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业态丰富:由单一业态走向全覆盖

除了纷纷选择生鲜为切入点外,目前的新零售在业态上主要呈现出一个局面:除了对传统的超市及便利店业态进行升级,创新业态无人便利店与无人货架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与重心。

可以确定的一个有关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是:正在由相对单一的业态类型向业态的丰富化和全覆盖化发展。

先不论这些创新业态的发展前途与走向,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还有和业态相关的三个问题,或者说业态大趋势下的三个业态微观趋势:

1.品类新零售业态的存在空间是显性的

鉴于线上、线下融合后,新零售门店都可以成为经营海量品类及SKU的存在。未来,只聚焦、只经营一两个品类的品类新零售业态还会不会存在,或者说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

不论相关法规的界定及限制,我的判断是,品类新零售业态的存在空间是必然而显性的,尤其针对那些正品需求度高、专业度极强、融合个性化差异极大乃至体积较大的品类,比如家居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医疗保健用品等。

2.移动型业态还将有新的存在

鉴于中国市场的物流配送基础及高速发展的可能,未来还有没有可能出现相对店址固定业态的移动型业态?

如果不做严谨的概念界定,移动型业态亘古存在,如走街串巷的小贩的货担,如也卖货的飞机、高铁,以及一些城市中穿梭的移动购物车。但是,我是不看好目前这种移动业态的。因为它们所穿梭、停靠及售卖的路线与地点,往往就是商业网点已经高度发达,以及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附近固定客群与流动人群需求的地方,现在它们的存在就是在和旁边的商业网点抢生意,也没有体现出移动业态之于消费用户所存在的价值。

但是,未来的新零售是有移动业态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的。

其中之一的存在就是和配送相结合的泛移动业态,如针对运动、休闲、旅游等泛零售商业但流动客群又相对较多的区域,消费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下单,就是有人配送车辆或无人送货车送达的时候,打开车门不仅是你下单的商品,还储备甚至陈列着许多你可能用得上的酒水、零食、便当、毛巾等关联商品。

如果你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用带包、不用带水、不用带零食就可以到没有人烟,也没有购物商业的荒野,因为头上的低空物流配送航道上穿梭着无数的送货无人机,我们需要某件商品,只要线上、线下单,订单跟随处理系统就能定位移动中的我们,就能快速地将下单物品递达到我们的手里。这时候的无人机甚至都可以定义为移动型业态的一种类型。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遵循投入产出等基本的商业规律。

3.距场业态从近距业态向零距业态演化

零距离业态还将有什么样的存在?

图2-4 距场业态进化图

如图2-4所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距场(零售)业态一直处于进化中,从城镇中心商圈业态到(区域商圈)分布式业态,再到近距业态(这是目前的主力发展业态类型),再到具备终极近距特征的零距业态。

可是,什么是距场业态呢?

我的定义是:距场业态就是以消费者距离商品卖场远近为划分维度的零售业业态。

什么又是零距业态呢?

这个概念业态是相对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贴近居民社区的社区便利店、社区超市,把门店开进物资匮乏的贴近工厂工人的工厂店,把门店开进办公楼宇的贴近写字楼客群的楼宇店。

具体而言,我对零距离业态的定义是:在一个相对封闭而狭小的空间,消费者不用迈出这个空间就能实现购物的非纯电商业态。比如某个特定封闭场合中的智能售货柜;将售货点开进一家家公司办公室的无人货架,就是这种业态的存在方式之一。

先不论无人货架的发展前景,现在我们要谈论的是,除了无人货架这种形式外,还会存在其他零距离业态吗?

以家庭为单位的零距离业态将会很快出现。

具体的变现形式很可能是以家庭厨房,甚至是以高频使用并具备空间利用价值的冰箱为入口——冰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售货场。

更远一点,以个人为单位的零距离业态也会成为一个展望的方向——它将存在于我们的脑电波,当我们想要一瓶红酒的时候,频率波段协同的脑电波将自动放电影版涌现经过消费偏好、性价比比较、大数据处理的商品推荐,随意念下单。

到了这一天,零售业中经营着用户对消费体验要求不高的商品的企业,就可能出现只有分布式仓储和配送(分布式仓储和配送即物流),而无需卖货的门店,实体店体验也用不上了,因为这时候人工智能已经高度发达到能够替代实地体验的地步了。

到了这一天,零售业会高度集中于现在阿里巴巴、京东等新零售竞争的胜出者,一些商品品类的线下实体零售经营者被需求的可能性会被严重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