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上市不久后,一位名叫劳瑞·玛卡瓦拉的《赫尔辛基新闻报》(Helsingin Sanomat)记者给诺基亚新闻中心写了一封邮件,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对比了自己使用的诺基亚的E51商务手机和苹果的iPhone,认为塞班系统的用户体验很差:更换铃声要下探5个层级,每天必用的编辑短信功能,需要从编辑短信、多媒体短信、语音短信和邮件中去选择,远不如苹果的产品容易上手,塞班系统的“这些复杂的设计让我抓狂”。
收到玛卡瓦拉邮件的诺基亚新闻中心如临大敌,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和公司的相关部门沟通,解决邮件中提到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新闻中心先是不断地给玛卡瓦拉打电话,劝说他不要炒作诺基亚的负面新闻。紧接着,新闻中心的高管又开着豪车,在下属的前呼后拥之下,来到《赫尔辛基新闻报》编辑部和玛卡瓦拉当面交涉。一番唇枪舌剑、唾沫横飞的交锋后,该高管确定玛卡瓦拉不会报道邮件的内容,态度立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完全赞同邮件中所说的塞班系统的种种复杂的设计,在iOS系统面前,塞班系统没什么竞争力。因为他5岁的女儿接触到iPhone后,很快就自己搞懂了怎么使用。到了晚上,她还询问:“今晚我可以把这个神奇的手机放在我的枕头下吗?”从自己的女儿身上,这位高管就意识到,诺基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不仅这位新闻中心高管有危机感,iPhone带来巨大威胁几乎是诺基亚高管的共识。奥利拉曾做过一个小调研,发现公司最高层的12个高管里,仅有2人认为苹果不是威胁,剩下的10人都认为问题很严重。
诺基亚并不缺乏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只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
后来的人看诺基亚,一般都会认为诺基亚在变革来临之时反应迟钝。事实上,诺基亚公司的内部运作效率是相当高的。诺基亚一直认真倾听消费者意见,研究市场趋势。诺基亚设有一个专门的市场信息搜集网络,仅在中国就有300多个直属市场部的市场推广员,每天在市场上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和信息,而且在当天就会提交报告,分门别类后由不同专题的市场分析小组研究。为了快速抢占市场,诺基亚常常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最能满足用户所需的高质量产品,手机型号的更新速度犹如时装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诺基亚的供应链还相当高效和发达,不仅能将成本降到最低,还能做到“早上接到订单,晚上就能出货”。
诺基亚的技术水平亦不落后,甚至在多个领域都领先。诺基亚先锋性地在手机产品上引进了照相和音乐等创新的理念,还超前尝试涉足了游戏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从来都是成就诺基亚帝国的主因。
然而,作为一家超级成功的大公司,诺基亚不可避免地“改进快、革命慢”。
在习惯了做一个制定游戏规则的领先者之后,机构日益庞大的诺基亚渐渐染上了大公司都有的毛病——不再积极地从战略层面思考,创新永远停留在战术和产品层面。一切都要在既定的产业路线上按部就班,所有的尝试都必须用数据来证明是否可行,革命性的想法总是会被“市场太小、成本太高”之类的说辞否定,这就给后来的颠覆者留下了可乘之机。大公司擅长改良式的创新,小公司才干得了颠覆式的创新。尽管在技术、品牌、生产能力、管理经验、营销网络以及现金储备方面都有优势,但大公司对一些虽然可能代表市场方向,却不符合甚至损害其赢利模式的项目犹豫不决、进退维谷。这个时候,传统管理经验便成了大公司决策依赖的路径。一旦竞争对手从某个新兴的、非主流的,却发展迅速的细分市场切入,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曾经的产业优势就会瞬间变成巨大的包袱。
大公司害怕变革、害怕出错、害怕股价下跌,不敢去做任何会让证券分析师惊慌失色的事情。不仅是诺基亚,哪个居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愿意舍弃自己丰厚的既得利益呢?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最后被数码时代淘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腾讯这样敢用微信快速干掉QQ的企业一定只是少数。
