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一)明确企业战略方向

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应遵循看九年、规划三年、聚焦一年的逻辑,基于企业的使命、愿景和初心,明确未来九年的长远发展目标,规划未来三年的阶段性发展任务,确定当年的具体经营计划。

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企业可采用 “721” 资源配置原则:将 70% 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成熟业务中,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基本收益;20% 的资源投入到成长性业务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10% 的资源投入到未来业务中,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具有潜力的新兴领域。

企业应根据战略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在不同业务板块(成熟业务、成长性业务、未来业务)中的发力点。例如,在成熟业务中,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成长性业务中,借助数字化工具赋能业务创新、拓展市场;在未来业务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确定业务方向

基于 “721” 资源配置原则,企业要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转型的业务重点。对于成熟业务,要深入分析业务流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优化和效率提升;对于成长性业务,要结合业务特点和市场需求,探索数字化与业务融合的创新模式,推动业务快速发展;对于未来业务,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动态,开展数字化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试点,为业务规模化发展做好准备。

(三)梳理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没有标准化,数字化转型难以有效落地。企业要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流程、数据格式、技术规范等进行全面梳理,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梳理应遵循从粗到细、逐步优化的原则,首先建立整体的标准化框架,然后逐步细化各环节的具体标准。

例如,在数据标准化方面,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格式和存储方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在业务流程标准化方面,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操作规范和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通过标准化梳理,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语言规则,确保数字化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数据的顺畅流转。

(四)制定数字化方案

  1. 整体规划方案:企业应结合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制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蓝图,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关键技术和实施路径。整体规划方案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长期指导。
  2. 年度执行方案:在整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企业要制定每年的具体执行方案,明确当年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考核指标、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年度执行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聚焦解决当前业务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

例如,某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中提出三年内实现供应链全流程数字化的目标,在第一年的执行方案中,将实现招采业务数字化作为重点任务,设定电子招投标覆盖率达到 80%”“采购周期缩短 15%” 等考核指标,明确由采购部门牵头,信息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五)数据实时与建模

数据驱动是数字化供应链的核心特征,企业要建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的机制,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决策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模型,通过数据建模实现对业务的精准分析和预测,为供应链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建模要结合企业的考核导向进行调整。例如,当企业考核重点为规模增长时,数据模型应聚焦于市场需求、销售业绩、产能扩张等指标;当企业考核重点为成本管控时,数据模型应关注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库存成本等指标;当企业考核重点为利润提升时,数据模型则需综合考虑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因素。

(六)数据治理与迭代

数据治理是确保数据质量和数据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在数据治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不统一、数据错误、数据泄露等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数据治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企业要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变革,不断调整和优化数据治理策略和方法,更新数据模型和数据指标,确保数据能够持续为供应链决策和业务创新提供支持。例如,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新业务的开展,需要及时扩展数据采集范围,调整数据模型,以适应新的业务需求。

此外,企业还应重视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采取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手段,保护企业和客户的敏感数据,防范数据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