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供应商质量管理差异
- 德系企业:精细化与现场导向
- 管理细致:德系企业对项目节点、文件要求明确(如 “样件交付前 2 周需提交预验收报告”),避免模糊表述;
- 现场关注:SQE 亲力亲为,定期到供应商工厂现场核查(如 “工装模具进度”“生产过程参数”),不依赖书面报告;
- 过程管控:注重 VDA 6.3 过程审核,覆盖生产全流程(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角角落落均纳入管控(如 “仓库先进先出执行情况”“实验室设备校准”)。
2.
国内企业:效率优先,需补 “精细化” 短板
- 优势:国内企业响应速度快,能快速适配主机厂节奏(如 “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缩短,国内供应商能快速调整产能”);
- 不足:部分企业依赖 “paperwork”(书面报告),现场管控力度不足(如 “仅审核文件,未到现场核查实际生产情况”);文件执行不到位(如 “FMEA 制定后未更新,与实际生产脱节”)。
(二)行业趋势与中小企业发展建议
- 核心趋势
- 数字化转型:主机厂与一级供应商逐步推广汽车质量管理软件(如 AQP 落地软件),实现项目进度、质量数据、交付情况的数字化跟踪;
- 成本敏感化:80% 的成本在设计阶段确定,需在设计初期通过目标成本法、价值工程(VE)优化成本(如小米通过深度成本分析,优化关键件成本);
- 供应链协同深化:主机厂将质量要求传导至二级、三级供应商,推动全链条质量提升(如 “主机厂要求一级供应商对二级供应商开展 VDA 6.3 审核”)。
2.
中小企业(二级 / 三级供应商)发展建议
- 能力提升:从设备能力(如引入高精度设备)、人员能力(如开展 IATF
16949、五大工具培训)两方面提升;
- 政策借力:利用政府数字化转型补贴(如上海、江浙沪等地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给予 30% 经费支持),引入质量管理软件,提升效率;
- 合作赋能:主动对接一级供应商,获取技术支持(如 “一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设计标准”),参与主机厂联合开发,积累经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