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猎场》中,主人公郑秋冬(胡歌饰演)有这样一句台词:“中介是为没有工作的人找工作,而猎头是为有好工作的人提供更好的工作。”这个说法没错,中介主要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为供求双方提供对接的桥梁,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低,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单单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获利越来越困难了。现在国内的猎头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国内专业从事多行业猎头业务的机构。​ 专门针对某一行业人才的猎头机构。​ 包含猎头业务的综合性公司(还包括管理咨询、培训、测评、人力外包等人才服务)。这几类猎头公司各有优势:​ 如果企业的需求岗位较多是国际化人才,则最好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合作,因为他们在全球各区域的人才资源最丰富。​ 国内的猎头公司也越来越正规,如果企业招聘涉及的行业、岗位较多,肯定是优选第二类猎头公司。​ 如果所聘用岗位行业集中度较高,或者技术性较强,如某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等,那么行业猎头就是优选,因为他们的人才资源与企业的需求更贴近。​ 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有猎头,还有咨询培训、测评、人力外包的需求,就可以选择综合性业务的公司,把猎头业务与其他业务联动起来,取得更好的协同效果。那么,猎头的价值如何体现呢?苹果CEO库克说他的使命是服务人类,当你朝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目标努力的时候,你会找到意义和目的。一名优秀的猎头,是在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从宏观层面看,为企业找到优秀的人才,可以为行业和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从而为宏观经济做贡献。从微观层面看,帮助人才实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最大化,挖掘人才的无限可能,也是利他的事情。对猎头有这样的认知后,就像是心中有了“定海神针”,让猎头顾问在境况“黯淡”的时候继续坚持,在收获“喜悦”成果的时候再接再厉。再来看看猎头的工作性质。猎头顾问作为猎头公司主要业绩产出的主体,常常被看作是销售人员。从某些特征看来,猎头工作的确具有销售属性,比如猎头需要冲在第一线直接面对客户,猎头需要将候选人推荐到客户公司后“催收”服务费等。但我认为猎头公司不应该单纯地把猎头顾问看作公司的销售人员,因为猎头手中的“产品”很特别,有人会调侃猎头是“卖人”的工作,与卖一件衣服或者一台机器不同,猎头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在各自领域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对于世界万事万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职场上有着各自的擅长点和需求点,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些多样性都是猎头工作的挑战,需要猎头顾问融入更多“人性”的东西与候选人沟通,如果带有太多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可能会少了些许暖意。此外,猎头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一味地展现猎头的专业形象很难拉近与候选人及客户的关系;而过分地“称兄道弟”则充满江湖气,无法体现猎头顾问应有的专业形象,较难建立深度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凡事过犹不及,适时、适度才是最合适的。我一直认为,猎头是对人的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一位优秀的猎头顾问,除了本身的专业能力,还要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包括对候选人所在行业、专业的学习,以及对识人、用人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与客户、候选人“同频对话”。猎头顾问通过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行业精英、领域专家的交流,能够听到不同的成长故事、成功案例,了解行业知识与最新资讯,以及精英人士的成功经验,会潜移默化地把猎头顾问带到更高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作为猎头最难得的收获。猎头的工作,如果仅仅为了招人成单,久而久之会很无趣。成单固然重要,但一个优秀的猎头顾问会知道如何享受工作,并找到这项工作的使命和意义。我把猎头工作作为人生使命的召唤,给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帮助候选人找到发挥优势的平台;帮助企业找到创造价值的人选;在与职场精英互动中提升自己;为人力市场做最优的资源配置;为社会降低失业率和增加GDP……这样就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更宽广的意义。新冠疫情的“黑天鹅事件”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灭顶之灾”,但机遇和挑战并存,这要求每一位猎头顾问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做好业务筹划,提升抗风险能力;做好客户组合,不断积累优质候选人;抓住每一次可能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我之前在帮客户找一位顶级创意人才时,被候选人明确拒绝了好几次,但我和客户一直都没有放弃,一起努力吸引候选人,客户拿出了足够的诚意,我付出了额外的努力,最终候选人成功入职。所以,猎头顾问不仅自己要坚持,还要让客户和自己一起坚持,为吸引优秀人才做出实际行动。猎头顾问快放弃的时候,不妨念念英国披头士约翰•列侬的一句经典名言:“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随着与客户合作的深入,猎头应深度了解客户的痛点和诉求,始终以客户为导向,主动寻访优秀人才,并给客户做推荐;即使目前没有明确的岗位需求,有时也可“创造”出新的岗位需求,为客户创造“意外”的价值,为自己创造“意外”的业绩。我之前成功给某企业推荐的CXO职位,就是为客户“创造”出来的岗位。一家懂得“惜才”的企业,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特殊价值的人才,这样的企业是值得被尊重的,更是值得合作的。
