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全国正流行“下海”,我也从国有企业下海到社会,而且响应“跳槽时尚”,一年里换了三个公司。从最初的经纪人到贸易公司销售主管,手底下也有了十几个业务员,而且干的还是今天时髦的“终端直销”(将舒而美牌卫生巾直接卖给零售店)。
为了给业务员培训,我临时抱佛脚,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营销管理》(下),副标题好像是“分析、计划、执行、控制”。我将里面的内容摘抄了一小本,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到细分市场、销售队伍,然后现烧热卖地灌给业务员。三年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菲利浦·科特勒的经典之作,是对4P最原汁原味的阐述。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看过该版本的上册,那是科特勒理论最早的大陆版本。
1996年,正当合肥商业零售大战开始的时候,我进入将现代零售观念引入合肥商界的搅局者海南乐普生合肥店,做促销策划。一次大型的“春在乐普生”系列促销活动,30天里将日销售额从15万元推高到65万元,创下春节以后日零售额的最高峰。于是我将卢泰宏的《实效促销SP》细看了一遍,对书中提到西方促销呈现实效促销比例上升、广告费比例下降的观点记忆犹新。
1997年,开始看派力系列的《品牌营销》《销售通路管理》等系列书籍。坦率地讲,派力系列内容是很翔实的,体系化也比较强,但可读性不高、缺乏趣味,完全是一副填鸭式的教科书面貌。这一年给我印象深刻的书籍是《金融大鳄》,一本介绍乔治·索罗斯自述思想的书。索罗斯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矛盾人物,但却有两条至今有效的观点:
(1)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金融市场上,如果方向错误,再多的勤奋也是白费甚至是致命的,营销、生意乃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2)要认清趋势、顺势而为,然后在关键时候投出最大的赌注,才可以赢得全盘。
这一段时期,营销的概念还没有普及,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局限于推销、策划、点子,市面上的营销书籍也比较少。准确地讲,我只是在做销售及与促销策划,还没有接触真正意义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