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设立而出现,它起初的轮廓应是企业创立者价值理念、经营思想、行为方式与市场共同价值观、行为规则、交易习惯、社会公德的结合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成员的个人理念会经过建议或实践和形式,影响到已有的企业文化。同时,新加入的成员也会带入一些新的理念、思想,这些理念和思想经过组织成员的认同过程,也会成为企业文化的新鲜血液,但它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撼动主体部分。另外,企业所在地域的政治、风俗、人文因素,也是企业文化来源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内容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内容。没有文化缺失的企业,只有文化散乱的公司。每一个公司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存在着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创立公司的人。企业文化之根是企业创始人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老板的人性特征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然而,它并不是说企业文化是完全的老板个性价值理念,对其形成过程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应为:企业文化是以个体价值理念为基础,在社会、人文环境影响下,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个性特征价值理念,形成的内、外部心理需求所认同的,特有的价值理念体系。再一点,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其他企业的行为也都是企业文化形成要素的来源。3.企业文化如何塑企业文化的塑造或构建绝不是凭空而造,也不是推倒重来,它是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分析、梳理、提炼,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文化体系框架,并充实内容。企业文化存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渗透于企业的思维、行为、形象、制度、规则等之中。如果我们把企业文化视为一个同心圆,那么最外一层是物质文化层,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企业的标识、形象等,是物质化了的企业文化;再内一层则是行为文化层,它是组织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通过行为体现出了企业的文化,是行为习惯化的企业文化;再内一层则是制度文化层,企业的理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这些文化的内涵渗透于制度当中,是制度化了的文化;最内层是精神层,它是企业的愿景、使命、经营哲学在组织成员内心中的体现,是信念化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存在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企业文化的形成路径:提出价值理念→内化并求得认同→形成共同信念→用制度进行外化→形成行为习惯。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更不是花样的形式,它是行为化了的理念,其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制度,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制度的灵魂。所以,企业文化的塑造关键是将梳理、提炼出的企业价值、经营理念植入制度、融入形象、贯入行为。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特性和系统性,同时,注定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是具有个性特征基础之上的集体特征,它集众多个体的个性特征于一体,是一种征得个体认同了的集体特征。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不管是具有可塑性的个性特征,还是征得个体认同了的集体特征,都可以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高度集中认同、独特精炼、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也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其效能。否则,公司很难形成合力与坚强的战斗力。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一个缺乏先进价值理念支撑的企业,更不可能基业长青。
