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OA不考虑负债杠杆效应ROA与ROE的区别在于对负债的态度。只要做企业就绕不开负债问题。对于负债,不能简单说好或不好,因为它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负债需要支付财务费用,会增加企业支出,并且后续还债还可能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资金断裂;另一方面负债又能增加企业可用资产,使企业获得杠杆效应。所以,负债是一个利弊共存体,对不同的企业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阶段,影响也不一样。ROE对于负债是欢迎和敏感的,负债率的上升,可以有效提高ROE。ROA对于负债是冷漠和钝化的,负债率的上升,一般不会引起ROA的提高,甚至还会导致下降。在总资产一定时,负债率的上升,会造成ROE的提高,但对ROA没有影响。(二)ROA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如果有两家企业,一家ROE提高了,一家ROA提高了,哪家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呢?根据上述拆分公式,ROE提高了可能是三个原因:一是净利率提高了;二是周转率提高了;三是权益乘数即负债率提高了。净利率和周转率的提高,可以看成是盈利能力更强了,但负债率的提高呢?难道仅仅因为一家企业更能借钱了,就说它的盈利能力更强了吗?显然不能。所以,ROE的提高不能必然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了,因为不能排除单纯是因为负债率提升造成的。ROA的提高就不一样了,根据上述拆分公式,ROA的提高只能是因为两个原因:净利率提高了,或周转率提高了。这两个因素不管哪一个提高,都可以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了。所以,ROA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三)ROA是判断企业强弱的标准什么能体现企业的强弱呢?当然是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强,企业就强;盈利能力弱,企业就弱。这是最朴素的道理。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直观的指标就是ROE和ROA。根据上述的分析,相对于ROE,ROA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所以,判断一家企业的强弱,直接看ROA就可以了。(四)ROA是利润增长的关键ROA的提高和资产的增加都可以引起利润的增长。但ROA的提高,是利润增长的关键。因为ROA的提高,可以同步造成资产的增加(利润增加会导致资产增加);但资产的增加,不仅不会提高ROA,还会造成ROA下滑,因为分母变大了。(五)不同行业的ROA不具有可比性不同的行业,由于关键驱动因素不同,行业特性也不同,所以在盈利模式方面会呈现巨大差异。有的靠高周转,比如快消品;有的靠高净利,比如高端白酒;还有的靠高杠杆,比如银行和地产。由于行业之间盈利模式的差异,不同行业企业的ROA各有不同特点。不同行业的ROA,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我们再往下看,“《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大家注意,这里的“善”,是指楚国两位贤善的人才。这里有个典故,说是楚国的大夫王孙圉到晋国去作友好访问,遇见了晋国的赵简子。估计是国事结束后,两人就随便聊天,赵简子就问王孙圉,传说你们楚国有很多中原罕见的奇珍异宝,是不是这样啊?楚国当时是南方强国,势力非常强大,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楚国的地盘,而且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对楚国充满了好奇心,有点又敬又怕的感觉。王孙圉是当时著名的贤人,他回答得非常好,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意思是我们楚国人对于这些奇珍玩物、金银财宝从来就没有当成宝贝,我们楚国很富有,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我们是把观射父、左史倚相这样的贤德之人,当成了我们的国宝,这些贤人才是楚国的宝贝。观射父何许人也?是楚国掌管祭祀的最高祭师。据历史记载,观射父有绝地通天之材——大地上唯此一人,找不到第二个,称为绝地;能上知天意、与神灵沟通,叫作通天。观射父就有这样的本事,举世无双,所以是绝地通天。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是长江文明的代表,其特点是重视自然神灵和巫术,因此祭祀就是楚国最重大的社会活动。楚国的君王和王室要做什么重大决定,事先都要祭祀问卜,有一套非常完整、严格的祭祀礼仪。观射父的祭祀思想与其他人不同,他认为祭祀之礼最重要的是内心洁净、内心庄严肃穆,这才是最好的,反对借祭祀供奉之名行铺张浪费之实。在他看来,神灵不需要你宰多少头羊、往供桌上摆多少个猪头,也不需要那么多丰盛的贡品、烦琐的礼仪,最最重要的是,作为参加祭祀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有一个真诚的信仰。