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击而中需要积蓄势能和把握时机

原文: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击〕,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详解类引】

这段讲势与节。

势,就是创造势能;节,就是时机和节奏。这在营销执行环节非常重要,一个产品在渠道中流行开了,在消费者中流行了,一定取决于势能的建立和节奏的把握。

通常来讲,形象店、示范街的建立,就是在构建势能,这个势能起来之后,影响周围整个市场。

时机与节奏,很多时候是战略实现的关键。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干掉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万,之后就要进军赵国首都邯郸,准备一鼓作气灭了赵国,结果秦总理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谏言撤军休整。一年之后,秦又对赵国发起攻击,白起认为打赵国的时机已不存在,拒不挂帅,最终秦攻赵以失败告终。

陈春花老师的《激活个体》,她在书讲IBM和三星最近两年下滑,这与他们行动变化的速度不够有关,这是没有把握市场环境、时代变化的节奏。

企业任何方案的执行,成功与失败都与行动的节奏有关。太快、太慢都不行,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与机会。

生意的本质是什么?

①聚焦的方向,这是形篇的内容;

②节奏的把握,这是本章的内容;

③资源的整合。

这里讲“激水之疾”和“鸷鸟之疾”两个比喻,都是在说“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激水之疾,是讲制造落差,这就是“其势险”;鸷鸟之疾,是讲控制高度,控制目标,控制节奏,就是出击的时机与节奏,这就是“其节短”。

所以,这里讲的“势”用水作比喻,李零教授认为,水是自然之力,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它的冲击力是借助“势”;而“节”用鸷鸟做比喻,是活物,可以控制高度,控制速度,是可控的,就是时机和节奏。

笔者我认为,这个“势”用在战斗或营销中,可以按两层意思理解,理解为两层意思,一个是创造出来的势能,另一个是激发出来的势气。

一个弱势品牌的营销人员经常说当地市场强势品牌的表现是牢不可破,描述它比如,他会说这个市场某品牌宣传力度大、终端非常强势、促销力度也大等等,其实多数时候都是被这个品牌所创造出的“势”能给“唬”住了。

这段的关键点在“其势险,其节短”,孙子强调在战场上发起攻击一定要短促有力,要讲究节奏与力度。

战争与营销都注重“势”的营造,就像兵法原文中的比喻那样,积水为形,激水为势,形是客观的,势是可以主观创造的。

《六韬》说,势因敌军之动,变化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也就是说,势是随机应变出来的,精通战术的将领,总能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环境,凭主观能力之力,而制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

节奏与力度的核心是一击而中。

创造的势能要能够产生最大的力量,产生最快的速度,又能把握最佳的时机,才能给对手最有利的打击。

也就是说,要创造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在最恰当的时间,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这样才能一击而中。

一击而中的实现需要动作简单,我们常说,不怕练一百种腿法的人,只怕将一种腿法练一百遍的人。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高台跳水时,动作越少越安全。,企业也是如此,动作越简单,越容易成功,动作太多、动作太复杂,则越容易失误,也不容易实现最有力量的出击。

最后讲势与节的关系,张弓是蓄势,要准备好最大的势能;,发机是节,是弩的扳机,势能已经积蓄到最大,机会来了,抓住时机,将势能转化为动能,迅速攻击其要害和弱点。

势与节是一种微妙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有势无节,积蓄的能力无法掌控,无法集中,效用不理想;有节无势,没有动因,没有力量,就没有威力,尽管恰到好处,尽管时机把握的很好,但难以实现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