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益管理:成功的 50 个因子》—— 从实战案例提炼精益智慧
- 著作诞生背景:源于辅导中的问题沉淀
书中 50 个 “成功因子” 均来自精益辅导的真实场景。每次辅导中遇到典型问题,俞伟辉老师都会在返程途中(如飞机上)快速记录思考,将解决方案与核心观点整理成文,初期发布于个人公众号 “工业之美俞伟辉”,累计 50 个案例后集结成书。每个案例均对应企业精益推进中的常见痛点,具有极强的实战参考价值。
- 核心观点与典型案例解析
- 破除 “狗鱼综合症”:打破经验主义桎梏
“狗鱼综合症” 源于实验:将大狗鱼与小鱼用玻璃隔开,大狗鱼多次冲击玻璃失败后,即便玻璃移除也不再尝试攻击。这一现象映射企业中部分管理者的固化思维 —— 滥用过往经验、对新方案过度质疑、习惯重复固有做法。例如在东北某企业改善周中,厂长、部门负责人等 “管理层狗鱼” 常以 “风险”“不可行” 为由否定改善建议,此时需引导团队聚焦 “共识” 而非 “事实辩解”,避免陷入 “用过去条件解释现状合理性”
的误区。
- “不要想象痛苦”:避免过度预判风险
企业推进改善时,管理者常过度想象未发生的风险,导致方案停滞。例如某企业评审改善方案时,管理者提出大量 “可能发生的问题”,甚至包括极低概率的风险,最终因顾虑过多无法推进。实际上,部分风险从未发生,即便发生也可通过应急方案解决。精益改善的关键是 “先行动再优化”,而非因想象中的痛苦放弃尝试。
- “反复管,管反复”:管理异常的核心逻辑
企业日常管理中,重复出现的异常(如员工迟到、忘带厂牌、设备开机故障、新员工适应问题)需遵循 “反复管,管反复” 的原则。“反复管” 指对高频异常及时干预,避免问题扩大;“管反复” 指深挖异常根源,通过流程优化、标准化建设等手段,减少同类型问题的重复发生。例如针对员工忘带厂牌问题,除日常提醒外,可通过增设临时厂牌申领机制、门禁系统升级等方式从根源解决。
- “存在的未必合理,所有事物皆有改善空间”
从精益视角看,当前存在的流程、制度、方法均是基于过去的技术与条件形成,随着环境变化必然存在优化空间。例如直播设备从投影仪到 LED 屏的迭代,从有线到无线的升级,均印证 “存在即待改善” 的逻辑。企业推进精益时,需摒弃 “现状合理” 的惯性思维,以 “持续改善” 的视角审视所有环节。
(二)《精益改善周实战指南》—— 高效改善的组织模式
- 改善周:突破传统 PDCA 的高效改善模式
传统 PDCA
模式推进改善时,易陷入 “方案讨论冗长、行动拖延、效果滞后” 的困境 —— 成立团队后反复评审方案,分工后按部就班执行,动辄数月无明显变化,甚至因人员变动(如项目负责人调岗、成员离职)导致项目中断。而改善周以 “一周专职脱产” 为核心,15 人左右的团队聚焦单一目标,通过五天高强度行动实现突破性改善,具体流程如下:
- 周一:培训与定义:明确改善目标、拆解任务、培训相关工具方法;
- 周二:测量与设计:深入现场收集数据、识别浪费、制定初步改善计划;
- 周三:快速实施:立即执行改善行动,如调整产线布局、制作工装、优化流程,确保当天完成核心改造;
- 周四:运行与优化:新流程投入运行,边实践边调整,解决落地中的细节问题;
- 周五:固化与总结:达成改善目标后,标准化新流程,向企业高管汇报成果。
2.
改善周的核心价值:快速破冰与信心建立
企业导入精益初期,若 3 个月内无明显现场变化,易引发高管质疑与团队动摇。而改善周能在 1 个月内完成一次完整改善周期,快速呈现可视化成果(如效率提升、浪费减少),消除各层级对精益的顾虑,为后续长期推进奠定信心基础。例如在格力电器、顾家家居等企业的辅导中,改善周均成为精益导入的 “破冰利器”。
3.
著作撰写:源于企业需求与行业现状
2018 年前后,格力、顾家家居等企业多次提出希望将改善周方法论标准化;同时,行业内出现盗用俞伟辉老师改善周案例与资料却抹去署名的情况,双重因素推动其在 2019 年 1 月集中撰写该书。写作过程借鉴改善周 “专注产生爆发力” 的逻辑,除短暂家庭旅行外,全月聚焦书稿撰写,日均完成 20-30 页内容,最终高效完成近 300 页的著作。
(三)《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 应对特殊场景的精益方案
该书聚焦制造业高员工流失率这一痛点,提供适配的精益生产解决方案。核心思路包括:通过省力化改善降低劳动强度(如简易自动化工装设计)、优化岗位培训体系缩短新员工上手周期、建立弹性生产布局适应人员流动、通过流程标准化减少对熟练员工的依赖等。书中结合大量制造企业案例,详细拆解每个方案的落地步骤与注意事项,为高流失率企业推进精益提供实操指南。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