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认知两种权力:规范性权力与实际权力
职业经理人需明确 “规范性权力” 与 “实际权力” 的差异:
- 规范性权力:组织赋予岗位的 “名义权力”,即岗位职责说明书中明确的权责,比如人力资源总监的 “招聘审批权”“绩效评估权”。
- 实际权力:经理人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行使的权力,受个人能力、老板信任、部门协作关系等影响。比如同样是研发总监,有的能主导产品方向,有的却需完全听从销售部门,这就是实际权力的差异。
两者的关系可概括为 “三部分”:
- 交集部分:规范性权力与实际权力重合,即 “名实相符” 的权力,是经理人开展工作的基础。
- 规范性权力>实际权力:即 “虚权”,比如岗位规定有 “预算审批权”,但实际需老板最终拍板。
- 实际权力>规范性权力:即 “超纲权力”,可能源于个人影响力(如技术专家的话语权),也可能源于潜规则。
对经理人而言,既不能 “佛系” 放弃应有的规范性权力(导致无法创造价值),也不能过度追求 “超纲权力”(陷入争权夺利),需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确保权力服务于工作目标。
3.2 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理人运用权力管事,核心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 有所为:积极用权:对岗位赋予的核心权力,需主动行使,避免 “有权不用”。比如研发总监需主动主导产品研发方向,而非被动接受其他部门指令;采购总监需主动介入供应商选型,而非仅负责谈价。
- 有所不为:避免滥用:不能因权力而凸显个人存在感,将私欲凌驾于公事之上。比如有的基层管理者为体现权威,要求员工半夜送钥匙取非紧急物品,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会破坏团队信任。
具体操作可遵循三步:
- 明确部门价值定位:理解部门在企业中的角色与核心价值,比如流程部门的价值是 “打通协作堵点、提升效率”,而非 “制定繁琐制度”。这需要经理人体会老板设立部门的意图,而非仅按部就班工作。
- 分析差距与规划工作:对照部门价值目标,盘点现状差距(如绩效、资源、权力等),参考标杆实践(但不僵化模仿),制定有层次的工作清单,区分轻重缓急。比如新上任的人力资源总监,可先用 12 周调研,提交一份独立的 “人力资源优化方案”,而非直接上岗签字批文件。
- 匹配权力与工作目标:根据工作清单,明确需要运用哪些权力(如决策权、协调权),确保权力能支撑目标实现。比如推动跨部门流程优化,需运用 “流程决策权”“横向协调权”,而非仅依赖 “签字权”。
3.3 决策:把握逻辑,避免误区
经理人行使决策权,需遵循四个核心原则:
- 决策本质是 “辨别
- 分析 - 选择”:决策前需理清事件背景、涉及部门、整体思路,避免 “拍脑袋”。比如启动一个新产品研发项目,需先明确用户需求、技术可行性、市场竞争情况,再分析各部门的协作需求。
- 集体决策不是 “少数服从多数”:企业中的集体决策应 “分维度论证”,而非简单投票。比如新产品立项,销售部门从市场角度提意见,质量部门从品控角度评估,财务部门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最终结合各维度专业意见决策,而非 20 个总监一人一票。
- 重大决策需 “事前充分论证”:“磨刀不误砍柴工”,研发立项、重大投资等决策,事前论证越充分,事后风险越低。传统企业立项可能 1-2 天完成,而规范的论证需 1-2 周,覆盖市场、技术、财务、风险等多维度。
- 不被方法论工具绑架:学习标杆(如 IPD、BLM)或使用工具(如职位评估法)时,需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适用场景,而非机械套用。比如老板无需掌握薪酬设计的 “海氏评估法” 细节,但需明确薪酬的 “固定工资 + 奖金 + 股票” 大结构,以及分钱的依据(如利润贡献、业绩表现)。
同时,需谨防决策中的 “投机行为”,比如有的高管仅看老板脸色表态,缺乏独立思考,这种 “附和式决策” 会导致决策偏离组织目标。
3.4 横向协作:用 “外交权” 求同存异
经理人需将跨部门协作视为 “外交”,通过 “诱之以利、求同存异” 推动工作,核心是三类操作:
- 联合协作:针对共同目标,整合兄弟部门资源。比如研发部门推动新产品落地,可联合销售部门提供市场需求,联合生产部门评估产能,承诺项目成功后共享业绩奖励,形成协作合力。
- 冲突处理:面对部门冲突,避免情绪化,按 “规则 + 利益” 化解。比如销售部门要求提前发货,生产部门因产能不足反对,可共同分析市场需求紧急程度,制定 “分批交货 + 加班生产” 方案,兼顾销售目标与生产压力。
- 建立信任:日常多积累跨部门信任,比如主动协助其他部门解决小问题,分享行业信息,避免 “无事不登三宝殿”,关键时刻协作更顺畅。
3.5 向上沟通:用 “奏事权” 说服老板
经理人作为专业领域的 “天然顾问”(如 HR 总监是老板的人力资源顾问、财务总监是财务顾问),需善用 “奏事权”(即向上管理、说服老板),核心是两点:
- 立足全局提建议:说服老板前,需理解公司整体处境(如战略目标、市场压力、资源约束),避免仅从部门角度提需求。比如 IT 总监提议引入新系统,不能只说 “系统先进”,而需说明 “新系统能提升各部门效率,助力公司达成年度营收目标”。
- 用专业支撑观点:作为专业领域专家,需用数据、案例支撑建议,而非 “凭经验”。比如财务总监建议调整薪酬结构,可提供同行薪酬数据、公司成本分析、调整后的预期激励效果,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