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你在市场上兜兜转转,很多做润滑油的老板,是前怕狼后怕虎,对新品牌不认同,你决定找相关行业的去看看,在和某轮胎老板交流后,他对投资回报,客户重合,很感兴趣,可还是不放心的问:我一直卖轮胎,对油品不懂,能做好吗?情景分析:1、做轮胎、电瓶、滤芯、配件的经销商,都是润滑油品牌的潜在招商对象,他们的客户,和润滑油客户是重合的;2、轮胎、电瓶更换率低,但占用资金庞大;滤芯、配件,虽然单价低,但型号众多,库存管理复杂;3、润滑油的利润率,相对来说,比这四个行业要高多了,而且,品种少,占用资金少。解决要点:1、终端客户重合,能实现多重销售,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2、轮胎批次订货资金高,沉淀期间,可以盘活资金;3、润滑油采购频次高,能更好的和客户建立客情关系;异议解答:1、理解你的担心,你怕不懂油,卖不好。其实,你卖轮胎前,也不懂轮胎,轮胎知识更多,花纹、材料、钢丝、编号,还要懂得扁平率、结构、尺寸、载重指数、速度等级,而润滑油呢,只有两个标准,就是API和SAE,一个是等级的高低,一个是使用的环境,就这么简单;2、油品知识方面,比轮胎可简单多了,我们公司会安排技术人员为您这里培训,我平常过来的时候,也随时给大家讲解,您的精力,放在市场开发上就可以,我们先期,可以把现有客户约来,为大家做个推介,这样,首批货就很容易消化掉;3、我们公司有专门的培训教材,我也可以随时为大家讲解。做轮胎,周转时间长,每次订货都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与其在账上趴着,不如做十天半月就要更换的机油,这样,就能把资金盘活,一年就多赚百十万;4、做生意,需要懂产品知识,但太关注知识细节,反而让自己走不出来,客户关心的是好用与否,而不是用了什么添加剂,采用了什么技术。做机油更大的好处是,能经常和客户见面,增强客情关系。应对雷区:1、油品知识很简单,一学就会。与其嘴上说简单,不如直接现场教学,用20分钟,介绍清楚行业概况、油品知识、品牌特色;2、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很简单的。客户是怕不懂才不敢下决心的,这么说,他怎么敢做?3、做轮胎又不赚钱,就大胆尝试下吧。让客户盲目赌博,会拉低自己的形象口碑的。
在管理学中提出的行业生产周期理论,定性地描述了一个新的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并利用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产量,抽象地概括了时间-产量的关系,指出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如图3-1所示。图3-1行业生命发展周期示意图1.导入期通常,较少数具有市场意识的企业,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开发能够引领客户需求的产品,并推向市场。在这一时期,客户总体需求较少,市场处于培育和教育期,同时产品设计尚未成熟,还处于不断迭代完善中,技术变动大,产品未完全定型。因此,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前期投入高,市场前景不明朗,销量少,可能不但没有盈利,反而普遍亏损,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阿里巴巴马云曾说:“每一次新的机遇的到来,都会造就一批富翁。”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必将经历四个阶段,即“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而在每个新行业的发展中,大多数经销商在这个阶段比厂家要慢半拍,很多经销商都没有接触过,也可能没有听说过该行业或产品。而只有部分先知先觉的经销商接触了该行业,并且投入了一定的资源,配合厂家开始了初步的市场推广。2.成长期随着行业新进入者对市场的培育,企业采用广告投放、消费者促销等形式的市场宣传,激发了一定的客户需求,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市场进入成长期,即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也是产品的销售爆破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同时技术已经稳定,产品成型,不断有新的厂家参与。由于市场前景良好,厂家的区域招商形式也越来越好,众多经销商看好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趋势,有利可图,一些有实力和先见之明的经销商快速取得了领导品牌的区域代理权。这样厂商互相促进,市场逐步繁荣,销量增长迅速,厂家和经销商都取得了丰厚的业绩回报。在这一时期,虽然领先厂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领导地位,品牌逐步建立。但与此同时,更多的生产厂家参与其中,大多采取跟随策略,依靠低成本抢占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需求日趋饱和。生产厂商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各项成本来赢得竞争优势。只有拥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开发实力、市场营销能力、雄厚资本实力的企业能最终占领市场,更多的生产厂家将因为竞争激烈处于低利润状态,往往被淘汰或被兼并。3.成熟期行业成熟阶段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市场增长率不高,在某些情况下,整个产业的增长可能会完全停止,其产出甚至下降。技术上已经成熟,形成典型的买方市场,厂家优胜劣汰,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少数有竞争优势的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每个厂商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市场趋于稳定状态。