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中采购的十大关键步骤

集中采购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 70% 的工作在前期策划,20% 在执行,10% 在评估,具体包含以下十个关键节点:

(一)前期策划阶段(70% 工作占比)

  1. 定品类

选品原则:优先选择集采期内使用量大、总额高的品类,这类品类对项目品质和成本影响较大;优先选择迫切需要的品类,满足企业当前生产经营需求;优先选择材料、设备类品类,这类品类相对标准化,集采难度较低,而施工类品类因施工环境差异大,集采难度高,适合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展。

品类归类方法:梳理企业内部各项目、各部门的采购需求,将用途相似、特性相近的产品归为一类。例如,小米手机有 20 个型号,但手机电池、线路板(PCB 板)可分别归为一类进行集采;企业采购的管材,可根据强电、弱电、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等不同应用场景,对管材进行归类,便于开展集采。

 

  1. 定模式

常见采购模式

甲定甲供:甲方指定供应商和产品品牌,由甲方直接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货物直接运至使用现场。这种模式下,甲方对采购过程和产品质量管控力度强,适合对产品品质要求高、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例如,苹果公司采购手机芯片,会直接与芯片供应商合作,将芯片运至富士康生产车间。

甲定乙供:甲方指定供应商或产品品牌范围,由乙方(如施工单位、生产制造单位)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采购。这种模式下,乙方需垫付采购资金,适合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但甲方需加强对乙方采购过程的监督,防止乙方掉包产品。例如,苹果公司指定手机屏幕品牌,由富士康向指定品牌供应商采购屏幕。

甲限乙供:甲方限定供应商品牌范围和产品价格上限,乙方在限定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并采购,结算价格不得超过甲方设定的价格上限。这种模式给予乙方一定的选择空间,同时甲方对采购成本和产品质量进行管控。

模式选择依据:根据企业自身现状,如资金实力、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对供应商的管控能力、与合作方(乙方)的关系等因素综合确定。例如,企业资金充足且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可选择甲定甲供;企业资金紧张,可选择甲定乙供或甲限乙供。

 

  1. 定计划

合约规划:对采购涉及的产品造价进行拆解,确定所需签订的合同数量及每个合同对应的采购品类和范围。例如,某产品造价 100 万,可拆解为 10 个合同,每个合同对应不同的采购品类,每个合同都需单独组织招标。以家庭装修中的全屋定制为例,全屋定制可涵盖柜子定制、厨房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橱柜、烟机灶具、水龙头水槽等),需根据服务范围拆解合同,明确每个合同的采购内容。

招标计划制定:根据合约规划,确定每个合同的招标时间节点,确保采购工作有序推进,保障供应链能及时满足企业业务落地需求。例如,小米手机生产是滚动式的,会根据市场销量不断调整生产计划,对应的采购计划也需不断刷新,确保各类物料能及时供应。

 

  1. 品类研究

市场调研:从行业、企业、同行三个层面开展调研。行业层面,了解行业规模、增长率、企业数量、产值分布、资本动态、环保要求等;企业层面,分析头部企业集中度、竞争格局、品牌档次、产品情况等;同行层面,调研头部供应商合作情况、标杆项目产品应用情况、同行采购模式及招标价格等。此外,还需了解产品产业带分布,不同产业带的产品因原材料、生产成本等差异,价格和品质会有所不同,如广东、福建、东北、山东等地都有涂料产业带,采购时需综合考虑产业带因素。

技术标准梳理:明确产品需符合的标准,包括美标、欧标、国标、行标、企标等,同时梳理产品核心性能指标,为招标和供应商筛选提供依据,确定采购产品的档次(高端、中端、低端)。

历史应用情况分析:梳理企业过往该品类产品的使用情况,分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了解产品工艺和原理,为本次集采提供参考,避免重蹈覆辙。

 

