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四:产品就是满足需求的载体

钻头只是一种工具,钻头满足了钻墙的需求,但是消费者购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如果消费者没有钻洞需求,那么钻头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消费者的需求好比是一张皮,产品就是需求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焉附之?

人们如果没有追求高速、快捷、远程的出行需求,就没有从马车到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没有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需求,就没有有机食品、无添加食品、原生态食品等产品的市场;没有及时、远程沟通的需求,就没有电话、手机等通信产品;没有追求悦己悦人的需求,就没有琳琅满目的化妆产品;没有了解资讯的需求,就没有报纸、收音机、电视、网络等媒介产品;没有便利性约车的需求,就没有滴滴、优步专车等互联网的出行产品。

纵览世界商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需求的演化史,随之涌现出来的各类产品,都是为了满足需求的载体。

需求是生产产品的前提,需求构成了产品的前端内容,只要从构想、设计到最终生产成型都以满足需求为目标,产品就有可能成功。

20世纪90年代有四川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质量不好,经过海尔调查发现,洗衣机不仅被农民们拿来洗衣服,还拿来洗红薯,红薯泥沙多,容易堵住排水管,同时耗损电机,破坏了洗衣机的正常功能。为此,海尔洞察到了农民们的特殊需求,加大电机功率,增粗排水管,设计出可洗红薯、土豆的洗衣机,在农村市场成了畅销品。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居住空间小、经济能力有限,同时,追求家私物件的轻便性、个性化,宜家家私分析这类群体的家居需求,设计和生产出要靠自己拼装、简洁而不失个性化、廉价而不失美感的板式拼装家私用品,为此,在家私行业,宜家产品成了为数不多,且能畅销全球的品牌之一。

产品的诞生并不是始于生产线上,而是始于对需求的洞察。围绕满足需求、消灭痛点、化解麻烦的解决方式去构想产品,再运用技术手段生产产品,生产出有形的实体产品或无形的服务类产品投入市场,形成从洞察到概念再到研发的构想过程,进一步催生了产品生产的科学、严谨、完备的诞生过程。

大多数亚洲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喝牛奶容易腹泻,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消费者如何能饮用牛奶时免受腹泻之痛的问题,乳品企业洞察到这一潜在需求,运用技术,降低乳糖含量,研发出利于肠道吸收、避免乳糖不耐受的乳制品。

洞察到大城市的出行需求、而打的难、的士服务差的痛点,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滴滴、Uerb产品应运而生。

需求决定了产品的形式及命运,因此,先洞察需求,最后再生产产品,是理想化的产品诞生流程,但这要需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并要经历艰难的试错阶段,才能让产品最终定型、投入市场。

3M公司洞察到学生需在书中进行符号记录的需求,构想出帮助学生方便进行书上笔记的报事贴荧光笔,从研发到产品最终呈现就花了几年时间,这对企业的洞察力、研发能力及资金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另外,不同于上述的另一种模式,即先生产产品,市场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再挖掘产品的需求价值,重新定义产品价值,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赢得市场机会。

六个核桃开创之初,并非根据智力竞争时代消费者会更加关注益脑健脑的需求洞察而构想出核桃乳产品,而是在北方杏仁露已经打造消费市场的背景下,先生产以核桃为原料的植物蛋白饮料,跟随杏仁露开创消费市场。因此,无论的产品的包装,还是规格,都以杏仁露为设计蓝本,即240苗条罐,蓝色的视觉观感。

当六个核桃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时,从消费者的需求研究角度重新塑造产品价值,依托核桃原料的营养价值,将核桃乳与当下脑力竞争时代人们存在通过食物膳食补益大脑的需求相关联,塑造了核桃乳的产品价值,从而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驱动力,并且,反过来推动了植物蛋白作为营养饮料的价值塑造,使其在饮料品类格局中成为主流品类。

王老吉当初是华南地区清火去躁的传统药饮,年销量徘徊在一亿元。在发掘出人们吃热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担心上火的需求后,重新定义产品价值,作为预防上火的清凉饮料成功畅销全国。

幼儿纸尿裤的市场需求始终低于婴儿纸尿裤,但针对幼儿正处于学步期的成长特点,幼儿纸尿裤被重新定义为幼儿成长裤,以满足学步期幼儿能站立着脱掉纸尿裤的需求,为此,幼儿成长裤被妈妈们充分接受,获得了理想的市场增长,建立较大的销售规模。

不管是哪种模式,只有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化解现实问题,才有可能畅销。因此,对产品的根本考量,不在于规格、形态、包装等外在形式,而是具体的需求价值。

需要钻多大的洞,就用多大规格和型号的钻头,明确需求价值,作为需求载体的产品具体的外在呈现形式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