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商业模式的生命力,与合作各方的利益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调平台构建的利益结构,是其商业模式的重头戏。据中调公布的相关信息,其赋予合作方的利益结构有五个方面:1)入股中调平台分成。2)中调平台反向入股企业分成。3)中调平台上市股票溢价收益。4)中调平台投资收益分成。5)合作方自身经营利润。除了第五点外,其余四点都是合作方通过参与中调平台所能获得的回报。通过对这五种利益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质是资本运作的收益,但是随之而来一个问题产生了:中调平台本身运营的核心利益在哪里呢?另外,消费者可以从中调平台得到什么利益呢?这两者我们并没有从中看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要通过模式本身的运营来重构利益链,其盈利模式应该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完整运营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就如共享单车,消费者获得了免费或者低价方便骑车出行的利益;运营方获得了押金沉淀资金运用的利益;运营商通过单车投放广告的收益;运营商通过顾客信息大数据运营获得的收益。这几项收益都是共享单车模式本身通过运营带来的。但是中调平台还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更多是通过以货款入股的形式进行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而中调平台本身通过运营给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带来的利益并不明确。这就隐含了一个潜在的风险:中调平台的盈利模式是有不足的。
有无论自老子开始,贯穿中国思想史2500年,内容之丰富、争论之激烈、涉及范围之广,可以写一本“有无论的中国哲学史”。“无”究竟是指真没有,还是指没有被感知(认知),这个逻辑问题不仅希腊哲学家注意到,中国的思想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墨子·经说下》提出了“有生于无”的反论,“无生育有”:无,若无马,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墨子将有无拉回经验世界,当然是先有“有”后才能有“无”。裴頠《崇有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这个观点就是巴门尼德的“存在者产生存在”的命题,萨特在《存在与虚无》里沿袭这个观点,将其归纳为三个命题: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裴頠是崇有论的代表,他是“深患世俗放荡,不尊儒术,疾世俗尚虚无之理,故著《崇有》二论以折之”。郭象《庄子注》: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所谓“块然自生”,就是萨特所说的“存在是自在的”,萨特这个命题就是针对“创世论”的偏见:由于人们认定是上帝把存在给了世界,存在就总显得沾染上了某种被动性。但是,始于虚无的创造解释不了存在的涌现……总之,即使存在是被创造的,自在的存在也无法用创造来解释。郭象的观点被称为“独化论”: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郭象对造物主的疑问,与萨特反对上帝创世论如出一辙。裴頠所痛恨的“尚虚无之理”,自然是指以老子为源头、以“贵无论”为主张的魏晋时代主流思想: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道德经注》),这自然是老子正脉。何晏: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这与本章“无之以为用”也是一脉相承。争论到宋明,更加激烈,新儒家对于贵无论发起更大的挑战。张载以气解释无: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又抬出《周易》反驳《老子》: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张载所谓的“太虚即气”,就是前面说过的对老子“当其无,有无之用”之“无”其实是一种虚空的解释,张载将虚空定义为气,将气升格为本体(以后谭嗣同将气解释为“以太”,也是由此而来)。朱熹则直接说:《易》不言有无。老子言有生于无,便不是(《朱子语类》),程颢也反对言有无。王夫之干脆挑明:物生于有,不生于无。等于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话截为两断。通过中西古今对于有无论(或存在与虚无论)的争论简述,还是可以做出一点小结供读者参考。从逻辑上看,真正的无是不可能被认知、被言说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未被感知认知的有,就像前面举过的物理定律一样,并不因为今天根据相对论造出了原子弹,就能说在老子、巴门尼德的时代,相对论的定律是不存在的,而只能说,那时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思维能力,还达不到发现相对论的水平。以这个角度理解有无论的争执,既没有贬低或高估现“有”,也没有低估或高估“无”。人类对自己的理解能力与宇宙万物,可以既有自豪,也有谦卑。在中国古代,有无论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话题,本质上还是儒道后学争“道统”所致,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气质的不同。美国汉学家牟复礼在《中国思想之渊源》里说:儒家和道家就其大者而论,是互为补充而非互相排斥。儒家的社会心理取向是乐观的理性主义,道家的个人心理取向是悲观的神秘主义。道家对各个层次的人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浪漫的、轻信的、沮丧的、犹豫的,尤其是潜稚空想者最易受熏染,对于这些人而言儒家思想是无法令其满足的。他这个观察,严格地说是对后世“道家”“道教”的印象,却也隐含着老子之“道”的误解。老子在本章用三个生活案例,总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仅是对万物之理的一种深刻洞察,更可以作为广泛社会实践的方法论,比如,企业是通过产品(含服务)产生交易、收获现金,但决定用户愿意购买产品的,却不仅仅是实物产品本身,而是基于产品的综合印象,即品牌认知,而品牌作为一种符号,与实物相比,就是一种“虚”。但决定产品生死与规模的,恰恰是品牌。可以说,产品是交易的媒介,品牌是交易的驱动力。放到组织(国家、公司)来看,也依然可以说,管理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但决定管理效能的却是人心与人气。人的行为是“有”,容易感知与测量,人心与人气则是“虚”或“无”,可是却一点不虚不空。一个组织是衰败还是有生命力,取决于人心与人气。组织的效能(将每个人聚集在一起)之“有”能否发挥,取决于人心与人气之“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岂虚言哉!
