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伤害中国制造的五种“毒品”

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说的是,中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管理粗放,竞争力不强,还不能在世界上获得与规模相当的尊严。不仅如此,笔者还发现,近年来中国制造还深受各类“毒品”的毒害,如举债扩张、政府补贴、疯狂地产、全民金融、互联网思维等。许多企业在不知不觉间染上“毒瘾”而不能自拔,使得本就不强的机体变得更加脆弱。

(1)举债扩张是伤害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毒品”。

举债扩张之所以能够让一些企业家上瘾,是因为曾经有人因此让企业获得超常规发展,再加上企业经营者被持续增长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错以为是自己的能力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个人意志膨胀,以至于在规划企业未来的时候,全然忘记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产值一亿元的企业规划目标是十亿元,产值十亿元的企业规划目标是百亿元,产值百亿元的企业规划目标是千亿元……

这样的规划如果是纸上谈兵也就罢了,问题就出在企业经营者们还在圈地、建厂房、买设备等硬件上盲目先行投资,甚至不惜向银行大规模举债进行扩张。这种做法完全背离制造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不仅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造成资源浪费,还增加了企业固定成本支出(财务成本、折旧及基本能耗等支出),把企业盈亏平衡点推高,使得盈利变得更加困难。面对销售增长乏力、停滞甚至下降的时候,这类企业很容易就跌入亏损的泥潭。

(2)政府补贴是伤害中国制造的第二种“毒品”。

政府补贴包括很多具体的内容,有国家级出口退税政策,更有名目繁多的国家和地方奖励政策。

先说出口退税政策,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应出口企业的要求而设,短期看对出口企业是有好处的,但从长期看,这一政策对出口企业及中国制造是有害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出口企业间竞争的缘故,退税的好处很快就被欧美等海外买家占有;二是虽然退税可以短期缓解出口企业的生存压力,却延误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三是一旦退税政策取消,让一些对退税上瘾产生依赖的企业死得更惨。

再说各类奖励政策,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明面上,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但事实上却引发一系列致命问题:一是造成资金无序聚集和产能过剩,严重浪费资源;二是形成了一条灰色腐败产业链,不仅浪费大量财政资金,还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

(3)疯狂地产是毒害中国制造的第三种“毒品”。

据估计,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中半数以上耐不住寂寞,染上疯狂地产的“毒瘾”,美的有地产,海尔有地产,格力有地产,TCL有地产,中粮有地产……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他们一边做着辛苦累人却利润不高的主业,一边在地产上轻松获得高额利润。有人说,资本和商人是逐利的,有钱有地的做地产无可厚非。

但“疯狂地产”对中国制造的危害决不能小觑,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伤害制造业的发展:一是影响企业战略聚焦,分散经营资源,会直接伤害甚至动摇主业发展进步的根基;二是以地产利润补贴主业,造成主业对地产的依赖,阻碍主业致力于竞争力提升的改进创新;三是在思想和文化层面影响企业员工的认知和行为,极大地伤害本来就欠缺执着态度和吃苦精神的制造业员工。一旦地产出现问题,也可能就是主业将要倾覆之时。

(4)全民金融是毒害中国制造的第四种“毒品”。

最近几年,随着金融行业的逐步开放,许多制造业经营者发现,做金融赚钱更轻松、更快,所谓用钱生钱。他们把流动资金腾挪出来,甚至到银行贷款来做投资、做金融。有的把资金投入股市,有的直接参与民营银行,也有的联合起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高利贷的游戏中来。尤其最近互联网金融兴起后,更是全民金融,就连公司的小职员也开始动脑筋用钱生钱。

在这其中,许多制造业者既是全民金融的推动者、参与者,也或将是全民金融的受害者。原因很简单,制造业者为了在全民金融中赚取取巧钱,就得从主业中腾挪资金,或者从银行贷款,而贷款通常是以制造业做抵押的。与此同时,为了维持担保制造业主体的运营,还得继续贷款,但是银行的低息贷款额度没有了,只能找其他机构贷款,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当你发现,在负担了高额利息成本之后,制造业变得不赚钱甚至现金流出问题的时候,信用问题就会爆发,银行就可能强行抽贷……未来一定会有这样的悲催故事上演,你会是故事中的主角吗?

(5)互联网思维会是毒害中国制造的第五种“毒品”。

最近,互联网思维在各类媒体上大行其道,正在动摇许多制造业者本就脆弱的信念。特别是类似小米公司的成功,给一些事后诸葛式的专家们提供了绝佳的鼓噪题材,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微信营销宣传,许多制造业者再也坐不住了,又开始参与主业之外的各种圈子,什么私人董事会啦,什么众筹啦,建平台玩圈子,不一而足。

本人并不反对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思维,但是无限放大和推演小米的成功故事显然是十分有害的。笔者十分担心,一些在前面四大“毒品”面前洁身自好,或者伤害不深的制造业者,可能会在这一份看似最有技术含量最具迷惑的“毒品”面前深陷其中。

笔者相信,互联网思维也许还不会是最后一份诱惑中国制造业者的“毒品”。所有这些“毒品”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麻醉人的神经,影响人的专注,消磨人的意志。许多制造业者之所以会染上“毒瘾”,主要原因在于其经营者缺乏足够的定力。

我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者警惕诱惑、戒除“毒瘾”、去除浮躁、回归初心,以“制造强,中国强,管理改变中国”为信念,通过耐心做好创新研发和精益管理,全面升级中国制造,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获得更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