所以在楚国人看来,观射父就是当时楚国人心目中的第一大宝贝。左史倚相呢?他在楚国也是名重一时的大学者,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是对古代的历史典籍非常精通。左史,就是一个史官,记录历史的人。他为人非常正直,对于历史记载也是秉公直书,不会给谁开后门,哪怕是国王找他,说今天我做了一点丑事,你就别给我记在史书上了,但在左史倚相这里就行不通,不行,必须要记录在案。这就是作为史官的权力,国王都拿他没办法,也怕这样的人。历史贵在秉笔直书,这也是中国以史立国的根本价值之所在,就是要以真实的记录让后人来借鉴,让后人评价当时的是非得失。所以,后人把左史倚相作为历史学家的楷模,认为他树立了良史的典范。这就是楚国当时名扬天下的两位响当当的人物。观射父和左史倚相两个大才,被看作是楚国的国宝,不像现在,一说起国宝就让人想到熊猫。当然,现在如果有人得了诺贝尔奖,不管是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也是国宝,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人才,认为这是强国之本。再往下看,“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舅犯也是春秋时代响当当的人物,他辅佐晋文公重耳登上国王之位,并且帮助晋文公称霸诸侯,建立了一番大业。他是晋文公的舅舅,名字叫狐偃,字子犯,所以称为舅犯。晋文公继位之前,他父亲晋献公宠爱一个妃子,不理朝政,搞得晋国大乱。为了躲避乱世而自保,晋献公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重耳,一个是公子夷吾,两人逃到了国外。后来,晋献公去世,秦穆公劝公子重耳回去夺取政权,但舅犯就以这两句话劝阻了重耳:“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我们是流亡在外的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成宝贝了,唯一的宝贝,就是对亲人施以仁爱。所以,公子重耳的父亲去世了,你如果要急于回国争位,对于你的父亲就是不孝,因为争夺王位,兄弟之间就必然残杀,这就失去了仁爱之德,失去了作为流亡之人的唯一宝贝。重耳听了舅犯这一番说教,就没有回国,主动把王位让给夷吾。夷吾的品德就不如重耳,他即位为晋惠公之后,十几年中一直把公子重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总觉得这么一个德行很高的兄弟在外面对自己是一个威胁,因此三番五次派刺客刺杀他,逼得重耳带着贴心臣子在各国流浪,一共流浪了十九年。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为人非常残暴,闹得四邻不安,晋国开始内乱,臣民们都盼望公子重耳能回国来主持朝政。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回到了晋国,收拾了乱局,登上了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时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头子,七十岁去世,在位仅仅八年。但是,他接下晋国这个烂摊子以后,就在短短的八年之间,励精图治,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了当时第一军事强国、第一经济强国,取得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后人总结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的原因,总结来总结去,最后就归结到了舅犯这里。舅犯“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两句话,就是晋文公能够崛起于流亡之际的秘诀!正因为如此,大家才都非常拥护他、爱戴他。这一段,从《康诰》、《楚书》以及舅犯帮助晋文公图霸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古人要想成就大事,都是以德为本、以财为末的。这也是被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了的、千古不易的真理。
 线下的用户丰富且多维,作为获客主阵地自然离不开各种工具和手段,可以考虑切入游戏化的社交玩法。线下门店拥有足够丰富的商品和场地,用户在购物时的互动,同样可以考虑植入轻玩法提升逛店体验。1.一起来捉妖,全民门店来捉妖“一起来捉妖”是腾讯在2019年推出的AR类探索手游,玩家通过AR功能抓捕身边的妖灵,对它们进行培养,完成游戏中PVE/PVP对战、展示、交易等。基于AR虚拟现实,可以和线下门店合作,在指定门店抓到专属妖灵。玩法逻辑:用户打开游戏AR走访现实中指定门店→门店内四处扫描抓取专属妖灵→随机掉落该门店优惠券→敲击门店鼓再次获得游戏宝箱,解锁神秘福利。2.面对面砍价,数字化获客工具面对面砍价,顾名思义,场景立足小区、CBD、学校高人群密度区域,用户通过线上购物发起面对面砍价,邀请附近新用户面对面扫码砍价。玩法逻辑:用户购物下单→支付结算页一键跳转到面对面砍价→生成砍价专属二维码→附近好友进入小程序并面对面扫码开启砍价→主用户享受优惠价格,平台获取一个新用户。