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名无实”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企业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将原料供应、生产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纳入同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经济行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时期里,纵向一体化都是企业推崇的扩大规模、积累财富的最主要途径之一。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倾向于纵向分离,剥离产业链上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的环节,专注于核心业务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与此同时,“全产业链”模式却在中国大受追捧,成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主流发展模式。那么,为什么这个企业纵向垂直一体化的传统老模式现在又披上“全产业链”的新外衣,受到企业热捧了呢?这里最大的一个背景就是2008年三聚氰胺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三聚氰胺出现的原因被归结为“无法对牛奶制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从奶牛饲养、挤奶、送奶到生产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中国奶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是松散型的奶源合作模式,即奶户散养、企业集中收购,导致无法监管奶户散养过程,散户有可能会对产品进行人为添加或操控,在原奶运输过程中不法分子也有可能对原奶进行人为添加或操控。特别是伊利、蒙牛等乳业龙头企业,为了实现生产销售的快速增长,在安全合格的原奶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下,“萝卜快了不洗泥”,放松了对原奶上游的监管,才导致这样全行业的灾难发生。所以,在现阶段要保证餐桌安全、食品安全就要从上游产业链的完全有效的自主管理控制和监督抓起,这成为很多企业特别是食品企业的共识。为了真正保障终端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也为了以“能对产品全程进行安全有效的监控,从而保障产品安全”作为说服消费者的理由,食品企业们开始高度重视“管控上游产业链”问题,开始大干快上布局“真全产业链”或“假全产业链”。为什么还有“假全产业链”呢?比如猪肉行业,为控制产品安全和质量,双汇等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始进入上游,圈地养猪;为保利润掌控渠道,温氏等生猪养殖大户进入下游销售领域。但是,全产业链模式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做得起的买卖:原来只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的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做好这一个环节,但是现在要做全产业链,掌控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要么将资金资源分布在所有环节上,导致每个环节都无法被有效掌控,因此,企业要解决大量的资金来源问题。“全产业链”模式导致企业资源配置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企业摊子铺得很大,战线拉得很长,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甚至进入产业链非核心环节和不相关环节,将导致对核心业务、核心产品、核心价值的资源支撑力度不足。如此一来,产业链扩张就成为彻头彻尾的规模扩张,企业竞争力非但不会提高还可能下降。“全产业链”模式资金风险较高。“全产业链”模式涉及的细分行业很多,对上下游各环节都实现控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财务危机,由于上下游彼此关联,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风险会迅速放大并传递到各个业务板块。而目前中国生猪养殖、米面杂粮、农畜产品等行业,主力仍是小散户,他们根本无力实现全产业链模式。所以,很多区域性品牌其实是有“全产业链之名”,而无“全产业链之实”。有些企业的“全产业链”其实是以与其他企业“联合”、“战略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来操作。还有,“全产业链”模式的管理协调成本较大,管理效率低下。“全产业链”模式实质上是企业通过组织内部的管理协调来替代市场机制进行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施“全产业链”的企业业务跨度非常大,集团公司既要将各业务板块捏合起来,实施统一化的管理和有效协同,又要兼顾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管理手段。这对企业的管控能力要求极高。很多区域性品牌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不强,管控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各业务板块之间各自为政、竞相争夺集团资源配置等情况。此外,如果产业链战线拉得过长,产业链末端的信息传导就会变慢,企业对市场逐渐变得不敏感,同时集团总部的决策意图向下传递也会变得不通畅,导致企业执行力降低,管理效率低下。而且现代生产方式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如果企业不能掌握产业链的关键或核心环节,即便整合上下游绝大多数环节,“全产业链”企业也很难获得绝对话语权。