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多合少:一部长期分裂战乱的历史

中国有句古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对人类历史上统一与分裂这一孪生现象的形象概括。其实,这句话还可以再做补充,即“分多合少,合多分少”。中国历史属于合多分少,而印度的历史则属于分多合少。

印度自古以来虽是亚洲大国,但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王朝更替频繁,大小王国互相争战,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存在时间短暂,这是印度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印度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如果以公元前1700年雅利安人入主印度次大陆为其开端,迄今已近3700年了。如果将印度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时间做一量化,比例大体是三比七。

古代印度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其间只有孔雀帝国建立了100多年的相对统一的状态,其余时间都处于战乱之中。

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由氏族部落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即恩格斯所说的“英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就是互相争斗,战乱频仍。既有雅利安人与土著达罗毗荼人之间的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也有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的争霸称雄的战争。雅利安人的圣典《吠陀》和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生动而形象地记载和描述了这些血与火交织而成的战争场面。

雅利安人各部落经过上千年的龙争虎斗和融合,到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十六国争雄的政治局面,即“列国时代”。早期佛教文献《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记载了列国时代十六个重要的城邦国家的名称和分布地区。十六国经过无休止地争斗,形成了摩揭陀与居萨罗二雄并立,最后摩揭陀吞并了居萨罗,这一时期的争霸才暂告结束。

然而,就在此时,外族的入侵接踵而至。波斯人和希腊人相继大举入侵印度次大陆,将印度再次投入战乱的深渊。在抗击外族侵略的斗争中,恒河流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最后经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是印度第一个,也是古代唯一的一个统一强盛的国家。特别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次大陆达到空前统一,帝国版图几乎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包括阿富汗、俾路支、信德,与波斯接壤;东部到达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包括阿萨姆及孟加拉;北方包括克什米尔、尼泊尔低地;南部达到迈索尔。

阿育王统治的40余年是孔雀帝国鼎盛时期,他死后不久帝国就盛极而衰。北印度东西两部分被他的两个王子分割统治,南印度宣布独立,孔雀帝国趋于瓦解。孔雀帝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被他的将军所杀,帝国便寿终正寝。

图1-12 阿育王头像

孔雀王朝的统一帝国衰亡后,印度再次出现政治分裂局面,招致更多的外族入侵,扰攘不宁的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大夏希腊人、塞种人、大月氏贵霜人相继对北印度入侵和征服,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中世纪印度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间有过断断续续500余年的政治统一,其余时间都是战乱与纷争。

公元320年创立的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最先取得政治统一的王朝。笈多王朝在印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印度由古代奴隶制社会向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中世纪史的开端,史称印度的古典时代。

笈多王朝在超日王统治时代,统一了北印度,国势达到鼎盛。笈多王朝经历了100余年的政治统一局面和社会安定时期,中国东晋佛教高僧法显当时赴印求法,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即《法显传》,记述了笈多王朝鼎盛时期“人民殷乐”的盛况,以及封建生产关系普遍产生的经济发展趋势。

超日王的逝世后,笈多王朝开始走向分裂和崩溃。其后嚈哒人数次入侵北印度,最后乘笈多帝国分裂之机,占领了北印度。中国佛教高僧宋云曾赴印度求法,他在《宋云行记》中描述:“嚈哒国王不信佛法,专事征战”。

图1-13 玄奘像

之后建立的戒日帝国结束了笈多王朝衰亡后出现的小邦林立的政治分裂局面,建立了中世纪前期第二个统一北印度的封建王朝。戒日帝国是印度封建社会正式形成和封建制度确立的重要阶段。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访印求法期间,正值戒日帝国隆盛之时,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载了戒日帝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习俗。

然而,戒日帝国时日不长,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十年。在它灭亡之后的长达500余年中,印度次大陆再也未能形成哪怕只是相对的政治统一。在此期间,印度兴起了一系列拉其普特王族新兴封建主所建立的地方王国,互相争雄,形成拉其普特争霸时代。在此期间,还伴随着穆斯林的不断入侵。阿拉伯帝国穆斯林曾两度入侵印度,阿富汗的穆斯林突厥军事贵族曾对西北印度进行了17次入侵,旁遮普、古吉拉特、拉其普特纳、恒河上游一带的繁荣城市和农村遭受侵略军烧杀劫掠,成为废墟。