3.线下面对面拼团,切入社交促销线下用户进店购物,相信绝大部分顾客都是抱着“是否有优惠”的心理。线下用户具备较强的从众心理,两个心理特点相结合,正好匹配社交促销的属性。玩法逻辑:线下门店搭建专属拼团促销专柜或堆头→挑选5~10款高频品类,集中民生类商品→A用户进入页面开团→A用户生成专属二维码→B用户扫描A二维码拼团→A和B两人团开团成功,生成拼团口令→收银台结算输入口令,价格从原价变更为拼团价。4.好友关系链裂变分销拿佣金分销获客,利用佣金利益刺激,引导用户主动分享并邀请新用户下单,同时在二级关系链裂变之下,给第一批用户带来分佣收益。玩法逻辑:A用户进入平台获得专属二维码→引导新用户B扫描并成功下单→A用户获得一单佣金→B下单成功后获得专属二维码并引导C扫描成功下单→B获得一单佣金且A获得二单佣金。5.智慧屏娱乐化应用,提升逛店体验线下逛店用户不缺家庭团,每天有20%~25%的逛店用户属于家庭团购物,这部分家庭团用户就是可结合门店智慧屏互动的核心人群之一。门店的智慧屏更多的是投放促销广告、商品信息,对于用户的感知和信息传递效率很低。我们通过内容更新,将传统信息的广告更换为互动体验,例如在线拍照、扫码抢优惠券、在线扫码溯源、在线轻互动游戏体验等。不但提升用户在传统线下门店的逛店体验,而且为用户数字化提供用户来源。 新零售电商和传统零售服务理念一致,一切为提升用户购物体验而努力。社交游戏化的结合创新且形式多元,紧贴用户痛点和购物需求,合理化社交玩法植入会让购物变得更有趣味性,也更具备人性化的生命力。
我们关于仁的分析已经表明,仁终归不是一种即定的和规定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过程。同时,我们关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分析表明,“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真谛亦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过程。于是在这里,中国古人的伦理学的分析与宇宙论的分析不期而遇了:“生”无宁已经成为人道与天道的共同结论。故王船山曾指出,“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二)。这并非是什么纯粹的巧合,而是由中国古人的“表现即直觉”这一彻底经验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所决定的。因而仁学大师孟子曾不无雄辩地写道: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因此,对于中国古人来说,人性与天性完全是异名同谓的,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仁也就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属性。所以周敦颐指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周子全书》卷八),朱熹提出“仁即天心”,薛絪称“人恻然慈良之心,即天地蔼然生物之心”(《明儒学案,卷七)。而对人与天的这一“原则同格”,王阳明阐发的尤为莹晰明彻,在《大学问》里他写道: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这样,仁不仅可以由我及人地与社会他人为一体,而且亦可以进一步由我及物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中国古人看来,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并非人的“意之”的结果,它实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即人之天性之自然显现。同时,也正是由这一点出发,中国古人提出了所谓“践形”的观点。关于“践形”孟子写道: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尽心章句上》)。  王船山释“践形”曰: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践其下,非践其上也。故聪明者,耳目也;睿知者,心思也;仁者,人也;义者,事也;中和者,礼乐也;大公至正者,刑赏也;利用者,水火金木也;厚生者,谷蓏丝麻也;正德者,君臣父子也。如其舍此,而求诸未有器之先,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而不能为之名,而况得有其实乎?(《周易外传》五)  在这里,宇宙的万事万物既不是“万法唯识”的佛学所谓的我的感觉的幻影,又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西方唯物论所谓的与我无涉的实体化的东西,而成为我最切己最真实的生命的表现形式。故孔子提出“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论语·卫灵公》,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章句上》),以及宋新儒学巨擘张载集古人之大成地提出了“民胞物与”这一千古宏论: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师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毋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pílóng)残疾惸(qióng)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篇第十七》)。  