同时,厂家的竞争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开发有独特性的产品、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维修服务等,或许能够有新的增长。每个行业成熟期的时间长短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总体来说,行业成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品系列非常丰富,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普及程度较高。产品的基本性能、功能、型号规格等已经形成标准化,行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买方市场出现,消费者已经充分接受。第二,技术成熟。产品生产技术、工艺等非常成熟,没有行业机密,行业进入门槛技术壁垒低。第三,行业价值链成熟。行业内企业间供应商、厂家、经销商、零食商等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市场运作规则合理,利益分配趋于稳定。4.衰退期行业衰退是国民经济新陈代谢的表现,是客观的必然,也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自然结果。行业衰退分为自然衰退和偶然衰退。自然衰退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发展,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产品上游供应资源变化、新产品的出现、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产品在稳定期过后必然进入衰退期,需求严重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很多企业将转型。偶然衰退是在偶然的外部因素作用下,提前或延后发生的衰退,如某项新技术的突破,新的替代品出现导致行业发展艰难,当正常利润无法维持时,该行业将慢慢消亡。
导致上述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内因(1)中国药企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和磨炼,在2014年以前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其增速之高、高速增长时间之长,其他很多行业都难以比及。这种增长积累的财富、资源和经验让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已不满足于仅仅依靠产品经营去发展,而是要谋求资本经营,谋求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和主导权。(2)中国市场环境和竞争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人力资源成本升高,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产品同质化严重,药价一降再降。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谋求规模经营,以规模的扩大换取单位固定成本的降低,这是规避风险、壮大力量的必然选择。(3)外企、国企、民企同台竞争,交流与人才的流动,使得药企整体管理水平和流程化能力大幅提高,许多企业已具备在更大规模舞台上发展的基础,因而有兼并重组的欲望和需求。(二)外因相关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医药产业“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均提出推动医药产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的要求,并有具体配套措施。同时,在药品招标、基药政策等方面,有关机构均设置了企业规模门槛和要求,这无疑对企业兼并重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也积极与大型药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大企业进入本地并整合本地医药资源。以河北省为例,地方政府已公开鼓励华药、石药、神威和以岭药业进行产业整合与兼并重组。(三)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感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分别“投亲靠友”,寻找“婆婆”。来自权威机构的报告显示,全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的平均收入不足500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规模也无法支撑创新药巨额的研发费用和长期的投入,无法将有潜力的创新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也是药企采取并购手段的重要因素。内因、外因和市场因素的结合与叠加,使当下医药产业兼并重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近年来,企业界掀起了一场传播的“暗战”。特别是快消品企业,大家都在争夺“第一”,以打造“品类第一”最突出。到底是品类制胜还是产品制胜?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品类制胜说的依据是特劳特和里斯的定位和品类理论。定位理论认为,只有占据消费者心智资源(引导、唤醒、传播)才能塑造强势品牌。品类理论进一步演绎了定位理论:打造强势品牌的唯一途径就是创造品牌的代表——品类。