有的公司无法改变所处行业,所以主要改善在于业务和职能层面战略。公司层面竞争优势、业务层面竞争优势、职能层面竞争优势需要进行联动(即波特所说的“战略配称”),图2-52展示了西南航空竞争优势的构建过程,读者不妨回顾该案例中西南航空是如何通过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实现职能战略与业务战略的联动并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综合竞争力”:西南航空的案例表明,竞争优势不是单一因素在发挥作用,而是每个因素都重要。从职能层面竞争优势角度看,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库存、物流、人力、信息、基础设施等)都在为降低成本结构以及提升感知效用而发挥作用(如图2-81所示)。价值链是研究职能活动的重要工具。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的不妥之处,但是明确指出:“战略的成功,依靠的不是仅仅完成几件事情,而是要完成许多事情,并对各项运营活动进行统筹兼顾。如果这些活动之间缺乏配称,那么战略也将失去独特性和可持续性。”《什么是战略》发表于1996年,而其战略思想至今毫不过时。图2-81理解核心竞争力总之,职能战略是职能活动的战略规划(而不是职能部门的规划)的目的在于提升和改善上述四种因素,最终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职能战略、组织能力、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如图2-82所示:图2-82职能战略、组织能力、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一步说,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取决于模仿壁垒、竞争对手能力以及行业动态性(这是“战略控制点”的问题,需要在战略控制点模块一并考虑),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取决于三个因素。
销售订单交付周期,是指从销售接单开始到客户收到产品所需的时间,其衡量单位一般是订单或货柜;工厂制造周期,是指从生产投入开始到生产计划完成产品入库所需的时间,其衡量单位一般是某个生产批次等。销售订单的快速交付是计划管理永恒的主题。那么一般制造型企业应如何进行本企业的制造周期改善呢?具体操作步骤及要点如下:第一步,初步明确工厂制造周期的改善范围,参见图5.17。图5.17某钢铁企业不锈钢产品线制造周期的改善区域第二步,从工厂订单状态管理总表(参见表5.25)中提取、分析制造周期实绩,做成工厂制造周期频次分布图(单位一般为天),具体见图5.18。图5.18某工厂制造周期频次分布第三步,依据工厂订单状态管理总表、制造周期频次分布图,确定实物流状况调查的代表性产品及其实际制造周期表现。代表性产品应具备如下基本特点:​ 销售金额大。​ 生产数量多。​ 销售订单交付周期、制造周期长。第四步,明确被调查产品的实物流路径,具体参见图5.19。图5.19某钢铁企业实物流路径第五步,设计实物流调查用表。第六步,进行实物流现状调查,具体参见表5.36。表5.36某钢铁企业某不锈钢产品的实物流调查表第七步,分析实物流现状调查结果,表5.36案例可解读如下:​ 实际加工周期为5天,即从投产到产品完成入库耗用时间为7200分钟。​ 实际加工时间只有2215分钟。​ 加工时间占加工周期的比率为30.76%。​ 加工周期中约有69.24%的时间是不增值的,这也是导致SPCC-1.0带钢周期长(需要5天)的表面原因。第八步,依据浪费机理进一步调查不增值时间存在的原因,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信息的确认:​ 生产方式与中间库存的确认,如SPCC-1.0带钢采用孤岛生产,各设备周边存在大量中间在制品(具体可参见图5.20、表5.37),大多数品种都要被反复搬运、排队上机,导致制造周期被拉长且占用周转资金。图5.20某钢铁企业SPCC-1.0产品中间库存场景表5.37某钢铁企业SPCC-1.0产品中间库存明细​ 切换时间长,更换品种前没有明确作业者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导致需要接头或者更换品种时,停下设备寻找布料、工具等,由此浪费时间,切换效率不高,如SPCC-1.0带钢装炉耗时30分钟以上。​ 工序间在库量多、设备停机无人重视,在各工序之间存在半成品库存,即使设备停了,也没有太多关系,没有设备运行记录管理,职工对停机现象表现“不紧张”。​ 很多工序之间出现重复作业、重复整理、重复搬运工作,影响人员及作业效率。​ 各机台生产计划临时编制,无法通过准确的计划信息拉动前工序或者关联部门同步。第九步,依据上述实物流的调查与分析结果,绘制被调查产品的价值流程图(请参见图5.21)。图5.21某化工企业TF-404A产品价值流程图(改善前)第十步,结合企业管理目标及诉求,绘制被调查产品未来3~5年的价值流程图(请参见图5.22)。图5.22某化工企业TF-404A产品价值流程图(目标)第十一步,确认差距、制定制造周期持续改进计划并进行持续改善。企业通过实物流缩短或改善制造周期的同时,往往会拉动信息流的改善,而实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改善必将有效拉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从而最终推动销售订单周期的大幅改善。因此,通过价值流程进行销售订单周期的改善就不在此赘述了。
定企业义管理指标之后,更重要的是运用管理指标,使其为经营管理服务。(一)制作推移图,及时更新数据等以管理指标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将某个时间点上的指标值标注在坐标系上,我们就能得到了所谓的管理指标推移图。制作推移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选取适当的时间单位。大多数部门级管理指标以月为时间单位,如产品检查合格率;班组管理指标可能需要以周或日为时间单位,如生产线零件不良发生件数;公司级管理指标以半年或年为时间单位,如经营利润。其次,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更新管理指标的数据,最后,为了让管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看起来一目了然,企业可以适当调高纵轴的起始数据。图5-15就是一个部门管理指标推移的例子。图5-15制造部批量合格率推移图在图中,一般需要标示出目标值(实线)、指标恶化的原因、指标向好所对应的改善对策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中最忌讳的是,管理指标不清不楚地变坏或变好。(二)密切关注推移图的变化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推移图的变化,对推移图的波动要做到追根究底。推移图的变化趋势变好了,管理者需要说清楚理由;相反,推移图的变化趋势变坏了,管理者也需要分析具体原因,并决定改良方案。(三)引导和辅导员工积极改善,使管理指标持续向好推移图不能成为摆设,而应该成为持续改善和不断挑战目标的对照。如果管理指标恶化,我们要积极面对问题,分析原因,快速作出改善对策;如果指标没有恶化,我们也要本着不断挑战的精神,主动出击,进行改善。如果企业没有达成目标,我们就需要为达成目标进行改善。即使达成了目标,我们也应该朝着理想的境界不断进行改善。
