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市场部职能也在被弱化。
市场调研被大数据弱化了,同时现在通过电商试销的反馈机制又准又快,成本也相对低廉。
地推也因为人员成本的上升和线下客流的减少而效率降低,在企业营销中的权重也在降低。
而原来的广告、公关、媒介、宣传、活动部门,作为“首席花钱官”,则是本轮变化中最首当其冲的。
传统营销人一个很大的观念误区:试图将一切的市场目标都诉诸于企业自身的营销活动。
所以才有“广告轰炸”、“血拼终端”之类的概念,所以才有千人成本、毛评点、1+到达率等指标。
一个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受其直接营销行为影响的消费者是很少的。大多数的消费者是受市场整体氛围的影响:身边人的购买、评价、议论,网络的热议、好评等等。
以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传播为例,通常一次成功的互联网传播分为启推、裂变、扩散和热搜四个阶段。
企业能够完全主导的仅仅在启推阶段,能够部分主导的是裂变阶段,到了扩散和热搜阶段,企业自己实际上是无法控制的,它是由整个互联网对这个内容的情绪氛围决定的。
所以营销投入最准确的姿势不是广告轰炸、宣传攻势、决战终端,这些手段放在信息相对较少的渠道为王时代还有些效果的话,那么放在信息海量化、碎片化和渠道商圈碎片化的今天是绝对的“钱多人傻”(有的是钱少人傻)。
以前奉行的是广告无限大原理,“投的多就是好广告”,高知名度带来高销量,高知名度带来渠道追捧。
而现在,如果你按不对市场的按钮,几千万、上亿甚至更多的宣传推广费用都会打水漂,恒大冰泉就是活证。
如果你能按对市场按钮,引爆市场情绪,较少的费用也能产生轰动性效果,明星企业家的各种公关,给本来就很有钱的他们下无数宣传费用。
很多大公司开始大幅度减少传统媒体投放,一些小公司则干脆放弃。
所以本轮冲击中,原来做宣传、推广、媒介、事件活动的部门及相关人员贬值最严重。这个部门的职能将会互联网化、自媒体化,做互联网内容传播。
貌似成为香饽饽的是PM(产品经理),然而原来产品经理的职能是围绕4p来做的:制定产品策略、开发新品概念、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确定产品复合渠道的组合策略、确定推广策略、进行产供销协调等等。
新的产品经理却是围绕“消费者沟通”构建职能,是1P+4C(1P是产品,4C即舒尔茨的顾客、成本、沟通和便利性),新的产品经理会更加重视来自消费者反馈和建立与顾客的沟通渠道。
产品经理的开发目标将是能够自带流量的IP化的产品,以后渠道将依附内容,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挖渠引流。

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