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所谓的品类代表们是这么成功的吗?如果是这样,中国就只有王老吉不会有和其正、只会有康师傅不会有统一、只会有露露不会有六个核桃……你难道不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吗?理论太多,各成一派,混乱局面就会出现。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思维混乱。什么是最好的?能唬住客户、唬住领导,或者唬住自己。其次,应用混乱。自己都搞不清到底在做什么,仅仅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做创意而创意。最后,执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为一个大创意、一个大传播就可以树立一个大品牌的思维,这样的时代永远不存在了。(一)回归原点看问题回归原点是因为迷茫了,不知道该走向哪里?回归原点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位置、看清方向。大家经常说:“不在乎现在的位置,重要的是选择的方向。”我认为,位置也很重要,只是从长远来看,方向更重要罢了。回归产品的原点并不只是在产品上做文章,还要围绕产品进行创意、定位、卖点,从包装设计、口味、价盘等静销力上进行最重要的整合,这是决定新产品生死的关键环节。动销力取决于第一项,也是互相配合的推动和拉动。主要是促销、推广,如渠道、终端、目标消费者的推动和拉动。详细的就不说了,这涉及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的细节。其实,策划好定,执行上的关键节点的把握和决策才是难点。经常看到失败的案例,一是静销力太差,二是过程中决策失误,贻误了战机。(二)品类的基础还是产品无论如何,我们还得回归到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谈品类还是品牌,或者是产品。没有好产品,品类仅仅是一个概念。概念的破灭是显而易见的。保健品在中国的“下场”正是这种过度概念传播造成的恶果。如果说现在王老吉与和其正已经形成了正面竞争,倒不是因为“正宗凉茶”和“中国凉茶”竞争,而是瓶装和罐装的竞争,其实这正是产品做了“加法”,而营销上做了“减法”。按照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说法是进行了“水平营销”,而不是和其正用“中国凉茶”的概念打败了王老吉。王老吉面对和其正的攻势其实很无奈。因为王老吉推出瓶装凉茶等于和自己竞争,不推出,就眼睁睁地看着和其正在瓶装市场上继续攻城略地……最后,王老吉做了两件事情:在传播上树立自己的正宗地位,在新产品上推出了瓶装产品。最近,一个客户来咨询怎么进入酒水行业。他表示,资金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要做饮料还是做酒水、要怎么做等。其实,任何一个新品牌、新产品要成功,就一定要做好口味、包装和价格体系的设计,动销策略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前面说的静销力。看看蒙牛益优特的案例就很清楚了,资金再多,没有好产品和价盘,一切都是徒劳的。最好的创新例子当然是苹果了,可谁能学得到呢?做产品就是做品牌,苹果就是最好的例子,没有良好的产品体验,何来苹果的形象之说,又何来产品和品牌割裂之论呢?(三)不要割裂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与消费者沟通的载体,但如果消费者总是被产品伤害、没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品牌形象从何而来呢?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厨师做了一盘菜,味道很差,但是盛放在一个精美的盘子里(包装得很好),你吃了之后会觉得好吃吗?下次还会去吃吗?回到消费者导向上来才是正道,打败对手也不一定能赢得消费者,苹果的iPhone不需要打败诺基亚,诺基亚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是忽视创新、平台(产品、软件、系统、应用)落后造成的。没有好产品,怎么能成就伟大的品牌呢?【王老吉、和其正】和其正的胜利不是概念的胜利,而是产品的胜利——包装,从罐装到瓶装,大瓶装、实惠、尽兴,加上围绕二三线渠道终端的策略取得了胜利。饮料在哪里卖得最多?不是卖场,80%的销量来自餐饮、小店。【宝洁】宝洁能在全球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创新。没有消费者喜欢几年、几十年都使用一样的、毫无变化的产品。在产品宣传上,总是围绕产品核心做宣传,而不仅仅是品牌宣传,如洗发水的三大品牌每年都会有产品创新。在洗衣粉系列产品中,汰渍、碧浪等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如机洗洗衣粉、衣领净等产品。这充分说明,不断创新产品对消费者有巨大的引导能力。【“两乐”】就算被誉为没有“生命周期”的可口可乐,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只不过是通过更换包装、调整宣传角度进行创新而已。“极度”无糖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的零度,都以产品创新为主要出发点。【康师傅、统一】很多时候,不是企业的产品不好,而是在寻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体验和营销管理出了问题。平时听到最多的例子可能是统一方便面和康师傅方便面,康师傅在台湾地区的地位远不如统一,但在大陆地区情况却相反。统一率先开发了老坛酸菜方便面,却被康师傅“窃取”了胜利的果实。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是统一的产品在大陆市场的质量不如康师傅?显然不是。很多人都吃方便面,但为什么康师傅和统一的市场份额差那么多?