我经常听有的老板说要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行业的航空母舰”。用“航空母舰”来形容自己涉足全产业链的规模和实力,其实是有问题的。一个企业通过打造全产业链体系,打造一个实力和规模巨大的企业是无法用“航空母舰”来形容的,而应该说是一个“航母战斗群”。通过打造全产业链体系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或防风险能力,这对大多数企业来讲是不现实的,对很多中小企业或区域性品牌来讲尤其如此。企业的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犹如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不同舰船,不同舰船有不同的作战任务,好比企业的全产业链当中每个不同的产业链环节,每个不同环节都是相当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能力。就拿乳业来讲,很多企业声称奶源基地是乳业生产的第一车间,那么从全产业链体系角度看,显然不正确。乳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应该是“畜草”——奶牛的“食品”才是第一生产车间。试想,如果奶牛没有安全的、营养的、合适的草料(饲草、饲料),怎能生产出安全营养的原奶?而一个乳业企业要掌握最安全最具规模的饲草、畜草种植、收割、初加工、深加工的环节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复杂的过程,连乳业双雄伊利和蒙牛都不敢声称能掌握乳业的“全产业链”。对于区域性品牌来讲,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可以掌握有限的小规模企业的每个环节,然而一旦企业规模扩大,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就无法掌握所谓的“全产业链”了。在区域性品牌企业从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发展之时,从企业的资源掌控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考虑,应该把重点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环节上。 2012年11月,浙江贝因美公司发布公告称,出售婴童用品等业务及相关资产,没过几天又停止了下属的钢贸业务。就这样,涉足玩具、童装、婴童日用品等诸多领域,一直号称致力于打造“婴幼儿产品综合运营商”的贝因美,逐渐剥离了主业奶粉之外的“全产业链”中的其他“链”,因为其他“链”与主业区别很大,企业原有优势无法发挥,反而还需耗费资源进行重建,原有的销售渠道、业务着重点及营销方式等无法高效利用。剥离其他环节后,贝因美重新开始计划“做强做精婴幼儿食品业务”,回归核心主业。  
效率是各种管理项的质量性总结,是走向专业化领域的必然之路,各领域都存在。今天的社区店,似乎更加需要关注这一内容,因为经营看似蓝海,跳进去却像死海。从统计来看,社区小店可能会在很多常规管理指标如销售增幅、毛利率、劳效、坪效等方面表现低下,但数值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如劳效,大卖场员工把三箱货放在货架上与社区超市员工把十瓶货放到货架上价值可能是一样的,但劳效结果差别很大。来一车货,小店接货的人会哭,排面无人;大卖场可能还有很多闲人,大卖场的劳效被物业自身规模化,社区超市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超市的经营管理需要从过去笼统的管理指标进一步细化到课科,关注内部结构和比率,如表2-6列出的内容:表2-6效率指数项目内容劳效课/科员工劳效、行政人员薪酬占比、人均收银额及笔数、人均管理面积、管理品项数、日均单据量、日均补货量面积面积利用率、面积分配比、功能及营业面积比、仓库面积比、招商面积比、弹性活动区(季节性及活动区)面积配置动线工作动线长度、顾客动线长度、进出动线比、装修区域装修单位成本、灯光照度、各区域重点照明配置数、设备单项陈列设备能耗、特种陈列设备产销生鲜生鲜各课科投影面积、陈列密度、冷柜长度、冷柜商品承载效率、热柜长度及产销、冷柜商品承载效率、鱼缸位数、鱼缸陈列满载率、冰台品种承载率及配置比、水漏配置率、水池配置率、各门类冷库面积配置比、各门类加工区面积配置比、制冰机产能比、设备占用面积、生鲜各柜组有效容积率道具配置纵向高低货架配置密度、各区域动线折角量、堆头、货架比、特殊道具长度比、矮架占比陈列陈列小类和单品密度周转动销率和周转率、去库存速率当然,上述内容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非要实时统计,但细化一层,代表思考进步一层,迭代深入一层。偶尔从过去的经营史实中进行专项分析,我们便可以知道当前的进步。
一般店铺在进行页面改造的时候,除了思考物性层面的17条,还可以依循以下11个步骤:​ 窗口图统一风格,综合考虑:LOGO、卖点、价格、累计销量、留白等元素。​ 加大产品深度,或者加大展现的深度,做出大店铺的气势。​ 无线首页第一屏必须是长屏大图。​ 促销模块必须简洁。​ 分类导航模块必须简洁。​ 无线、PC的首页改版:首页收尾采用品牌LOGO模块。​ 无线、PC的详情前后关联统一性,前关联侧重主推单品顺带展示品类,后关联侧重展示品类顺带展示主推。​ 无线、PC首页的分割海报、细分切块,形成深度楼层结构。​ 尽可能地将无线、PC的首页海报区域、楼层分类区域做出深度来,又兼顾页面细节的完整、端庄和平衡。​ 详情逐步改造:第一步:将热销款前3名的单品详情修改和加长;第二步:将关联销售涉及的单品详情进行修改和加长;第三步:将剩余单品的详情进行修改和加长。​ 每一个详情的结尾都以细致、洁净、明亮的打包图片模块结尾。说到此处,必须提醒美工和运营认识到店铺的底层基础是物性。当物性做得圆融到位,高出行业一大截儿的时候,神性就会堆叠着生发出来。如果直接从神性角度下手,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审美艺术,只能算是糊涂的美工和运营了。