渠道的建设工作完成后,后期工作重点落实在渠道的管理与维护,是渠道后期发展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俗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当新产品销售渠道初步形成后,必须高度重视渠道的系统管理与维护,渠道的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渠道的系统设置是否完善?渠道的流程管理是否合理?在渠道推进过程的实践中,一定会出现与原先的设计要求有偏离,不仅要对设计方案做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对渠道建设完成后出现的品牌与销量的矛盾、渠道成员之间的矛盾、价差体系的矛盾、利益分配的矛盾、窜货问题、市场秩序问题、渠道管理成本上升问题、渠道成员的管理与激励问题、物流管理问题、现金流管理问题等进行不断的系统完善和阶段性的整顿调整,确保新产品销售渠道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对零售终端做大量、长期的规范管理和维护工作。具体做法是:​ 定期或不定期委派营销人员对各营销渠道进行走访,了解与观察渠道现状,协助渠道解决一些实质性的市场问题与难点,以便及时调整营销方案。​ 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跟踪营销渠道,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询问各种市场情况,收集渠道的信息反馈,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协助渠道进行新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工作,为各渠道提供一定的营销支持,确保渠道健康、良性、有序地发展。​ 指导及监督渠道对公司的各种营销政策的执行力度,各种营销活动与方案的执行效果,确保营销渠道有的放矢,发挥渠道的最大优势。对营销渠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对渠道进行综合、全面、完整的营销评估,确定哪些渠道是合理、实用的,哪些渠道需要调整或淘汰,确保渠道高效畅通,优化营销渠道。
“数字孪生”(DigitalTwin)是数字化转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概念,直观上看,数字孪生做的事情是针对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对象构建一个等价的、虚拟的数字实体对象。最开始接触“数字孪生”,很容易和仿真的概念相混淆,似乎数字孪生只是“新瓶装旧酒”,是仿真技术的概念性包装。实际上,数字孪生依赖于仿真技术,但不仅仅只是仿真,数字孪生是建立在仿真技术之上的更高级数字化应用。下面,针对数字化领域的数字孪生和仿真,二者的主要概念、关联,和区别进行介绍:1.数字孪生数字孪生的早期思想由密歇根大学的MichaelGrieves命名为“信息镜像模型”,之后,其演变为数字孪生的专业术语。从定义上看,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借助于数字孪生,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了解物理实体的状态,甚至可以对物理实体里面预定义的接口元件进行控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构建现实物体的克隆体——数字孪生体,现实世界中的物体通过数字建模和信息映射进入到数字世界后,会产生新的特性。数字孪生体具有“动态”、“全生命周期”、“实时”、“双向”等基本特征。动态:数字孪生体作为现实物理世界实体的映射,不仅能够描述实体的静态属性特征,还能够描述动态属性特征。数字孪生体的状态和现实中的物体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随之改变。此外,数字孪生体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与其他实体以及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作为一个运动中的客体被观察和分析。通过对数字孪生体的实验分析,业务专家可以准确地了解目标实体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真实反应,从而对目标实体对象开展有效的设计和优化。数字孪生体属性特征的动态变化,背后的依据是对现实物体的准确建模,这种建模不光是对实体外观的模拟,更多是对实体行为机理的模拟。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是来自于工业领域的概念。在工业领域中,数字孪生技术贯穿了产品包括设计、开发、制造、服务、维护乃至报废回收的整个周期,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PLM)。数字孪生技术不仅支持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同时支持对产品的管理和运营,从关注产品怎么“造”,逐渐覆盖到关注产品怎么“用”。实时:数字孪生体可以反映现实中实体的实时状态信息,帮助用户对实体进行实时感知与状态监控。数字孪生体的实时信息呈现依赖于物联网技术,需要通过传感器高效地采集和处理环境信息,与实体对象进行关联匹配,并动态更新数字孪生体的状态参数。双向:物理实体和数字孪生体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理实体的信息可以随时同步给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体也可以将信息反馈到物理实体,对物理实体进行控制决策,指导物理实体的操作和行为。2.