排除康师傅先进入大陆市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强等因素,单从产品和营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统一应该在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方面,产品体验。大家吃康师傅方便面的时候,觉得味道比统一方便面好,不是方便面的质量有问题,而是调味包有问题。康师傅后来居上,推出陈坛酸菜方便面。消费者发现,康师傅陈坛酸菜方便面比统一老坛酸菜方便面味道好(个人体验,也结合周围身边人的调查)。另一方面,在营销管理上,好产品更要好管理,否则,注定被人模仿,甚至被超越。【露露、六个核桃】如果按照品类理论,六个核桃应该不会有机会才对。实际上,露露这几年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传播当然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忽略了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最终导致消费者对露露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下降。六个核桃做得不错,倒不是因为品类推广做得不错,而是产品做得不错,也就是被人经常诟病其落后的USP策略做得很好。看看,正是这个USP策略——“六个”核桃,强化了消费者的记忆点,有点像被批得很厉害的哈药的“蓝瓶”葡萄糖酸钙。“蓝瓶”为什么会被批?因为按照定位和品类理论,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没有门槛,人人可做,但“蓝瓶”的葡萄糖酸锌却成为一枝独秀。我认为,这也是USP策略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记忆点。(四)回归不是退化回归产品制胜,不是否定创意,而是让创意源源不断。创意再伟大,也不能离开消费者、销售目标谈创意。回归产品制胜,更不是否定品牌,而是让品牌基业长青。产品是基础,谁都知道,但割裂产品和品牌的行为还少吗?最让人担忧的是,人们总认为品牌高人一等,谈产品何等落后。其实,没有产品,谈何品牌。有人马上会反驳:如果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一夜之间被烧光了,第二天会发生什么?答案是,全世界的银行都会争先恐后地给可口可乐贷款,厂房问题一夜之间得到解决!答案背后的话语是品牌的力量。但是,别忘了,如果没有可口可乐多年形成的产品配方、文化,品牌力从何而来呢?回归产品制胜,不是否定营销,而是让营销具有落脚点。不要再想用一个创意、一个大的传播造就旺销,造就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了,营销的下沉和渠道、终端的控制才能促使消费者购买,完成临门一脚。渠道精耕使康师傅畅销中国20年,这也许是最好的例子。回归产品制胜,不仅是产品论,还是从本质出发,让产品驱动品牌发展。品牌离开产品等于鱼离开了水,最终会死亡。当然,这不表示要用品牌的思维做销售,也不表示用销售的思路做品牌。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不一样,但二者不能孤立存在。无论如何,消费者需求终归是营销的出发点,即发现、创造、满足、控制需求;产品是基础也是前提,任何忽略产品本身的品牌行为都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重点谈了服药、喝酒和清谈名士、魏晋风度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据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这是中国中古时代的一次吸毒运动,吸毒风气就是由清谈名士引起。这就是说,名士与吸毒、喝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为什么喜欢穿着宽大的衣服?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喜欢吃药,吃什么药呢?就是“五石散”。“五石”指的是岩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和石钟乳,其中岩石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长期服用,会造成中毒,重者以至死亡。“五石散”含有很高的热量,吃下去以后就会全身发热,为了让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所以就要穿宽大的衣服。如果还不行的话,就要把全身脱得精光。所以,我们看到史籍常有魏晋士人裸体散发的记载,不能一味从他们的放浪形骸来解释,这同时也一种生理上的需要,是为了尽快散去体内的热量。吃过药以后,不能休息,必须不停地走动,以加速热量的散发,为了散发热量而走路,叫做“行散”,也叫“石发”。“行散”或“石发”也是名士的一个派头。五石散是一种名贵的药物,非富贵之家,是吃不起的。所以吃散、行散就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就有人冒充服散,以至于闹出了笑话。如北魏孝文帝时,有个人在集市上突然卧倒,翻来覆去地叫嚷着发烧,别人问他哪儿不舒服,他就说自己“石发”。人家又问他什么时候服石的,他说:“我昨天吃饭,米中有石。”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可以看出服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服散首创于何晏,何晏出身豪门,又是当时文坛领袖、名士之秀,所以士人竞相仿效,服散遂成一种时髦,并成为名士的象征。清谈名士们为什么会沉迷于服散呢?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长寿,如何晏就曾说过:“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史载,魏武帝曹操也曾向服散者请教,希望能够得到服药的秘方。另外,据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王瑶先生揭示,服药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性能力,有助于房中术。