诺基亚E51除了未能对触摸屏技术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外,诺基亚还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用企业思维而非平台思维来为用户提供应用软件服务,二是在手机操作系统上站错了队。
诺基亚早在2007年就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手机Ovi商店,这比苹果的应用商店早了1年,谷歌推出Google Play就更晚了。但诺基亚的Ovi商店更像是一次以互联网服务为目标的垂直整合。诺基亚购买了涵盖社交网络、旅行、照片共享、移动广告及数字地图等方面的多家内容供应商。在砸了150亿美元的巨资后,诺基亚Ovi战略失败。失败的原因倒不能简单地说产业链战略就是错的,谷歌在做安卓操作系统的同时也打造了好些个杀手级的应用,关键还是用户体验不好。诺基亚Ovi商店里的软件既难找又下载慢,浏览器做得也很差。诺基亚用关键绩效指标(KPI)来管理这些软件,能管得好才怪。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的成功证明,产业链通吃并非必须,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开放平台,扶持第三方应用程序商的成长,促成生态的建设。
苹果发布的第一代iPhone带来了全新的触摸屏操作体验,同一时间,诺基亚的N系列手机也达到辉煌的顶峰。比如号称“滑盖机王”的N95是诺基亚的第一款导航手机,其拥有的500万像素的拍摄能力,给当时的消费者带来了强大的震撼。诺基亚很难一夜之间就把物理按键全盘抛弃,当终于醒悟到触摸屏手机的潮流无法阻挡时,诺基亚仍然坚持用塞班系统。可塞班系统本来就不是为多点触控操作而开发的,在添加多点触控功能后,代码变得十分复杂,数量多达3000万行,接近Windows XP的水平,占用内存空间大,运行效率相当低下,许多新的核心功能很难实现。塞班系统虽然不好用,但定价高昂的iPhone其实给它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真正给了塞班系统致命一击的,是随后兴起的安卓系统。
2007年11月,谷歌与全球3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建“开放手持设备联盟”,谷歌向所有想使用安卓平台的厂商公开了源代码,各厂商可在安卓平台上自行定制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谷歌放话说:哥就是一个活雷锋,哥花了数亿美元搞起来的安卓系统可以免费授权给大家使用,还不断提供升级服务。哥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必须在手机中预装哥的移动服务生态系统(GMS),包括谷歌搜索、Chrome浏览器和谷歌游戏商店等应用程序,当然,这也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于是,免费又强大的安卓系统在很短时间内就风靡全球,智能手机开始走向大众化。
强大的安卓系统横空出世,以免费开放的模式将手机市场重新洗牌。可是,当其他手机品牌纷纷转投安卓阵营的时候,诺基亚仍然死死抱着落后的塞班系统不放。2008年,诺基亚收购塞班公司,塞班系统成为诺基亚独占系统。诺基亚基于塞班系统推出了5800XM手机,单从产品层面来看也是一款成功的产品,在价格下降到2000元左右的时候开始在中国市场流行。此外,诺基亚推出的旗舰N97,在侧滑全键盘的基础上增加了触控操作方式,类似于HTC的G1。但从整个手机行业来看,不管是5800XM还是N97,抑或是其他塞班触控手机都无法拯救诺基亚。诺基亚在努力地改变,但很遗憾,N97是N系列最后一代的旗舰机型,诺基亚进入了一个迷失的时期。
诺基亚在应对iPhone的威胁时行动缓慢,需要兼容键盘的塞班系统改造起来费时费力是主要原因。诺基亚也意识到了塞班系统不可能解决的缺陷。可是,谁都可以投奔安卓系统,就是诺基亚不可以。作为当前市场的老大,诺基亚实在无法放下身段,与昔日败将摩托罗拉等品牌一块向谷歌俯首称臣成为安卓平台的制造终端。于是,除了维护塞班系统机型的正常迭代更新外,诺基亚还与芯片巨头英特尔合作,尝试为触摸屏操作开发新的手机操作系统,“米狗”(MeeGo)便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