数字孪生与仿真的关系仿真技术本质上是数字孪生技术的一部分,更加强调满足设计和决策方面的需求。仿真本质上是模拟物理世界的技术,是包含了确定性规则和完整机制的数据模型。如果模型正确、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就可以精准地对业务实体进行描述,验证相关的关键业务假设,辅助面向实体系统的科学决策。和数字孪生相比,仿真并不强调实体信息的同步性和实时性。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孪生可能会用到仿真模拟,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数字孪生则一般并不包含仿真模拟。数字孪生除了关注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设计和优化,同时还关注产品的运营和监控。除了传统的仿真技术以外,数字孪生还涉及传感器、物联网、3D可视化、深度学习等前沿的大数据与AI技术。从对数据的应用方式上看,仿真聚焦于对“实体”机理的研究,是一种解释性的数据科学技术;数字孪生更关注实际生产运营方面,聚焦问题发现和风险控制,是一种预测性的数据科学技术。3.数字孪生主要应用场景(1)智能制造在产品的设计环节,通过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将设计所需的数据与相关模型算法进行精准匹配,反馈给设计人员,帮助设计人员科学、更精准地开展产品设计,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在生产制造环节,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工厂、仿真生产过程等方式,为制造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结合收集到的海量生产数据,分析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定向改进工艺流程,为生产过程的优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技术对生产设备维护同样提供重要应用价值,例如,可通过对运行数据的持续收集和智能分析,监控和预测设备工作状态,智能判断维护工作的最佳时间和周期。(2)建筑设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模拟建筑物的结构和能源消耗,优化建筑设计,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建筑设施的管理运营成本。在修建楼宇、房屋、高速公路、桥梁等建筑之前,可先使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之后,通过输入建筑体不同部位的基本物理参数,对建筑的使用特性和安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建筑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是否存在事故隐患。图24.数字孪生原理及应用(3)园区管理以数字孪生的三维呈现技术为基础,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对园区内的建筑和设备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多方位呈现,对园区内的能源消耗水平、人员流动情况、楼宇基础设施(照明、空调、冷热水系统)运行情况、门禁系统闭合状态,以及特殊异常事件进行监控、预警和可视化综合展示。数字孪生技术让园区管理的精益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优化园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园区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4)智慧交通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场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交通网络的日益复杂,以人工为主导的交通管理方式效率十分低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使用传感器和网络通信设施对城市道路情况进行动态监控,精准定位和跟踪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等参与者的日常活动轨迹,并使用大数据模型自动地挖掘出行人的活动规律。在可视化平台的辅助下,对城市中各交通片区进行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帮助交管部门提前制定科学的应急疏预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5)医疗保健数字孪生除了可以对产品、建筑、设备、园区等物进行建模和分析,同样可以对人体进行模拟刻画。在医疗领域,数字孪生可以通过建立虚拟人体模型,模拟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建立一个可用于疾病研究的虚拟平台,更加精准地对疾病进行诊断、预测,并研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另外,数字孪生还可以用于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医学生们在仿真人体上通过虚拟实验和模拟操作来快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根据卫生年鉴最新数据,广义健康检查总市场规模达到3.67万亿元。其中,医院约占40%、社区14%、乡镇卫生院占40%、专业医疗机构占7%。如图6-16所示。