除上面两个目的外,服散还可以美容,五石散不仅是一种强壮剂,同时还有美容的功效,由于五石散是热性药物,少量服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进血象,据说服食五石散之后,脸色会变得红润光泽,双眼也会变得很有精神,这个美容的效果正好迎合了名士讲究姿容的需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五石散不是长寿药和美容药,而是一种毒药。所以,服散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如鲁迅先生就指出,服散之后,皮肤会变得脆嫩,容易被磨破,因此不能穿新的而适合穿着旧衣,衣服也不能经常洗,因为洗过的衣服需要过浆,而过浆的衣服同样很硬。长期不洗衣服,自然虱子就多。所以,“扪虱而谈”固然是名士风范的体现,但虱子满身乱爬的感觉肯定不太舒服。总之,当名士是要付出代价的,表面上看他们是那么的风流潇洒,其实他们心里不见得那么超然,也不见得比俗人更少烦恼。据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名士多数脾气不好,狂傲暴躁、没有耐心,他们甚至会因为受到一只苍蝇的搔扰而勃然大怒,以至于手提宝剑满院子追赶那只可恶的飞虫,这些都说明名士的内心有时候也是很痛苦的。长期服散还会中毒,甚至死亡,中毒者的状况往往是惨不忍睹,例如“舌缩入喉”“痈疽陷背”“脊肉烂溃”。晋代名医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即今甘肃灵台人,后徙居新安即今河南新安)曾自述服药后的痛苦。据他说服药会感到心痛如针刺一般,身上的关节都像要脱离一样,浑身发热,长出痈疮,一天要用一百多挑水浇身,冬天也是如此。而且据历史记载,皇甫谧并没有因为服药而长寿,在服散七年以后,他还是带着无尽的痛苦死去了。长寿的目标没有实现,而看到的又是服药有痛苦或者中毒身亡,于是名士们渐渐有了一个共识:“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药是不能再吃了,于是他们便开始酗酒。酒对于名士来说,是绝对不能少的,尤其是对吃药产生恐惧之后,对酒是加倍的珍爱了。著名的“竹林七贤”无不嗜酒如命,他们相聚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喝酒。阮籍的邻居就是卖酒的,通常都是美丽的女主人当垆沽酒。阮籍就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睡在她的身旁,而美妇的丈夫一点也不在意。有人指责阮籍这样不合礼教,他就反驳说:“礼岂为我辈设也!”刘伶喝酒更加狂放,喝到高兴的时候,干脆就把衣服全部扒光。别人看到就忍不住要笑,刘伶这时候就会说:“你们笑什么?我是把天地当作房屋,把居室当作衣裤,你们怎么都钻到我裤裆里来了?”名士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即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经常无故感叹:“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就是说,只有总有人陪着喝酒,就没有什么可以发愁的事了。“八俊”之一的刘表(142—208,字景升,山阳高平即今山东微山人,汉室宗亲,西汉鲁恭王刘余后裔),为了喝酒痛快,专门特制了三种型号大型酒具,最小号的也有五升,大一点的六升,最大的七升。如果发现有人喝醉了躺在地上,刘表就拿出狼牙棒去刺,来检验是不是真的醉了。可以说,正是从魏晋清谈名士狂饮之后,酒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永恒的主题,所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清谈的名士们为什么要酗酒呢?有的学者就认为,名士从吃药转向酗酒,意味着人生价值追求的转变,如果说服药是为了追求生命的长度,是为了长寿,那么,酗酒则是为了追求生命的密度,是为了享乐。何以发生这个转变?那是因为服药促死的教训,以及佛教生死观念的影响。佛教与道教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截然对立,道教追求长生不死,而佛教则从不讳言人之必死,所以在佛教成为玄学清谈的内容以后,就使得名士们逐渐长生的梦想。在佛家看来,世间万物都免不了一死,功名利禄也不过都是虚幻,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清谈名士的开怀畅饮。名士张翰(约258—319,字季鹰,吴郡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放荡不羁,有人就问他:你难道就不为身后的声誉着想吗?张翰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卓(322—?字茂世,新蔡鲖阳即今安徽临泉人)则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由此看来,毕卓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够在酒池中了却一生。当然,以酒避祸全身也是名士热衷于饮酒的原因,这方面的例子以阮籍最为典型。阮籍在青年时曾经踌躇满志,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因为在他的眼中,项羽、刘邦甚至都算不得英雄。可是后来他却完全变了,变得消极颓废,并开始酗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司马氏当政时诛除异己的险恶政治环境,特别是好朋友嵇康被杀之后,就让他真正的心灰意冷了,于是便整天以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喜酒好酒,很大原因即在于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饮酒能够让名士们达到超越自我、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例如王忱(?