这不仅是对当时愈燃愈炽的佛学的“形自形,性自性”。“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的抗议,亦是对孟子所揭示的中国古老的“践形”说的捍卫和继承。而这种“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必然导致了古人的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入世的精神。于是人们还看到,不是佛学所鼓吹的“虚静无为”的寂灭圆满,而是一种“必有事焉”的不断烦恼,成为中国古代儒家人生观的又一特点。这就是为孟子苦心孤诣所揭明的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忧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因此,“忧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与之不同,正如与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中所谓的“烦”(Sorge)一样8,它作为连接我与非我的桥梁,作为人的一种“整体性结构”,是一种具有极为深刻哲学含义的先验本体论的概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实际上,类似于浮士德的那种永不可避逃的命运感,“忧患”最终是和那种绝对的、先验的、普遍的“天命”有关的。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人的学说里,忧以天下的仁已经被视为人的一种庄严神圣的道德责任,被视为人的一种颠沛造次无违的历史使命。请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人的学说里,这种仁已经被高扬为人类伟大人格力量的象征,仁者不为贫贱、武力所移所屈,乃至于超越了生死对自己的规定;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自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章句上》)。  这就为我们推出了由孟子所揭示的极为神秘的“浩然之气”的理论。关于它《孟子》这样写道: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袭义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浩然之气”之所以“难言”,“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朱子语)。在孟子看来,这种“无形声之验”的“浩然之气”既是“有事”的,又是“勿正”的;既是“勿忘”的,又是“勿助”的。故“由气化,有道之名”(张载语),这不正是那种无目的合目的性、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吗?这不正是那种中国哲学里被视为至极至美之境的’太虚”和“太极”吗?  我们看到,作为一种“内在的超验”,这种“浩然之气”不仅具有出神入化的性质,而且亦“志”、“气”合一地以“志”的形式内在于人的现实的伦理行为中,成为志士仁人活的生命和灵魂。古往今来,孔子之所以老当益壮、穷当益坚,孟子之所以以一介布衣笑傲王侯,文天祥之所以慷慨高歌“生死安足论”,鲁迅之所以不为“千夫指”所动,不正都是以这种磅礴天地、凛冽万古的“浩然之气”为其坚实的价值依凭,不正都是这种“浩然之气”的“不言而喻”的表现形式吗?  因此,中国古代仁之伦理学即为道之宇宙本体论,反之亦然。显然,那种像黑格尔一样把中国古人的学说仅仅视为是一些简单的道德箴言的观点,要么是孤陋寡闻,要么就是一种十足的近视和偏见。
​ 故事:赵襄子行赏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的国家危急,宗庙快完了。我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傲轻慢样子的,只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因此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善于奖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一个敢失礼了。”(出自《难一》)​ 议论:仲尼不知善赏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也,尚谁与守哉?今襄子于晋阳也,知氏灌之,曰灶生龟,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出自《难一》)韩非子不认为赵襄子的做法有多值得称赞。首赏高赫的理由是他在危难之中不失君臣之礼,这说明赵襄子其他臣子多有骄侮行为。赵襄子既得晋阳人拥护,又把握着令行禁止的大权,竟然还出现骄侮之臣,说明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君主应该因功赏臣,高赫仅仅是不骄侮就得到赵襄子奖赏,说明赵襄子的失去了奖赏的原则。像赵襄子这样赏罚不明,怎么能说他善赏呢?所以孔子的称赞是错的。【评】:其实,韩非子和孔子评价赵襄子行赏事件的原点是不同的,孔子以君主引导人们对尊卑礼仪的自觉性为治理大本,韩非子以君主赏功罚罪、信赏必罚为治理大本,自然对同一事件的褒贬截然相反。在这个具体案例上的意见分歧,实质上就是儒法思想分歧的一个实例化而已。
