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详解类引】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句是说,先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犯错误,暴露暴漏弱点,使我有机会战胜敌人。
如何先立于不败之地呢?
先消灭自己的弱点,不给敌人缝隙,才不会被战胜。
中印反击战时,中央军委研究战略部署与战役作战方案时,刘伯承元帅看完印军布阵图,就发现了其“铜头铁尾豆腐腰”的特点,只要派一支小部队中间穿插,即可以将印军拦腰截断,使印军首尾不相顾。
在英美联军攻击伊拉克时,同样通过卫星系统发现了伊拉克军中间出现了空隙,果断出击,出奇制胜。
可见,不暴露弱点、不暴露缝隙,才能“先为不可胜”,而等待敌人犯错误。
孙子之所以强调先守后攻,是因为战争是一种相对行动,一定有敌我两方,都有独立的意志,你想出奇制胜攻敌,敌人也想出奇制胜攻你。
也就是说,你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自己的行动你来做主,而敌人的行动则不可控,尽管后文会讲如何“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控战争的主动,但对方也在想办法调动你,抢占主动权。
所以,“先为”才是最重要的,先做好自己,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是最佳的资源配置。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是说立于不败之地在于我自己,能不能战胜敌人,关键看他犯不犯错误,这在于敌人。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这句是说我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能使敌人一定犯错误、暴露暴漏弱点被我战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凭主观愿望使敌人为我所胜。
这段讲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先”,一个是“己”。
“先”是开战之前,做好备战工作,是实力的积累,练好基本功,将基础的事做扎实,不要等战争以后,企图到战场上去创造奇迹,去实现以少胜多的战例。
人们崇尚英雄,但英雄毕竟是小概率的事,做事要行不由径,不走小路,不贪巧求快,扎扎实实的积累。
华为是个好案例,他的成功告诉人们走正道,专注于一一个领域,点日日不断的积累,也可以成功;小米是个坏案例,他鼓吹他的成功,推动互联网泡沫,诱导人们走小路,鼓励人们贪巧求快。
形胜是准备之胜,是做基础工作、,积累实力的过程,先在准备上立利于不败之地,为胜利打下基础。离开充分的准备工作,难以在进入战斗中,因敌情而变,实力不行,士卒的军事素养不够,即便是抓住战机,也不一定能够取胜。
因此,能不能打大胜仗在“己”,在于你自己,而不是敌在敌人,这个观点符合与儒家思想吻合,孔子认为,别人的事你管不了,也左右不了,但你是自己的主宰,可以管得了自己的事。
打不赢,没有成功,是自己工作没做好,一开始没有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手不是你打败的,通常都是他自己败的,他准备不充分,他判断不准确,他懈怠虚懈了,而你准备充分了,战机就产生了,注意,这个机会不是对手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的。
劲酒与椰岛鹿龟酒当年平分秋色,竞争非常激烈,但今天劲酒接近百亿企业行列,椰岛鹿龟酒则缩居一禺,并非劲酒打败了椰岛,而是椰岛内部问题,把市场都让给了劲酒,当然,劲酒也有这个基础、实力占领对手丢下的市场。
孙子总结说,胜利可以预见,在实战中能不能有可乘之机,不是我方能够决定和左右的。
张预注解说:“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也是强调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犯错。
经常有人喜欢挑战强势品牌,要打败强势品牌,实际上,强势品牌都不是你打败的,而是自己从内部失败的,是败给自己的,你更多是靠立于不败之地,不犯错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