—392,字元达,太原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人)就曾感慨:“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王荟(生卒年不详,字敬文,小字小奴,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人,王导第六子,书法家)说:“酒正自引人著胜地。”王蕴(329—384,字叔仁,太原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人,王濛之子,晋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父)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这种形神相亲、人人自远的境界,在正常情况下,是很难体验得到的,只有在酒精的麻醉和刺激下,才能够产生这样一种似有若无、亦真亦幻的境地,相信喜欢喝酒的朋友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酒,对于名士来说,实在是个好东西!还是王恭(?—398,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人,王濛之孙、王蕴之子)说得好:“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王恭的这些话,虽然有些偏颇,但在酒与名士的关系上,却说对了,每天不喝上几碗,算什么名士!
我们把各项能力通过“差异化”能力模型分析出来后,客户对于这四种能力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通过图4-4看一看。图4-4客户对于四种能力会采取的态度1.对待“成长型”能力首先来看对于“成长型”能力的态度,一般的中小型客户会觉得很好奇,但通常只是了解一下。主要原因是认为这种能力暂时还不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价值,属于锦上添花。对于部分大客户,特别是一些行业头部客户,他们很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方案,一个原因是他们的预算相对充裕,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希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或维持住领先地位,对于供应商的先进产品或者服务,他们希望先尝试。这和买苹果的触摸屏手机是一个道理,如果顾客手头比较宽裕,他很愿意买一个酷酷的手机彰显一下自己的经济地位,享受朋友们羡慕的眼神,而对于这种买回来的新技术有可能是一个“坑”,他们会有一些心理准备,也具备相应的承受能力。大客户也是一样,他会主动尝试你的新技术和方案,对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会有所准备和控制。虽然如此,当我们对大客户推广新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也要加倍小心,防止意外的产生影响双方以后的合作。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销售小王兴冲冲地跑过来对我说:“头儿,咱们的大客户ABC科技公司准备发布一款新手机,全部用我们的快递服务,我想把咱们最新的快递产品‘××达’推荐给他们,怎么样?”“××达”是我们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档快递产品,专人专车送货,对于快递小哥的身高、长相、话术都有严格的要求,着装一律黑西装、白手套,商品包装也会使用专门的黑红相间的包装,主要面向奢侈品厂家,让这些厂家的顾客在收到货的时候倍感高端、大气、上档次。“可以啊!别卖太多,产品还在试运行阶段。”我也觉得和客户的新品手机比较搭,没多想就同意了。果然,客户听到这个新服务之后也非常开心,当即确定对于前500个购买此手机的顾客提供这种高档次的快递服务。新品发布之后第二天。“兄弟,咱们那个××达被顾客投诉了!”ABC的供应链总监给我打电话。原来,有一位顾客是个刚入伍的小伙子,从小由奶奶抚养大,入伍以后用第一个月的津贴给奶奶买了一部最新款ABC手机,恰好在前500名之内。我们的“××达”快递小哥黑色的西装、白色的手套、捧着黑红相间的盒子上楼、敲门……老太太打开门那一刻就昏了过去。新品有风险,销售需谨慎。2.对待“核心型”能力再来看对于“核心型”能力的态度,由于这部分能力对于客户的价值很高,而且在这方面,竞争对手不具备或者较弱,客户往往会非常愿意快速展开合作。以图4-3中的能力项E——服饰维修作为例子,因为服饰行业在售卖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退货,而退货的商品绝大多数都不是因为破损、脏污等原因,而是因为尺码不对或者颜色不合适,商品退回来以后仅需要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再次售卖。这件事要是商家来做,就需要先退到自己仓库,处理好之后再送回物流商仓库,这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大大拖延商品再次售卖的时间。如果物流商能够在自己仓库里完成这个维修工作,则会大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进而增加客户的竞争能力。客户自然非常愿意和物流商尽快开始这方面的合作。3.对待“必备型”能力这部分产品或服务是客户杀价的重灾区,原因是每家供应商都能做,做的质量差别也不大,而客户业务的主体部分很可能就在这一块,对客户来说至关重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想尽一切办法让供应商打“价格战”是他的最佳选择,而且客户在这方面也会下足功夫,他们对供应商的成本了解甚至比供应商自己还清楚。4.对待“无感型”能力客户在这方面不会投入多少关注度,比如上文案例中所述的物流公司能力G——危险品运输服务能力,因为服饰行业客户极少会用到这种服务,供应商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客户不太关心。