1.持续督导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提供保荐服务的保荐机构应当对发行人进行持续督导。保荐机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或相关方就持续督导期间的权利、义务签订持续督导协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上市当年剩余时间,以及其后3个完整会计年度。持续督导期届满,如有尚未完结的保荐工作,保荐机构应当继续完成。2.变更处理上市公司原则上不得变更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上市公司因再次发行股票另行聘请保荐机构的,另行聘请的保荐机构应当履行剩余期限的持续督导职责。保荐机构被撤销保荐资格的,上市公司应当在一个月内另行聘请保荐机构,履行剩余期限的持续督导职责。另行聘请的保荐机构持续督导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原保荐机构在履行持续督导职责期间未勤勉尽责的,其责任不因保荐机构的更换而免除或者终止。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或重大重组的督导,按证监会和交易所另行规定处理。3.持续督导制度保荐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持续督导业务管理制度。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应当制作并保存持续督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履行持续督导职责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并作为出具相关意见或者报告的基础。4.指定保荐代表人保荐机构应当指定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提供保荐服务的保荐代表人负责持续督导工作,并在上市公告书中予以披露。保荐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荐代表人工作制度,明确保荐代表人的工作要求和职责,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荐代表人未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履行职责的,保荐机构应当督促保荐代表人履行职责。5.持续督导职责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期间,应当履行下列持续督导职责:(1)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和执行信息披露、规范运作、承诺履行、分红回报等制度;(2)识别并督促上市公司披露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核心竞争力或者控制权稳定有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或者负面事项,并发表意见;(3)关注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况,督促上市公司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履行核查、信息披露等义务;(4)对上市公司存在的可能严重影响公司或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事项开展专项核查,并出具现场核查报告;(5)定期出具并披露持续督导跟踪报告;(6)中国证监会、交易所规定或者保荐协议约定的其他职责。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应当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履行各项持续督导职责的实施方案。6.公司配合职责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下列要求积极配合保荐机构履行持续督导职责:(1)根据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要求,及时提供履行持续督导职责必需的相关信息;(2)发生应当披露的重大事项或者出现重大风险的,及时告知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3)根据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督导意见,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或者采取相应整改措施;(4)协助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披露持续督导意见;(5)为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履行持续督导职责提供其他必要的条件和便利。上市公司不配合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持续督导工作的,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应当督促公司改正,并及时报告给交易所。
标题并非危言耸听,传统装修公司和施工队,未来3-5年内将会消亡。二线城市的中小型装修公司,基本处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状态,不求活得更好,只求能活下去。苹果装饰、重庆一号家居网、实创装饰等装企的经历,依旧触目惊心。每年倒闭的装修公司数量有增无减,有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家装,有地方性的中小型装修公司,也有年销售上亿的大品牌装修公司。10万装企,从野蛮生长到伤痕累累!一、竞争激烈,营销乏力,利润越来越低中国近三十年毛坯住宅大量涌现,房地产的繁荣也带动了家装行业数十年的野蛮生长,目前全国注册的装修公司就已经超过10万,而且还不断有新公司加入这场大搏杀。很多装企都在叫苦:做这行竞争太大!一个二线城市年销售2000万的装修公司,向上跟当地的龙头企业竞争,没品牌优势,没团队优势,营销宣传端的投入也比不过。向下跟施工队竞争,又没价格优势。施工队更多的只是做施工,因为团队小,店租、人工等成本都很低,施工价格就可以降得更低,从而吸引一大批消费者。基于这个原因,很多施工队活得比装修公司要风光。很多中小型装修公司之所以惧怕施工队,根本原因在于严重的同质化。