(一)核心总结实体工厂短视频直播获客的核心逻辑的是“以精准获客为目标,以内容营销为核心,以多场景协同为手段”。创始人IP需突出“真实、专业”,避免网红化;矩阵账号需实现“分层覆盖”,兼顾品牌与获客;短视频与直播需“协同运营”,短视频铺垫认知,直播推动转化;私域运营需“长期维护”,从“流量”到“留量”,最终实现“线索-转化-复购”的闭环。(二)后续行动建议短期行动(1-2个月):完成创始人IP定位,确定账号名称、内容方向(如“锅炉厂长张哥-专注工业锅炉18年”);搭建“1+1+N”矩阵基础框架,启动创始人IP账号与1-2个产品号;开展首次工厂直播,熟悉直播流程,获取初始线索;建立私域基础体系,将线上线索导入微信,完成客户标签初步分类。中期行动(3-6个月):优化创始人IP内容,通过数据反馈调整内容方向(如增加客户案例讲解比例);扩展矩阵账号数量,启动3-5个员工账号、区域代理商账号;形成直播规律(如每周1次工厂直播、每月1次大客户专场直播),提升直播线索获取量;完善私域运营机制,推出首次“老客户复购优惠”,测试私域转化效果。长期行动(6-12个月):实现多平台账号协同运营,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均形成稳定获客能力;建立“获客-转化-复购”数据监测体系,定期优化运营策略(如调整线索分配规则、优化直播内容);引入AI工具(如AI剪辑、AI文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打造行业标杆案例,通过客户证言、合作案例,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以案例带获客”。
龙源店小吴早上出门坐出租车,跟司机吵了一架。司机在车里抽烟还觉得挺对的,说他两句还恼了,跟他理论死活不承认,本来因为怕迟到才打的车,惹了一肚子气,还是迟到被扣工资。店长中午上班一看小吴情绪不对,脸色很不好看,跟同事也不打招呼,了解了一下情况,店长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素质不好的人天天有,只不过今天刚巧被你碰到了。不过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你有气也不要影响团队和同事的氛围,这个月大家工作业绩要求都很高,压力都很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情影响了大团队冲击业绩的心情。这时刚好一位阿姨来店面跟小吴反映情况说:“自己买到的产品花色跟你们店里的花色不一样,但是已经安装了,我很不喜欢,你们看怎么办?”凭借小吴多年的销售经验,这就是一个“找碴儿”的顾客,最后就是赔点钱算了。小吴由于情绪不好,没有耐心接待,就说:“你不就是想要赔点钱吗?200元可以了吧……”顾客顿时火冒三丈地说:“小姑娘你怎么这个态度啊,我买东西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样的啊……”那行,你先转我200元,小吴想都没想就转了200元,结果阿姨到商场把小吴的态度问题又给投诉了,商场领导直接找到店长说:“你们店说明情况,对客户不重视,要给个解释,不然给你店开罚单,顾客还没有走,等着研讨赔偿问题。”店长一听头都大了,这个小吴跟他说了,最后还给我惹事情,随口说:“你这样的情商和智商不要干工作了,回家去不要来了……”,没想到90后的小吴根本不吃这套,直接回家走人,剩下店长自己又要处理客户,又想着要把小吴挽留下来,毕竟她的销售业绩还是可以的,真是得不偿失……如果你是龙源店的店长,要如何管理员工的情绪,并避免这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呢?
假如把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企业一定也得有两只手。企业要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营发展呼唤管理升级,管理升级推动经营发展;要用经营拉动管理,用管理推动经营,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经营是剑,管理是柄。经营是油门,管理是刹车。经营、管理贵在匹配,奔驰的油门、夏利的刹车,开这样的车,你敢上路吗?经营关注企业的效益,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量本利的权衡。管理关注企业的效率,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责权利的划分。很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交集就是利益。经营是挣钱,管理是分钱。假如企业不挣钱,怎么分钱都不会让人满意。经营成功,可以为管理改善创造空间和条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理之不足。管理的完善,可以推动经营升级和转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营之不足。《黄帝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从万物那里偷东西,万物从人那里偷东西,人又从万物那里偷东西。天、地、人这三个大强盗,都得到满足以后,天下就太平了。同样道理,顾客要从企业那里得到价值,企业要从顾客那里赚取利润,员工要从企业那里得到利益。三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怎么才能让他们三个都得到满足?关键就是要靠经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