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
(一)不同参与方的风险点
- 核心企业风险
- 信用违约风险:核心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兑现付款承诺的情况(如恒大商票违约),导致上下游企业受损。
- 财务风险:部分金融产品(如部分表外融资)可能隐藏负债,若操作不当,可能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增加财务风险。
- 供应链不稳定风险:核心企业若调整合作供应商,可能导致原有供应链金融模式断裂,影响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
- 中小企业风险
- 资金流动性风险:受核心企业付款行为影响,若核心企业违约或延迟付款,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流动性紧张问题。
- 担保与质押物风险:使用担保或质押物融资时,资产价值波动(如房价下跌、货物贬值)可能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或无法足额融资。
- 合作风险:若核心企业退出供应链金融合作,中小企业可能失去融资渠道,影响生产经营。
- 金融机构风险
- 信用风险:核心企业或中小企业违约,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呆账、坏账,如恒大爆雷后部分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 操作风险:贷前审核不严格、贷中监管不到位、贷后管理缺失,可能导致贸易背景虚假、资金用途违规等问题。
- 政策风险:金融监管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展,如对某些金融产品的额度、利率限制。
(二)风险管控的核心措施
-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合作规则与信用体系
- 明确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规则、权利义务及道德准则,确保公平交易,避免核心企业滥用市场地位。
- 加强核心企业信用评估与动态监管,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对违约企业进行公示(如上海票据交易所公示商票违约情况),倒逼核心企业履约。
- 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 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大型央国企多已设立供应链金融中心,通过平台实现交易数据、物流信息、资金流的实时共享,确保贸易背景真实。
-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保障单据(如订单、发票、仓单)真实性,减少造假风险;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实时监管,降低质押物风险。
- 创新风险共担机制与金融产品
- 构建风险共担体系:依托行业协会,推动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多方协作,建立风险准备金、联合担保等机制,共担风险。
- 开发合规创新产品:结合国家政策(如绿色金融、数字经济),推出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数据资产融资产品等,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同时降低风险。
- 加强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
- 优化风控模型:金融机构需结合供应链特点,建立多维度风控模型,综合评估交易规模、交易真实性、核心企业信用、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而非单一依赖抵押担保。
- 强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管理:贷前严格审核贸易背景、企业资质;贷中实时监控资金流向、货物状态;贷后加强回款跟踪,及时预警风险。
(三)防范核心企业违约的具体建议
- 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与数字化系统:通过平台整合供应链数据,实现信息透明,实时监控核心企业经营状况与付款能力,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
- 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估体系:构建动态信用评估模型,引入多维度数据(如核心企业财务数据、交易数据、行业地位、履约记录),提升信用评估准确性,实现风险提前预警。
- 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开发基于核心企业未来收益权的融资产品、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或与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合作,降低对核心企业单一信用的依赖。
- 依托行业协会共建协作机制:行业协会牵头,推动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行业规范,明确核心企业违约后的责任追究与补偿机制,降低违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