图6-16健康检查总市场规模2016年医院健康检查规模达到接近1.6亿人次,最近十年的符合增长率在8.8%。其中,公立医院规模约是民营医院的6~7倍。从增速来看,近五年民营医院复合增速13%,公立医院复合增速5%。如图6-17所示。图6-17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健康检查规模及增速健康体检行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这与客户的消费习惯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一季度为业务淡季,四季度为业务旺季,二、三季度业务相对平稳。前三季度体检业务收入一般约占全年收入的65%左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约占全年营业收入的35%左右。专业体检机构的营业成本主要为房租、折旧、摊销、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各季度成本占全年成本的比重基本稳定。因此,收入的季节性波动导致发行人一季度和四季度的业绩波动较大,一般前两季度尚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四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全年最高,存在业绩的季节性波动。美年健康年报称,根据中为咨询的预测,未来中国健康体检潜在市场总规模达3920亿元,专业体检机构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达1960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市场总规模达2559亿元,专业体检机构市场将达到520亿元的收入规模。此外,美年健康的入口价值越发凸显,这是个万亿规模市场的入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字释混:混合。同道篇第14章:故混而为一。寂:静悄悄,没有声音,寂,无人声(《说文》),寂然不动(《易·系辞上》)。廖:空旷。周行:周指绕一圈,环绕,周行指循环运行。殆:同“怠”,懈怠,停止。大:庞大,道篇第14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逝:逝,往也(《说文》),毋逝我梁(《诗·邶风·谷风》);倏而来兮忽而逝(《楚辞·九歌·少司命》)。远:距离遥远。反:同“返”,返回,回归。域中:指天下,此处用域中,应指王统治之天下,非泛指的天下。王:圣人王,即尊道而贵德,由圣人而道莅天下的王。老子理想中的王,并非指现实中的侯王。王法地:通行本、帛书本、郭店本均做“人法地”。从上下文看,“王法地”更准确。法:效法,遵循的法则。自然:道即自然,自然即道。翻译有一个混合而成的物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默默不言又阔大辽远,它独立存在,不为其他物体改变。圆周性地运动,从来不曾停息。它可以成为天地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就叫它“道”吧,勉强给它一个描述叫“巨大”。巨大,所以是运动的;运动,所以会远去;远去,所以就会返回。所以道是巨大的,天是巨大的,地是巨大的,王也是巨大的。在宇宙之间有四种巨大的事物,王侯是其中的一种。王侯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遵循自然的法则。精义
卡兄收购绿城工厂后一直都在折腾,不过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是在整合。外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说是有钱烧得慌,另一种却在说一系列有效的整合行动会彻底改变绿城工厂的面貌,最终会使其成为一家合格的跨国企业工厂。究竟哪一种声音是对的?客观讲,这个还真不好说。一方面,卡兄的整合不可能一无是处。若是那样,这家百年老店不会撑到现在,更不会成为蜚声国际的500强跨国企业。没有赚钱的能力,哪有那么多钱可以让它烧?而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整合全都是有效的吗?这也不尽然,在一系列的整合行动中,肯定有失误的地方。皇上不急太监急,有些人心里很迫切地想知道,2012年的那一次收购究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两年花了这么多钱,采取的一系列整合行动是有用的还是无效的?我们急也没有用,谁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最终结果尚未出来。检验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要看市场对它的反应是什么。有人说绿城工厂这两年都是亏损的,明显就是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是不是这就能够说明它是失败的?也不能这么说。比如,我们盘下一个店铺,交了转让费、租金等一些费用之后,店铺便是我的了。要想这小店运营下去还需要装修、雇店员、进货,至少还有小半年的时间只有出项没有进项的,你能说这小店运营不下去了?对绿城工厂而言,只是小店换作了大店,而且只出不进的期限比小店长了些。所以说,看市场的反应不能光看当下的反应、短期的反应,还需要着眼于长远。像卡兄这样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向来擅长着眼于长远。再说,后院里还囤着大量的粮草,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人家做的就是打长期战的准备,而它最擅长的也是这个。