就像在许多大公司里常见的那样,米狗系统最大的敌人不是iOS系统,也不是安卓系统,而是塞班系统。庞大的塞班部门为了维护自己在诺基亚公司中的强势地位,总是想方设法打压米狗团队的进度。经过举步维艰的开发,2010年年初,诺基亚与英特尔联手发布了基于Linux平台的米狗系统。米狗操作系统可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多种电子设备上运行,并有助于这些设备实现无缝集成。米狗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比较超前的,它并不是手机专用的操作系统,而是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而准备的。它比阿里巴巴的阿里云OS系统早了一年多,比华为的鸿蒙系统更是足足早了9年发布。米狗系统生不逢时,在米狗手机即将问世之际,诺基亚迎来了一场人事的大变动。
2010年,在智能手机或诺基亚的历史上都是堪称分水岭的一年。
今天我们再回头看第一代的iPhone,它的缺点显而易见:内存仅128MB,这导致其速度很慢,而且不支持多项任务同步处理,甚至不能执行一些最基本的任务,如复制和粘贴文本;芯片主频仅有412兆赫(MHz);不支持GPS和蓝牙传输;电池续航能力很糟糕;镜头仅有200万像素;英飞凌基带芯片的通话功能也不够好。这款手机可以说是拼凑的产物,使用了三星DVD播放器中的芯片组件,操作系统也是把Mac的OS X系统改改凑合着用的。苹果又用了几年时间才终于学会了怎么造一款精品手机,经典的iPhone 4在2010年发布。iPhone 4是第一部提出“视网膜屏幕”概念、第一部采用背照式摄像头、第一部采用陀螺仪的手机,其玻璃加不锈钢的外观设计与做工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这款产品用上了苹果自己研发的A4应用处理器和功能更完善的iOS 4系统,有着超高的流畅度。iPhone 4也是第一款全球同步发售的苹果手机,一上市就引发抢购热潮。iPhone真正的崛起点其实是在2010年。
在这智能手机大变革的几年时间里,为了不错过任何一辆班车,三星一个不漏地发布了塞班、WM、安卓等多种操作系统的新机,试验了自家的AMOLED面板、CMOS传感器、摄像头、应用处理器、内存、闪存等元件。在卧薪尝胆数年之后,三星终于在2010年发布了“盖乐世”(Galaxy S)系列的第一个产品i9000,其强大的性能让它获得了“最有可能超越iPhone 4的三星旗舰机”的称号。三星在硬件和软件不断试错后得出的宝贵经验成果,最终都被整合到这款旗舰产品身上。i9000销量过千万台,让三星手机脱胎换骨,成长为全球手机领先品牌。三星Galaxy系列延续至今,成为三星最高端的手机系列。
尽管苹果和三星已经崛起,市场仍有很大的机会。后来在中国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华米Ov”(即华为、小米、OPPO、vivo四大手机品牌),在2010年都还默默无闻。华为从2003年开始做手机,到2010年还主要在卖功能手机(80%的占比),看样子还将埋头吃定电信运营商渠道。原本做音乐手机的OPPO还在犹豫要不要舍弃键盘,雷军和几个合伙人正在喝滚烫的小米粥,步步高手机终于决定要推一个叫vivo的新品牌。
2008年,诺基亚的销售额达到历史顶峰的742亿美元,高居世界500强第85位数据来自财富中文网于2009年公布的世界500强销售及利润数据。,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不祥的是,它的利润同比却接近腰斩。这意味着诺基亚品牌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它的产品竞争力在走下坡路。2010年,诺基亚手机发货量达到历史性的4.6亿部。销量份额开始急转直下,从第一季度的40%滑落到第四季度的32%,但仍然大大领先于苹果的19%和三星的13%。数据来自艾媒咨询的《2010—2011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10年,诺基亚在研发上投入了58亿欧元,是苹果的4倍以上。是的,诺基亚还有机会。虽然诺基亚犯过很多错误,但是在技术和市场大变革的年代,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在过去几年,大家对安卓系统的潜力还摸不清楚的话,到2010年,市场趋势已经很清晰了:安卓阵营的手机出货量和市场份额都超过了苹果。2010年,诺基亚仍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制造和渠道能力,只要及时走上正确轨道,诺基亚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诺基亚需要一个眼光如炬、力挽狂澜的领导者。在这关键的时刻,奥利拉亲自挑中了史蒂芬·埃洛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