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市场中的CS渠道(这里更多以围绕和广大一线城市经理紧密相关的本地中小CS连锁为主)多年来通过头部日化爆品引流结合BA(美容顾问)的专业服务售卖毛利高的本土美妆产品,一直享受着高毛利和高客单带来的“赚钱效应”。
CS连锁的经营者很多都是脱胎于传统批发渠道,当时他们不满足以往批发流通产品的低毛利模式,从而通过信息不对称和服务加持来转型成为化妆品批发和零售,一步一步做大做强,更有很多CS客户成了当地的化妆品渠道龙头,盘踞一方,占地为王,名利双收。
这些年来电商和新零售蓬勃发展,很多传统线下CS客户并没有抓住红利期,而是狭隘地利用电商捣货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对头部厂家的爆品进一步炒货捣货,看上去他们赚了便宜,但是进一步失去了厂家的专业引导和服务,生意没有变得更好,而是越来越萎缩。
过去的线下化妆品店,主要是以头部品牌、日化标品来引流,价格打低,然后通过卖一些国内本土的中小品牌来赚毛利。通过国内化妆品的厂家裸价模式和折扣贴补来获利,前些年这些品牌都很火、很好卖、很赚钱,但是这两年随着消费者的美妆观念被小红书等垂直电商充分教育,年轻目标消费群已经很难被概念和促销“忽悠”了,以往高毛利的本土中小品牌在线下CS渠道集体哑火。
加上疫情的出现,本来就已经被线上全面稀释的人流更加低频地走进线下化妆品门店,毕竟化妆品不是婴儿奶粉等依赖顾问型销售的快消品类,BA(美容顾问)和导购的线下面对面服务并不是这类消费者的刚需,因此可以断定线下化妆品人流减少的趋势会进一步延续。
客流少了,高毛利小品牌的钱也不好赚了,这是CS渠道的大趋势。
遇到危机,首先想的是转变生意的方式。随着疫情的爆发和延续,这些CS渠道也开始被赶鸭子上架开始关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和微信卖货。
虽然不少门店为此扭转了局势,对冲了一部分损失,但整体的转型还是不够理想。最新的数据显示,有46%~50%的店铺还没有开始社群运营。化妆品店的从业者相对传统,革新求变的速度也比较慢。
即使做了社群运营,但平均销售额也不到门店营业额的10%。总结这些门店触网升级,要么不坚决,要么不专业。当然,这两点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不坚决,所以不专业。不专业也导致了不坚决,最终收效难,步入恶性循环。
对比以前,好日子也过惯了,赚钱也比较容易,现在面对各种全新模式的冲击,CS线下渠道的老板们开始意识到必须要拥抱数字化,迭代自己的生意。然而现状是大都不懂互联网,不懂数字化,转型的姿势很生涩。心态上也没完全准备好,毕竟疫情来得太突然,措手不及从而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这两年CS渠道的中小客户群体中抱团取暖特别明显。不管是化妆品零售商还是批发商,各地都在做联盟。坦率地说,这种抱团取暖更多的是为了聚在一起,谋求一批更低的价格,有更大的议价权。通过统采统配压缩成本,和上游的头部厂商进行价格博弈,但联盟化的专业度还正在路上,仍需精雕细刻。
在CS渠道的消费端,我有一个感受叫“消费不升级”。过去的大品牌大厂家不太关注CS渠道,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品牌放下身段,主打中低端市场,价格也非常亲民。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尤其是电商大行其道的时代,爆品为王的大背景下,“大牌优品优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市场面临冲击,自然对快消品厂商的城市经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痛点。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