  1. 供方寻源

确定供方画像:明确所需合作伙伴的资质、规模、产能、质量管控能力、服务水平、合作案例等要求,为筛选供应商提供清晰标准。

盘点供方缺口:根据项目业态、品牌档次、区域分布、供方质量等,盘点现有供应商资源,确定本次集采还需补充的供应商数量和类型。按照合规要求,一个招标项目至少需 3 家供应商参与投标,且需避免不同档次供应商同台竞争(如外资品牌与小作坊),防止竞争不公平。

拓展供方资源:通过熟人推荐、行业朋友介绍、第三方平台招募等方式,补充供应商资源,确保供方资源充足,为后续供方考察和招标奠定基础。

 

  1. 工厂考察

一看:查看供应商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方面,核验供应商提交的资质文件真实性,考察研发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仓储物流设施等;软实力方面,了解供应商产品体系、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判断其能否满足企业需求,以及如何发挥供应商优势。同时,关注企业环保废料处理情况,通过随机交流了解企业真实运营状况。

二问:询问产品相关信息,包括竞品情况、特殊工艺、价格区间等,若供应商无法直面谈论竞品,可能其行业认知和实力不足;询问服务相关内容,如供应保障能力、工期安排、账期政策等;询问供应商隐形能力,如深化设计能力、标准化服务水平、项目管理经验、管理团队素质等。

三讲:向供应商明确本次招标的计划节点、需求规模、品质要求、付款方式、管理要求等,让供应商清晰了解合作细节,增强其合作信心。同时,与供应商初步沟通合作模式,听取供应商反馈意见,实现双向了解。

(二)执行阶段(20% 工作占比)

  1. 询价选型

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了解供应商推荐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培育期产品价格高、成熟度低、研发成本高,如部分 AI 相关零线产品;成长期产品价格次之,市场需求逐步增长;成熟期产品技术成熟、价格低,但市场竞争力可能不足;衰退期产品技术落后,价格极低。

产品选型策略:一般推荐选择成长期或成熟期产品。为保持产品竞争力,可引入 15% 成长期产品;为控制成本,可选用成熟期产品;若产品需出口到欠发达地区,可考虑衰退期产品。具体选型需结合企业市场定位和需求确定。

 

  1. 集采招标

遵循标准招投标流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五个环节。在评标环节,需制定科学的评标规则策划表,该表含金量高,无论是采方还是供方,理解透彻后都能提升专业能力。

评标规则策划表核心内容:明确技术标和商务标的评分占比;确定评标细则,如根据排名、案例资质、专利、样板等加分,明确是采用最低价还是合理低价评标;明确评标人构成,判断专家是指定还是随机产生(随机专家可降低作弊难度);确定开标规则,确保开标过程公平、透明。通过该表,可判断招标是否存在内定情况,若明显内定,供方可避免浪费时间参与投标。

(三)评估阶段(10% 工作占比)

  1. 中标签约

确定供应商数量:可选择独家供应商或多家供应商合作。独家供应商合作,对企业供应商管控能力要求高,企业可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增强对供应商的把控,避免供应商因付款延迟等问题停止供货;多家供应商合作,能形成竞争氛围,但可能滋生腐败,需合理分配订单。

订单分配与价格锁定:若企业集采部门强势,可直接分配订单;若集采部门弱势或为体现公平,可能会要求一线使用部门与中标的供应商进行二次竞价。部分企业集团管控严格,会锁定集采价格,一线部门需按集采价格执行;部分分权管理企业,集采仅确定品牌和产品类型,价格由一线部门与供应商协商确定。签约环节需充分考虑企业管理风格和实际情况,避免后续应用落地出现问题。

 

  1. 履约定级

全过程评价:从入库阶段、招投标阶段、合作阶段到年终总评,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指标包括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服务水平、价格稳定性等。

供应商定级:根据评估结果,将供应商分为不同等级,如战略级(A 类)、优秀级(B 类)、合格级(C 类)、不合格级(D 类)。大型企业通常会召开年度供应商大会,为优秀供应商颁发奖项并给予奖励,如增加订单份额、提供更优惠的付款条件等,维系与优质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