那么我们来看,这一年绿城工厂会折腾出来哪些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温习下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在2013年,绿城工厂有堪称轰轰烈烈的整合活动,各种培训狂轰滥炸,生产改造不胜枚举,甚至还发生了公司更名、员工关系并入卡特彼勒这样的大事情。当然,也有经济性裁员这样让人沮丧的事情发生。有些行动已经结束,而有些行动则还在继续。但是这些整合行动,外人都很难看到。这就像是大海,无论下面怎么波涛汹涌,上面却是风平浪静。而这一次,浪潮要涌到海面上了。如果将绿城工厂比喻为一个人的话,前两年,练的是内力,那么后两年就要对他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了。这一次不仅是车间里面的改造,而是且还包括车间外部的改造。这家最早于2007年开始建设的工厂,仅仅过了7年之后厂房质量便出现了问题,有多处墙壁脱落,屋顶漏雨等此类问题。那么这车间还能用吗?当然可以。你没见很多小厂,搭个棚子便能搞生产。但是要知道,人家可是500强企业,非常注重自己的门面。这就像小户人家搭个帐篷就能住人,但大户人家应该有大户人家的样子,否则会失了体面,贻笑大方。而且这一次改造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推倒了重来。若是项目被执行,花费将是亿级的。从2012年接手以来,绿城工厂连年亏损,却还要如此大兴土木,而且整个卡特彼勒都在控制成本,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为何绿城工厂还能独得恩宠?这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1)卡兄对中国这一巨大的新兴市场矢志不渝,对矿业产品依旧是寄予厚望,痴心不改。(2)也说明他们要变革这家工厂的信心和决心。工厂变革不能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是方方面面的改变,内在的、外在的、软件的、硬件的……而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3)卡兄重视中国市场,在中国建立全套业务模式的政策不是虚的。(4)行业形势最惨淡的时候,是企业整合、改善运营水平最好的时候。好比打仗,战时冲锋陷阵;休时,厉兵秣马。这样的话,再有战事,不战则以,一战必胜。(5)近百年的原始积累,账面上几百亿美金趴着,这点儿人民币折合成美金才有多少。一句话,卡兄不差钱,出得起。可是,我们也要明白,这是在什么节骨眼上来搞这次改建的。2012年以后,卡特彼勒在全球的销售额连年下滑,绿城工厂更是亏损连连,裁员是一波接着一波。所以,改建的消息通过非正常渠道传出来以后,员工们反馈出的却是这样的声音——卡兄这是要拆厂房,变卖资产,准备撤资了。看来,在上次员工大会上公布的卡兄对绿城工厂的战略定位并不能让大家吃上一个定心丸。你说归说,大家还要看你做了什么。你要是不去解释的话,难免会有误解。这可不是卡兄希望看到的。当然,这也不是事实,卡兄很有必要澄清一下。幸好,他们有非常成熟的员工沟通模式。他们已经准备了一整套的文案,向员工解释这件事情,甚至不只向员工去解释这件事情。卡特彼勒中国的官网上曾发出一条简短但措辞严谨的声明。“为帮助绿城工厂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可持续方面达到更高水平,卡特彼勒计划在绿城工厂核心厂区提高核心建筑物质量并改造部分基础设施。绿城工厂是卡特彼勒全球制造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举措彰显了卡特彼勒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矿业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承诺。”这一则消息主要是给外界看的,话不在多,讲明白就行。卡特彼勒官网上的新闻通常会经过法务部的审核,那是一伙咬文嚼字的高手,想不严谨都难。在内部的沟通上,就不能说完这几句就了事了。在员工大会上,公布完SPQVC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后,有专门6页的PPT来说工厂改建的事情。6页面PPT不算多,这还包括一张是题目页,一张是目录页,但是你挡不住它内容丰富。官方新闻作为项目背景被写到PPT里。第二张厂区鸟瞰图,公布了哪些建筑要被拆除。要拆除的建筑有老的结构件车间和准备车间。现在绿城工厂是产能过剩,把这两个旧的车间拆除也在情理之中。说旧也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它们从2007年才开始建设,满打满算也才过了7个年头。这样就拆了,连英年早逝都算不上,只能说是夭折。另外几个车间则需要整修,其实和重建差不多了。比如电镀车间,把整个彩钢材质的外立面全部拆除,只保留钢架结构,然后重新建设。整个项目大概会持续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是拆除相关建筑。第二年,完成电镀、油缸、机加工和装配车间的整修。第三年,完成制造车间和总装车间的整修。最后一张是整改完的效果图,整个厂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看那效果图,满满的卡特彼勒风格,的确振奋人心。整个项目下来花费近三亿元,耗时长、花费大,名副其实的大手笔。但是,花了这么多钱进行修整,绿城工厂的产能并没有得到扩充,反而是紧缩了。最明显的地方是老的结构件车间、准备车间拆除后并没有进行翻新,以及陆陆续续的裁员。这就说明虽然对遥远的未来充满信心,但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毕竟是严峻的。就是这样,它也要把绿城工厂的车间改造成标准的卡特彼勒厂房。做过这样一个沟通后,也的确解除了员工心中的顾虑。大家想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大部分人又能安心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