制民之产”、使民众有恒产的主张,针对杀人盈野状况而提出反对不义战争等。
孔子主张学习和克己结合起来进行修养,定位政治活动的实质和宗旨就是实现正义,方法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58,注意到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公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张载认为,“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59;主张以礼治国,“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60。张载认识到经济制度对治国的基础性作用,甚为难得;礼法相比,礼以修养为基础,强调自觉、自律,法则是强制性规范,没有自觉、自律,难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条文成为具文。
针对北宋政治高度集权、社会贫富不均等弊端,张载提出了井田说、封建论。过去人们习惯从国家统一角度,比较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得失,评定封建说;没有注意到张载封建制和井田制、宗法制一起,重点不在反对郡县制,而在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批判贫富不均,希望通过土地制度、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改革,追求实现公天下的德治目的。
井田制是张载的核心经济主张。张载井田主张虽有特定历史针对性,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他“语治则必期于三代”61的社会政治理想在经济制度上的落实。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只是均平。”62实施井田的方案是:先将土地收归国有,而后分给农民,“先以天下之地棊步划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原地主也“使不失其为富”,办法是“随土地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让他们做“田官”,收1/10的租税;但这只是暂时,而非世袭,“及一二十年”,改为“择贤”任能。
张载井田说的实质是民本思想,落实孔门“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63精神,通过让土地共有、耕者有其田,以确保社会公正、平等,抑制剥削和贫富分化。
针对私天下的现实,在政体上,张载主张简政放权,与天下人共治天下,实现公天下,是张载封建说的宗旨。
他分析说:“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圣人立法,必计后世子孙”,如果是周公当政,固然可以治理好国家,但后来者谁有这能力?治国者完全不必要“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封建的好处还在于,“不肖者复逐之”,有众人监督,奸佞小人难以得志。西周封建解体,只是因为“朝廷大不能治”导致的结果。柳宗元等认为“秦不封建为得策,此不知圣人之意也”64。“圣人之意”就是抑私而扬公,抑不平而成均平。他猛烈批判后世“以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的私天下行径。
张载还提出宗法主张,作为社会建设的要点。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国家已经消亡,家庭还当存在。和睦幸福的家庭,总是财产公有,家庭成员恩爱有加,相互平等,忘我奉献,故可以将家庭看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原始形式。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应重视家庭建设,总结和弘扬优良家风,固本培元,以构建和谐社会。在资本的消极作用下,现实社会不稳、难安,和家庭这一社会危机“防洪闸”“诊疗室”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关系极大。既然重视家庭建设,对我国历史上的宗法思想理应重新评价。
张载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65实行宗法的实质是利用血缘亲情和优良家风,抑制自私自利泛滥,小则传家,大可保国。因为“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66
所言甚为有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优良家风的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途径和重要方面。没有家庭优秀文化的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只能是空中楼阁。故近代冯桂芬也力主“复宗法”,认为宗法是“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乱民不是天生如此,源于家庭或宗法废坏,“不养不教”。本来,地方官员有教养责任,但“养,不能解衣推食”,“教,不能家至户到”;即使能够这样做,也“尊而不亲,广而不切”(《校邠庐抗议·复宗法议》),只有父兄亲、宗法切。宗法复,则盗贼、邪教、争讼械斗之事不会发生,保甲、社仓、团练之事可以推行,社会自然稳定。
张茂泽,1965年3月生,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
代表性著作有:《贺麟学术思想述论》《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孔孟学述》《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名学篇》等著作十余部。

本土管理实践与创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