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订单正式签立前,工厂计划职能应主导销售订单的评审,具体评审要点简述如下:
(一)客户信誉评审
对于新客户或客户发生重大组织、财务、市场等变动时,企业应于销售订单签订前对客户的信誉进行评审,评审用表请参见表5.8,但评审应注意如下要点:
客户的营业执照与经营范围。
客户的行业地位及影响力。
客户的组织股权及治理结构。
客户的经营决策者的价值观、经营策略、能力和背景。
客户的主要市场及业绩。
与订单相关项目的发展前景或趋势。
客户的银行信用度。
客户的财务支付能力。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表5.8客户信誉评估表
(二)法律法规评审
产品销售地适用的法律法规。
产品制造地适用的法律法规。
国际适用的法律法规。
客户要求满足的法律法规。
是否有与既定要求描述不一致的地方?
企业是否可以满足订单的法律法规要求?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三)技术评审
产品是否已经获得了客户的正式批准?
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是否已经完成,如产品图纸、加工图纸、组装图纸等是否完成?
过程设计开发工作是否已经完成,如工艺流程、控制计划、SOP、SIP、模具等是否完成?
客户对产品的历史反馈如何?
订单是否有与既定要求(如客户签发的产品认可书)描述不一致的地方?
企业是否可以满足订单的技术要求?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四)质量要求评审
客户对产品的外观、尺寸、功能、性能、寿命、安全及环保等要求。
客户对产品的检验与测试条件要求。
客户对产品的验货安排要求。
客户对产品的检验方案要求。
客户对产品的历史反馈如何?
订单是否有与既定要求(如客户签发的产品检验标准)描述不一致的地方?
企业是否可以满足订单的质量要求?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五)交期评审
是否符合约定的交付周期?
期间需要投入多少生产资源(未来的产能目标)?
期间有多少生产资源可以投入(当下工厂可掌控的实际产能)?
期间需要增减多少资源(未来工厂产能需要提升多少)?
物料及组件的供应情况?
按订单交期,最经济的预排产方案是什么?
按订单产品、数量,企业产销平衡最大化及投入成本最低化的交付时间是什么?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六)供需权责评审
客户界定的供需权责是否合理?
客户界定的供需权责,企业能否接受?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七)付款条件评审
付款方式。
付款周期。
结算条件。
支付币种。
支付方式。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八)价格评审
是否符合约定价格(如供需双方签认的报价单)?
订单对于法律法规、产品技术(含包装)、质量要求、交期、供需权责及付款条件的要求是否会增加既定成本?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九)订单的有效性评审
供需双方名称、落款是否有效?
订单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是否错误?
表达是否有歧义?
是否有未经确认的修订?
企业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杨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