导入时间:2011年-2017年,共六年时间;管理水平:LED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一)数字化改善效果具体如表1-14所示。表1-14数字化改善效果关键改善项目改善效果固晶机胶盘清洗时间、频次低减时间降低47%,频次62.5缩短注胶工序首件检验周期降低31.1%包装入库周期缩短降低55%注胶针头压塌线品质问题改善不良降低100%降低固晶机台轨道卡料频次焊线工艺优化提高42.8%降低分光差错率降低55.6%(二)现场改善案例具体如图1-11所示。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入出料sensor支架反光不好,容易使得入料检知不灵敏;支架孔太多使得入料检知不准改善后:由一个点的检测方式改为一个面的检测方式从而杜绝了因检知不良造成轨道两端的卡料改善前:轨道内未安装保护压片,如遇支架有变形很容易跑出轨道,从而卡料改善后:对轨道内装入压条,克制部分变形支架卡料现象改善前:没有把不良品和原规格品标示出来,在作业时可能会把不良品或原规格品拿错,造成BIN不符或机台清不干净产生混料改善后:把原规格品用黄色标示,不良品用红色的标示,不会拿错。防止错误率发生图1-11改善效果前后对比(三)客户评价聚飞公司邢总说:“以前聚飞的客户来我们的生产现场,说聚飞的硬件好(设备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但软件差(管理跟不上)。几年来,经过3A顾问和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精益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精益路上一步步迈向卓越……”案例9:佳联印染精益管理改善导入时间:2013年-2020年,七年时间,现合作中;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印染行业灯塔式标杆。(一)数字化改善效果具体如表1-所示。表1-数字化改善效果关键改善项目改善效果生产周期缩短到24小时(一般5-10天)缩短80%以上百米耗水量0.8吨以下是对手的50%以下年度人均产出20万米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年度人均纳税额10万以上是行业水平的5倍以上员工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比行业平均水平少50%(二)现场改善案例具体如图1-12所示。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电机房到处是灰尘,设备上布满了布纤维。改善后:整洁、有序和完好的设备。改善前:机修房仓库,乱堆积,找不到东西。改善后:整洁有序,数量清晰,对采购点进行管理。改善前:工具箱,像是垃圾桶,混乱不堪。改善后:工具箱进行定位行迹管理,取用方便快捷图1-11改善效果前后对比(三)客户评价佳联印染领导说:通过精益管理,学习和运用的精益生产、精益研发和精益营销等方法,让我们企业焕发了青春的活力,让我们找到了推动企业革新的抓手和杠杆。以前总会抱怨团队成员读书少,意识和能力差,通过精益改善,每一个员工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公司业绩也持续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工厂现场和一线员工已经成为公司营销的主体,销售变得比以前简单了。
顾客进门第一眼往往是正门或往右看,这里的产品至关重要,这个产品要有亮点,才会给店面印象加分,使得顾客愿意继续看下去。什么样的产品能有亮点、吸引力呢?一般来说,如果有设计新奇的、独有的产品最好;如果没有,可以放置形象较好、功能特点突出、利润较高的产品。这里的产品不一定是最畅销的,但一定是看上去形象好、能抓眼球的产品。在进行店面布局时,应充分考虑顾客的购物感受,要让顾客“愿意进、愿意逛”,这样才能提升潜在的购买机会。在消费意识高涨的时代,顾客的感知也从单纯的产品转移到对店面的整体形象的识别上。在产品之外,为了吸引顾客,还要多角度抓住顾客的感官。​ 音乐。根据品牌定位和不同的时间段,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让购物环境更舒心。​ 气味。保持空气清新,无异味。店内可放置大叶绿植,净化空气。必要时,也可以放置一些香薰、精油,但要注意散发出的味道不能过于浓厚。​ 光线。灯光柔和、明亮,能烘托出典雅的氛围。特别是店面比较大时,在没有顾客时,长时间开灯也比较浪费,可设置声控感应灯,或者开关在场景的外侧,便于开启后进入。​ 色彩。色彩在现代商业中起着传达信息、烘托气氛的作用。通过色彩设计可以创造一个亲切、和谐、详明、舒适的购物环境。色彩具有个性化特征,才能使色彩的表现力真正得以体现。​ 体验。创造更多情景,让顾客容易通过触摸、敲打、推拉、试坐等方式体验产品,通过外在的体验去感受内在做工的精致。​ 整洁。这本是店面最基本的标配,但还是有不少门店忽略了这一点,谁愿意到一个不整洁的店面多逛呢?
