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程质量控制

2.1 质量管理闭环系统

质量管理是一套完整的闭环体系,前期课程已讲解 APQP(质量先期策划)、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等模块,本次重点聚焦纠正预防措施模块与检验模块。

闭环逻辑如下:首先通过 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识别潜在风险,基于 FMEA 制定控制计划,明确特殊特性及检验要求;依据控制计划生成检验计划,执行检验后,合格产品进入 ERP 系统入库,不合格产品需生成不合格报告,反馈至 FMEA 知识库,并启动改进流程(如八 D 方法),同时遏制问题产品扩散,形成策划 - 执行 - 检验 - 改进的完整闭环。

2.2 过程质量特性分类

过程质量特性主要分为三类,三者概念明确、各有侧重:

  • 产品质量特性:由产品最终规格、性能、结构决定,直接关联产品最终质量,包括尺寸公差、配合精度、功能表现、使用寿命等指标。
  • 过程质量特性: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过程参数,涵盖人机料法环等环节,如机器核心参数、环境温湿度、工艺操作标准等。
  • 特殊特性:与产品安全、可靠性等核心要求密切相关的关键特性,需重点管控。

2.3 过程检验类型及要求

过程检验贯穿来料入库至组装完成的全流程,各环节检验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 首检:生产开始、换班或工序调整后,对第一件或前几件产品进行检验。需由操作者与检验人员共同确认,目的是尽早发现系统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检验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且必须形成首检记录表。例如焊接工序后,需切割焊缝并通过显微镜检测焊接质量。
  • 巡回检:按预定时间间隔,对工序产品及生产条件进行监督检验。不仅抽检产品,还需检查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如对湿度、粉尘敏感的产品,需定时检测环境参数,避免因粉尘聚集等引发安全或质量问题。巡回检需制定明确计划,明确巡检参数与频次。
  • 在线检:上道工序对输出产品进行检验,避免不合格件流入下道工序。需依据控制计划和作业指导书,明确检验参数,如螺钉螺纹直径等关键尺寸,需在工序中实时检测。
  • 完工检:对完成加工的半成品或零件进行最终复核,验证前序所有检验环节是否完成、结果是否达标。部分产品需进行专项测试,如气管的耐压测试,完工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2.4 SPC(统计过程控制)核心应用

2.4.1 SPC 基本原理

SPC 是基于三西格玛()原理的统计分析工具,由美国专家提出,为统计质量管理奠定基础。其核心逻辑是:当产品批量较大时,单纯依靠检验无法实现全面质量控制,通过控制图分析质量数据,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SPC 的前提假设是测量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数据自然呈现正态分布;样本量较小时,可假设为正态分布或通过调整转化为正态分布。在正态分布中,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范围内的概率为 99.73%,超出该范围则判定为存在特殊原因导致的质量波动,需及时干预。

2.4.2 控制图的作用与类型

控制图通过绘制上控制线(UCL)、下控制线(LCL)和中心线(CL),将测量数据按时间顺序连接,核心作用包括:

  • 保持制程持续稳定、可预测,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能力,降低成本。
  • 区分质量波动的普通原因与特殊原因,为采取局部措施或系统措施提供依据。

控制图主要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两类,具体选择需遵循特定流程:

  • 计量型数据:常用均值 - 级差图(X-R 图)、均值 - 标准差图(X-σ 图)、中位数 - 级差图(X̃-R 图)、单值 - 移动级差图(X-MR 图),选择依据包括数据均匀性、取样方式、均值计算便捷性等。
  • 计数型数据:包括不良率图(p 图)、不良数图(np 图)、缺点数图(c 图)、单位缺点数图(u 图),选择依据包括关注对象(不合格频率 / 不合格数)、样本容量是否恒定等。

使用控制图的前提是 MSA(测量系统分析)合格,确保测量设备状态稳定、数据可靠。

2.4.3 质量波动原因及应对

质量波动分为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二者本质不同、应对方式各异:

  • 普通原因:不可避免的固有波动,如车床刀具的正常磨损,其状态稳定、可预测。需采取系统措施,通常由管理层面推动,可纠正 85% 的过程问题,如定期更换刀头以控制磨损影响。
  • 特殊原因:偶然发生的异常波动,如刀具断裂,其状态不可控、不可预测。需采取局部措施,由过程直接相关人员实施,可纠正 15% 的过程问题,如及时更换断裂刀具并排查相关产品。

仅存在普通原因时,过程输出呈稳定分布,可预测后续质量状态;存在特殊原因时,过程失控,需立即排查并消除。即使仅存在普通原因,若过程能力不达标,仍需优化以减小波动。

2.4.4 过程能力指数(CPK

CPK 是衡量过程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过程输出满足规格要求的程度,计算基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μ)和标准偏差(σ):

  • 当实际平均值与规格中心重合时,使用 CP 值评估;当二者不重合时,需计算 CPK 值,更贴合实际状态。
  • CPK 判定标准:CPK1.67 为无缺点,可考虑降低成本;1.33≤CPK≤1.67 状态良好,需维持现状;1.0≤CPK1.33 需改进;CPK1.0 必须提升过程能力;CPK0.67 说明过程能力极差,不合格品率过高。
  • 特殊特性的 CPK 要求:基本状态下需≥1.33,正常状态下需≥1.67,这也是 PPAP 审核和产品审核的重要标准。

2.4.5 SPC CPK 应用步骤

应用分为两步,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1. 绘制控制图:收集数据(如每天取样 5 个,共 20 组),绘制 X-R 图等,依据 8 种不合格状态(如连续 9 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 6 点递增 / 递减、连续 14 点交替上下等)判断是否存在特殊原因。若存在,需排查并整改,直至控制图合格。
  2. 计算 CPK 值:控制图合格后,计算 CPK 值,若不满足要求,需针对普通原因优化人机料法环等要素,整改后重新计算,直至达标。

2.5 数字化应用案例

2.5.1 工具与技术升级

随着技术发展,SPC 应用不断优化,适配更多场景:

  • 数据采集:通过蓝牙将卡尺等测量工具与电脑对接,测量数据自动传输,无需人工录入;便携式三坐标测量仪可灵活扫描零件,与标准数据对比,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替代传统笨重设备。
  • 图像识别:针对内饰件卡扣漏装、多装等问题,通过流水线上的摄像头拍摄图像,自动检测卡扣数量与位置,及时提醒异常。
  • 自动化检验:视觉检验、传感器检测等自动化设备收集数据后,实时计算 SPC CPK,异常时自动报警,提升响应效率。

2.5.2 特殊场景适配

  • 小批量生产:当产品数量较少、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时,重点关注过程设置与 PPK(初始过程能力指数)计算,而非单纯依赖 CPK
  • 企业规模差异:大企业(如光伏电板生产企业)可能需同时管控数百个 SPC 节点,需平衡整改成本与效率;小企业可聚焦核心特性,简化管控流程。

2.6 五大工具的逻辑关联

APQPFMEAPPAPMSASPC 五大工具紧密衔接,形成完整体系:

  • APQP 第一阶段(立项):明确项目范围与要求。
  • APQP 第二阶段(设计开发):开展 DFMEA(设计 FMEA),制定样品控制计划。
  • APQP 第三阶段(过程开发):开展 PFMEA(过程 FMEA),制定试生产控制计划。
  • APQP 第四阶段(验证):执行 PPAP,完成 MSA(确保测量系统可靠),计算 PPK(小批量)与 CPK(大批量),制定量产控制计划。
  • APQP 第五阶段(量产):持续运用 SPC 监控过程,定期更新 FMEA 与控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