说到谶纬之术,大家可能都会有兴趣,汉代的学术中就非常流行这一套。谶,就是谶语,是从秦汉以来形成的预言吉凶、表达天启、昭示未来祸福兴衰的隐语。我们经常说“一语成谶”,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结果就变成了一个预言,最后就应验了。这是谶语的含义。那么,谶纬的“纬”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地球有经纬线,经线是竖线,纬线是横线,经纬齐全,才能准确定位。在汉儒们看来,既然古圣留下了“经”书,那么也一定要有“纬”书,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圣人的精神。汉初正处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文化断档期,为了满足社会政治的需求,儒生们想建立一套儒教的信仰体系,于是就假托古圣,依附于“六经”而进行一系列神秘化的解释。比如东汉时期,就流行有“七纬”,其中《易纬》就是包括《乾凿度》《稽览图》《通卦验》等文章在内的对《易经》的重新解释;《书纬》就是对《尚书》的一个解释,包括《璇玑钤》《考灵曜》《洪范记》等篇章;另外还有《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和《孝经纬》,这些纬书也各有一套说辞来表达其思想。所以,“纬书”可以说是汉儒们别开生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圣人经典。但是,这另一个角度,往往就不那么光明正大,加入了许多阴阳数术的内容进去,将儒家学术神秘化,甚至让孔夫子走上了无所不能的神坛,使“六经”成了充满宗教色彩的神学经典。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其中也有完全迷信的说法。汉代的“谶纬之术”,源自先秦时期的民间方术,是阴阳数术与儒家经典神秘化阐释相结合的产物。其结果既能依附于孔子和儒家经典,推动社会道德教化,又可以借助于宗教式的神秘力量,来引导和巩固现实政治和学术的权威性。谶纬之术在后汉被称之为内学、秘经,曾经盛极一时,几乎取代了正统经学的地位。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因为它没有从古圣经典的正解去体会经义,而是另辟傒径,走上了一条似是而非的荒诞险道。在太平时代,谶纬之术还兴不起大的风浪,不过是一些引发人好奇心的神秘学术而已。但是,到了社会变革交替的混乱时代,这一套东西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尤其是那些心怀叵测的英雄豪杰,其心中之大欲,就太需要这一套东西支撑了。所谓“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乱世英雄嘛,谁都想逐鹿问鼎,号令天下。这种人物就最喜欢相信这些谶纬之说,也最喜欢运用这些东西。比如秦末大乱,陈胜、吴广起义,民间就流传着“大楚兴,陈胜王”这样的谶语,搞得大家都在口口相传,楚最后要兴盛起来啦!陈胜要当王啦!结果在陈胜起事之初,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归附,队伍迅速壮大。太史公在《史记》中就说,这些谶语其实是陈胜命吴广半夜到乡间小庙去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同时又命人往大鱼腹内装进丹书“陈胜王”,再放回水里,等鱼被捞起开膛之后,人们发现丹书,就以为真的是上天有意让陈胜代秦为王。还有元末的韩山童起义,也是义兵未起,谶语先行。韩山童本来就是白莲教的头目,天生就有反抗元朝的基因。当时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就在民工挖河滩时,突然挖出一个瞎了一只眼的石头人来。这个石人身上还刻有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谶语啊!大家一看,石头人出来了!天意要翻天覆地啊!然后韩山童大旗子一举,老百姓就真跟上了,一呼百应,天下纷纷揭竿而起,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国就此陷入泥潭,最后灭亡了。正因为有这样的前科,所以这一套谶纬之术,在太平时代都会被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打入冷宫,政府也都会防止这些谶语扰乱人心。只有在乱世,人心多怨而不稳定,这时候最容易受到蛊惑,于是各种各样的谶语预言就有市场啦。
对经营单元的划分是员工自主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始,企业进行经营单元划分的前提条件有三点:第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实施员工自主经营管理的公司,其内部信任关系的建立不仅体现在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还要体现在员工之间、股东之间。信任是管理的基础,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一旦发现有员工违背了经营哲学理念,对数据造假,一定要进行严肃处理,使其受到严厉惩罚。第二,经营就意味着算账,要模拟市场,进行核算。全体员工要有经营意识,要有较强的经营嗅觉,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算账能力,员工在做各项工作时都要进行成本核算,核算成本的付出是否适合。