不过,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四种差异化能力分析是针对于某一个特定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如果客户变了,或者对比的竞争对手不同,这个分析的模型不会变化,但里面的内容就会大相径庭。例如,在物流公司那个案例中,能力J——无人配送解决方案,它现在对于竞争对手是一个“成长型”的能力,如果在疫情期间它就成了一个打败对手的“核心型”能力。而“危险品运输服务能力”在这个案例中是“无感型”,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化工品客户,那它就可能会处于第一、第四象限。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个工具的时候,既不能大而化之地看公司的整体能力,又要根据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分析。针对客户对这四种能力的不同态度,作为大客户销售应该:(1)把关注点放在“核心型”和“成长型”能力原因很简单,“核心型”能力能够让我们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对客户的价值也最大。而“成长型”能力能够让我们源源不断地获得“核心型”能力。这和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创新是一个道理,新的技术出来以后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结果自然是先有一小部分人购买,然后这项技术逐渐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甚至行业标准。我们要把注意力重点放在通过“核心”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成长型”能力创造客户的需求。集团下属有一家子公司是专门设计制造仓储智能设备的,有一天销售负责人来和我聊:“赛总,在你们每次搞开仓仪式的时候,我们摆几台仓储智能设备可否?”因为我们一旦和行业的大客户达成了仓储业务的合作,通常都会在仓库里举行一个隆重的开仓仪式,届时会把客户的高层请来参加。这位销售负责人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请客户负责销售的高层来参加。开始我没答应他,直到他承诺一旦销售成功以后给我们分30%的利润。原来,他们的设备比较先进,但是价格昂贵,如果只是给客户的物流负责人看到,购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物流部门是客户的成本部门,而且通常物流负责人的话语权比较小,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则不同。在随后的一场开仓仪式上,这家子公司放了两台智能贴标签的设备,作用是通过这些标签跟踪货物的去处,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商品在经销商那里“窜货”(指的是分销网络中分公司、经销商、业务员受利益驱动,进行跨区销售的一种营销现象)的风险,一下就被客户的销售总监看中了,他们正在为经销商的窜货问题头痛不已,最后那位销售总监和物流总监一起向公司提出了购买申请。我不仅得到了子公司的分成,而且把这些智能化设备作为我们仓库的“成长型”能力进行绑定销售,后来甚至有些客户参观仓库的时候会先看这些设备,这些产品和服务逐渐变成了我们的“核心型”能力。(2)尽量避开在“必备型”能力领域的价格战“必备型”能力象限,也是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战最焦灼的区域,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价格战”的泥潭呢?有很多销售组织会选择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加大产品的“独特性”和“客户价值”,把自己的产品由“必备型”上升为“核心型”,如同卖电器的公司提供上门安装、买茶叶的赠送茶具等。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增值服务往往带来的是企业成本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销售人员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在转移价值,也就是把卖方的利润向买方转移。当然,在这里绝对不是说一个公司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得差异化能力没有必要,而是说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真正创造出自身和客户能够共享的价值,那是摆脱价格战泥潭最好的办法。举个例子,我们在中医院开了中药以后,因为中药需要煎服,很多人嫌在家里煎药麻烦,又不愿意在医院等半天。一些快递公司为此推出“代煎中药寄送”业务,汤药煎好以后,快递员会过来取药并送到患者家里,通过这种方式进驻了一个个大型的中医院。这就是在精准把握客户痛点的基础上为物流企业、医院、患者三方创造了价值,一旦这家快递公司进驻此医院,后来竞争者就很难再打进来,也就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价格战。通过这种应用场景的创新把自己的能力从“必备型”提升为“核心型”,而不是仅仅在转移利润上面做文章。否则,你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别人也能提供,结果就是从一个价格战的“坑”跳进另一个价格战的“坑”。当然,想完全避开“价格战”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不可能,作为大客户销售,我们需要的是利用差异化能力模型的分析和应用尽可能地通过创造客户价值来提升利润,规避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