菲菲又提出最近的一个困惑,就是觉得自己的岗位太平凡了,做的工作也很平凡,缺少成就感。哲涛说:“我以前也一样,做着平凡的事情,即使是现在,也依然做很多平凡的事情,平凡都是相对的。“不过我在扫地中也能找到感兴趣的地方、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并把它做好。我做什么都无所谓,做什么都能做得出彩。”菲菲听了,心里受到了触动,期待哲涛继续说下去。哲涛停了一下,接着说:“你先不要否定自己承担或负责的这块工作,而是在这块工作中找到最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深入进去,把这点不断扩大、深挖,挖出金矿来。要找到自己的钻研点、感兴趣点,然后把它吃透、做精,成为行家里手。”菲菲试着总结说:“你刚才说的是找到‘兴趣点+价值点’吗?这是在平凡工作中挖掘不平凡之处的标准吗?”哲涛笑着说:“是的,你很聪明。我希望你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个岗位上,我能发挥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我能成为什么小针尖领域的专家和百事通?这可以让你时刻倾注精力于价值性工作上。”菲菲接着请教哲涛如何快速成功?她很想能快点成长起来,在一两年内晋升到更高的岗位上。哲涛说:“你不要想着快又多,有时候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要扎扎实实地把一件件事情搞定,一点一滴总结经验,通过良好的做事习惯,用习惯的力量去成功。你的能力是在打一个个电话、发一个个邮件、与主管员工一次次的沟通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组织的结构性原理第一条就是协调,而协调有两种,表现为不同的组织结构。一种是职能组织的协调,另一种是直线组织的协调。任何一个真正有效率的组织,都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组织形式如何实现协调运行。协调形成的秩序表现为组织等级。在组织等级中,协调的核心内容是权威。穆尼指出,权威可能是独裁,但不一定是独裁。对于采用民主体制的组织来说,组织是一个整体,它所呈现出的权威是全体成员的意志。这类似于美国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在任何体系中,组织的权威都不是来自于上层领导与下层员工的隔离,而是来自于上下关系的通融。权威与责任是一体的,一个协调良好的组织,要求能够清晰地界定每个层级和每个岗位的行为责任,无论是最高责任还是最低责任。所以,在一个完整的组织中,权威必须贯穿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在执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时都能认同组织目标。组织中的协调是通过领导力来体现的,领导力产生出协调权威,领导力能够使最高协调权威创建一个组织,也能够影响组织运行的趋势和方向。所谓“最高权威”并不一定属于领导人,而是权威实现时的表现形式,其实质表现为授权所形成的等级序列。组织形成既有序又有效的管理过程,是授权在起作用。然而授权并不是权威的转让,它与权力相关,与责任相同。有些人把授权看作是一种责任的下放,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很多组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都与这一误解有关。领导人必须清楚,一旦对工作进行授权,就要对这份工作负责,授权的等级链从组织的高层延伸到组织的底部,高层领导则对整个组织负责。授权作为一种原理普遍存在于所有组织之中,没有一个组织缺少它。从最简单的组织开始,它就存在于上级和下属之间最简单的关系中,不管组织如何壮大,也不管组织的等级链有多长,相关责任间的原理是一致的。但是授权的过程并不代表授权的结果,授权的最终目的就是各个职能之间的协调。不论怎样授权,不论组织有多少层次,经理人员都要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尤其是实行职能分工的组织,更要重视组织的一体化。在一个有组织的工厂里,为了实现批量生产,无数个人在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工作在组织中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将这些部分通过协调,放在一个整体计划中,就能得出集体成果。也就是说,层级化和部门化要服务于协调。协调原理处处可见,甚至在一曲完美的交响乐或管弦乐中,也可以见证协调的作用。在音乐会上,协调使每个独立的音乐人成为合奏的必要条件。英语中,音乐会和协调是同一个词concert,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