若把员工工作称为员工经营,那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按照经营理念来进行设计的,而且员工需要具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实现类似于家庭账本管理,能够对每笔费用进行有效控制。第三,要保证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关于数据准确性的意义就不多说,数据的及时性也很重要。及时性的数据一方面能够让员工清晰了解自己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员工知道目前工作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避免更大的经营损失。日本京瓷公司当天的经营数据第二天一早出来,而且这些数据直接让经营单元中所有人员都了解,这一点在中国许多公司实施不了。通过经营数据的分析来不断改进作业,提高经营水平,而且经营数据一定要真实全面,类似于企业公关费这样敏感的科目也要在经营数据中列出。
1.洗护市场需求日渐细分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日化用品需求,居民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是日化用品需求增长的保障条件。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可承受的洗护用品的价格弹性也将不断增加,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细分促使洗化产品细分更加个性化、场景化,洗发水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被细分、差异化和个性化。洗护产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当今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有限,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十分乐于尝试新产品。2.洗发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受外部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作为推动我国洗发水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越来越受关注的个人仪容与追求回归自然的健康与绿色理念等,这些都将促使我国洗发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洗发水面对海外品牌在市场强劲的竞争实力,总体产销量绝对值在上升,但份额在下滑,发展困难大。第一阵营的宝洁、联合利华等品牌的份额集中度超过60%。2011—2013年,洗发水本土品牌的份额分别为29.5%、27.7%、26.1%,呈现逐年下滑态势,受累于整体经济环境和行业增速的放缓的影响,传统销售渠道商超和百货的增速也明显放缓。根据欧睿、中怡康、尼尔森等第三方研究公司的预测和统计,中国日化行业整体发展呈现新常态,整体市场增速放缓且放缓态势预计将持续洗浴产品的复合增长率从2010—2015年的6.0%降为2016—2020年的2.2%,增速降低也意味着存量竞争的加剧。3.“防脱”功能洗发水的市场发展随着具备购买实力的二三十岁人群不断出现压力性头皮烦恼和脱发等问题,-163-大单品时代这一群体对高端和功能性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际知名品牌开始在脱发管理领域加重筹码,这对于消费者教育,以及把防脱品类做得更大是有积极意义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洗发水销量最高的国家,洗发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00亿元。防脱品类虽然曾经在洗护发市场里份额不大,但呈现出复合增长的态势。因此,中国庞大的防脱发市场也吸引了不少国际日化巨头的关注。国外的防脱发概念,日本推崇天然和无硅油的概念,无硅油长期占据洗发水销量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韩国推崇无硅油毛囊专业护理,注重天然成分和植物药材的头皮护理作用;法国多使用天然植物成分,拒绝硅油等化工类成分添加;瑞士无硅油头皮护理的天然绿色概念;美国在头皮护理产品中去除硅油成分,添加了天然舒缓成分。在国内,天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消费趋势,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天然健康。而具有千年历史的中草药文化为国人所熟知,是中国中药日化产业旺盛生命力的根源。中药防脱认识根深蒂固,国外的防脱概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市面上防脱发产品的配方卖点,主要集中在植物、中草药、无硅油系列,与控油、柔顺、滋养等功能搭配,其中的生姜也已经成了一个较大的品类概念。在当下,植物、中草药养护概念与国外的养护概念已经是融合创新,结合更适合国人特征与使用情境的产品概念,通过线上线下的消费者教育,在销售终端和消费终端等消费场景影响并定义着品类热点的表现。在霸王洗发水品牌声誉最高时,防脱领域还是一片蓝海,之后,诸多海内外品牌厂商都想要在防脱洗发水及相关产品这一洗护细分领域获取市场份额。如今,蓝海已经成为众品牌混战的红海,而“防脱”这一曾经被霸王切分出来的品类,在众厂商的影响下和产品迭代下,“防脱”更多的回归到了产品功能。如韩国LG推出脱发护理专业品牌Dr.Groot。韩国爱茉莉品牌“吕”,“紫吕”第一功能定位防脱;德国欧倍青登陆中国,主打产品:欧倍青C1咖啡因防脱洗发水、去屑防脱双效洗发水、咖啡因防脱发发根滋养营养液。日本企业资生堂旗下不老林(Adenogen)也宣称“针对男士头部的头皮护理新习惯”,从“预防脱发”到“促进生长”,推出了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发质的产品。云南白药在牙膏成功后,继续跨界推出养元青,主打控油防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