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的建立使印度再次获得统一。德里苏丹国虽有五个王朝继起,历时300多年,但到第三个王朝统治结束时,即已开始解体,它的兴盛期也不过两个世纪。其后便是战乱、屠杀与劫掠,大小王朝林立,纷争不已。

在此期间,蒙古草原英雄成吉思汗的孙子跛脚贴木尔曾大举入侵印度,他大肆杀戮,一天之内杀死10万人,将人头堆积成山付之一炬,在其足迹所及之处,留下的是荒凉、饥馑和瘟疫。

16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的创立结束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莫卧儿帝国经历了17代君主的统治,共计331年的历史。在前6位君主统治的181年间,莫卧儿帝国由创始进入极盛。享有猛虎之誉的巴布尔和有幸无运的胡马雍,为莫卧儿帝国的创业和建立开拓进取,戎马一生,辛劳一世。怀有帝王雄心的阿克巴大帝,文韬武略,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奠定了莫卧儿帝国繁荣强盛的基石。在善变君主贾汉吉尔、多情君主沙贾汉和懊悔君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达到了鼎盛的巅峰,疆土空前辽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建筑等强大繁荣。

在后11位君主统治的150年间,莫卧儿帝国由极盛转入衰落,最终走向灭亡。这一时期,朝臣专权,左右朝政,驾驭国君,任意废立,王室更迭频冗;外敌入侵延绵不绝,阿富汗人三番五次恣意蹂躏、掠夺印度;离心倾向滋生蔓延,省督纷纷脱离有名无实的德里皇帝,拥疆自立;各种印度教和半印度教势力,同室操戈,鹬蚌相争,以图在莫卧儿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霸权。

莫卧儿帝国的兴盛与德里苏丹国一样,也是大约两个世纪,但此时的争斗与以往不同,因为在这一派群龙无首、干戈不息的混战中,西方殖民者乘虚而入,插足印度次大陆,参与角逐,成为次大陆一种新的危险的侵略者。

近代印度共约200年的历史,统一史不到100年。

1757年英国殖民者击败孟加拉的纳瓦布,从此走上攫夺印度政权的道路。英国人花了近100年时间,凭借自己的军事优势,利用莫卧儿帝国衰落时期的印度分裂状态,巧施政治手腕,利用内讧,收买内奸,挑拨离间,兼以武装干涉,联此伐彼,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先后赶走其他西方列强,打败印度各个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与起义,最终确立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印度再度统一,沦为英国殖民地,被一个远离次大陆本土且与印度历史文化传统毫不相干的外族所奴役。英国的殖民统治政权,从1859年英王治理印度起始,到1947年终,不到100年便寿终正寝了。

从上面简要勾勒的印度政治史的轮廓,足以看出印度的政治统一是暂时而相对的。甚至可以说,印度从来也没有完全统一过。古代印度仅有孔雀王朝百年的统一史,中世纪印度统一的时间加在一起才五百余年,近代印度也仅仅统一了上百年。而且,无论历史上哪种统一,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新建的统治王朝,或挟其军事优势,或由于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大军所到之处,地方封建主被迫表示臣服,从而形成暂时的统一。而只要中央集权削弱,各地便纷纷拥疆自主,建立起独立或半独立的王朝,一边与有名无实的中央政权相抗衡,另一边彼此之间互相争斗,干戈不息。

与此相反,印度的战乱与分裂则是长期而绝对的。孔雀帝国创立前二千余年、崩溃之后百余年,笈多帝国覆亡后的五百年,印度分裂如此之久,令人触目惊心。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的后期,统一帝国早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号称统一,但印度人民的反抗从未停息,而且享有对内主权的500多个大小土邦,星罗棋布遍及全国,构成一幅奇特的印度政治地图。

总之,印度历史就是一部分多合少、战乱频仍的历史。正因如此,印度人的历史是一本糊涂账,很不系统,文字记载少,时间概念不强。印度人喜欢讲故事,历史与神话很难分清。即使有历史记载,也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和各纪年的前后联系。也正因如此,印度人的“国家”“民族”意识薄弱,印度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政治实体。千百年来,印度人只知道效忠于其所隶属的王国、种族、种姓、村落和宗教,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印度人不在乎谁做他们的统治者,只要他们的村社、宗教继续存在就行。千百年积淀形成的这一历史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印度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