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米”飘香

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打出一个新中国,IT业资深名人雷军第一次不吃软饭(软件)吃硬饭(硬件),推出的一款“小米Muiu”手机,不到半年时间卖出近200万台,而且是在没有大广告、全面铺货、运营商定制等情况下就“轻松”实现了。从这些角度看,小米手机代表了新时代“云商业时代”的“中国式营销”。

小米香了!与雷军同是IT资深名人的大佬们坐不住了:继阿里手机、华为手机先后上市后,盛大、百度、腾讯、360先后宣布进军手机终端业务。

中国互联网的TABLE阵营,已尽数下水,手机江湖即将“子弹乱飞”。

2012年5月16日的微博上,投行及媒体大佬们对此现象做出“总体否定”的评论:

@李开复:“有五个原因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第一,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第二,绝大多数互联网品牌对手机不但不加分,还要扣分;第三,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而以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第四,不愿意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服务会被诟病;第五,用Android打造封闭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是不现实的。”

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认为,网络公司做手机是东施效颦。“苹果是用手机进入互联网业,谷歌是用操作系统巩固其网络业的地位,网络公司为什么要进产业链下游的手机业?即使赚钱也是战略失败。”

易凯资本CEO@王冉看来,互联网公司做手机长期看最大的问题的是:“门槛靠营销,营销无门槛。”不过,他认为短期内或许都能成功,因为市场有空白,填空就赚钱。

360董事长@周鸿祎也表示:“360自己不会做手机,而是借助360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资源帮助手机厂商转型互联网模式。”他预计,每台成本千元左右的机器能赚500到800元左右。

看到这些大佬的评论,本人也发了一条微博:“在软做硬—互联网公司推低价手机—这个问题上,投行的大佬们没有企业精明。”

小米手机不到半年卖出200万台说明了什么?

在《产品炼金术》(完稿于2011年9月)第五章第三节“研发与营销,产品管理的两个核心环节”中,对新上市的小米手机成功因素做了如下阐述:

小米手机在2011年8月举行了产品发布会,会后的网上预订超过30万部,这得益于小米手机较高的性价比(双核CPU、4寸屏、1999元的价格,市场上三星Galaxy SⅡ水货价格都要3580元 )。

小米手机的高性价比是成功要素的一条腿,另一条腿是赶上了微博+电商(网上订货支付配送系统)联动模式的兴起。

有了上述两个核心前提,中国的乔布斯——“雷布斯”(雷军)在通过微博获得高关注度后,小米手机每一次的订单都变成了“光棍节抢货”,几十万台手机在开放预订后,几十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4月6日“米粉节”现场直播6分钟内10万台售罄——这样的奇迹,也只有在被淘宝、凡客、京东教育成熟的中国电商市场,才会发生!

在小米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电子商务购物习惯的成熟,以及社会化媒体营销初显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