大家都是在做设计、主辅材代买和施工,中小型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其实平时也在接单给施工队出设计方案。中小型装修公司外包找的施工队,可能就是平常跟自己争饭碗的施工队。大家提供的产品、服务都差不多,消费者找谁都是坑,这个行业正遭遇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同质化严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今天699套餐,明天599套餐,后天甚至推出499套餐,都在用恶性促销吸引客户。进入正式装修后,消费者要面临“层出不穷的增项”、“施工质量差”、“公摊面积也要付装修费”等问题,然后集中爆发,集中要求退款。到头来,装修公司只是在赔钱赚吆喝。哪怕规模大如苹果装饰,也倒在了价格战的手下。反倒是小团队的施工队,压低施工费,不愁没客户。除了价格战,传统装修公司并无更好的营销手段。近些年,搭乘互联网家装的顺风车,很多装修公司确实获得了流量,但是提供的服务依旧是传统的家装服务。从报名到约量尺、从量尺到设计方案、从设计到进店、从进店到成交,各个环节的转化都很低,最终导致流量被大肆浪费。有些公司因为恶性促销,短期内拿到100万、200万、500万甚至更多的现金流,就开始盲目扩张。但这些现金流不是纯利,这里面还包含了供应商的尾款、工人成本等等。当这些现金流提前用于公司扩张后,公司年底无法给供应商和工人结算尾款,只好继续拿明年的客单订金来垫。这样的扩张是很危险的,一旦爆发大规模的集中的客户退款和供应商催款事件,装修公司无法支付,又没有外部资金注入,最后只能崩盘。这也是为什么传统装修公司做得越大越危险,生存还不如施工队的原因。二、逐年攀升的成本,一步步压垮装修公司互联网虽然为装修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是随着竞争白热化,流量越来越贵。2015年,微信朋友圈广告刚开通,在专业投放团队的运营下,报名成本大约为50元/每个,但现在基本要200元。百度竞价也一样,3年前的报名成本可以控制在200元/每个,现在已上升至约500元/每个。身边很多装修老板反映,小区营销越来越难做。之前的物业就是正常谈价格,现在因为找上门的装修公司多了,物业像开拍卖会似的,谁价格高就给谁资源。而且,谁都在做小区营销,自己很难有特色。在这一背景下,装企总裁班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专门给装修公司讲营销,讲如何才能在一个楼盘锁定20%以上的业主,讲如何通过工地营销搞定老介新等等。对装修公司而言,这笔学费也是大成本,而且很多都是浪费掉的成本,辛辛苦苦交了一笔钱,得到的都是空而大的理论。除了上述的营销成本,人才成本也不容忽视。拿施工工人的成本来说:装修施工并不是一个很受待见的行业,大部分工人都是初高中毕业,装修只是他们别无他选的职业选择。加上高分贝噪音、超浓度灰尘、金九银十连续高强度赶工等负面因素,工人们都没想过长久待在这个行业。所以我们看到,70后的老工人基本已经回家养老;80后攒了一些钱,纷纷想转向其他行业;至于90后,或者00后,见多了父辈的劳心劳力,他们打心底不想当一名装修工人,他们渴望更好的生活。装修公司越来越多,工人越来越难找,就算工人工资一直在提高,但依旧抢不到好工人。比起工人,优秀的项目经理、出色的设计师、过硬的销售、有经验的店长等人才都欠缺。公司花大成本招进员工,一两年后又全部流失掉,永远是一批行业新手在替公司做事。除了营销成本和人才成本,店面租金、办公室租金、材料、管理、物流运输等成本也都在上升。一边是被价格战压榨得越来越少的利润,一边是各种不断攀升的成本,传统装修的生存环境已经非常恶劣。来不及疗伤,传统装修、施工队必然被取代家装行业和定制家具这两者的发展历程是很相似的。如今已经上市的尚品宅配是定制家具行业的先行者。在10年前推出单品定制家具时,市场上到处都是成品家具。当时的成品家具就跟现在的传统装修公司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如果尚品宅配继续做成品家具,无异于自杀。尚品宅配靠单品定制家具成功打开市场,然后凭借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让个性定制家具也能跟成品家具一样,批量大规模生产,从而迅速占据市场。但是很快,单品定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场景似曾相识?没错,又是同质化。尚品宅配快速调整,从单品定制切入全屋定制,再次躲开市场同质化的围剿再然后呢?我们看看今年的建博会,耳目所及都是全屋定制品牌的身影,网上一输入买家具,整个屏幕都是全屋定制的广告语,成品家具早已烟消云散,单品定制也在快速退出人们的视野。7月19日,尚品宅配董事长李连柱做客归然书院时大胆预言:定制家具(单品定制和全屋定制)将会在3—5年内消亡。所谓的消亡,是指它又变成了一个和早年成品家具一样的状态——产品同质化。同质化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谁都无法避免。每一个同质化时期的到来,就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当年在家具行业,被淘汰的是成品家具,如今在装修行业,必然会被淘汰的就是传统装修。施工队也不例外,虽然施工队没有上述说的各种巨大成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过得挺好。但是,随着下面这个新物种的出现,施工队也会被淘汰。谁能取代,传统装修和施工队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整装+全屋定制。真正的整装+全屋定制,就是整体设计、整体施工、整体交付,并且从毛坯房开始,就将用户的生活习惯、个性定制要求加入到设计方案中,真正做到让用户所见即所得,享受一站式装修、一站式定制、一次性购齐的服务。不像市场上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整装公司,宣传时说的是整装,但实际上还是对主辅材、软硬装产品的简单拼凑。比起传统装修,比起施工队,整装+全屋定制可以全面提升装企的竞争力。如果说传统的中小型装修公司和施工队是散兵游勇,那整装+全屋定制装修公司就是武装到牙齿的精英部队,在产品、盈利模式、成本控制等环节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在这里,不妨来模拟一场两者之间的对决。从盈利模式来看,传统装修赚的是设计费、工人施工费、材料差价,施工队则主要赚施工费。你没看错,早在10年前定制家具就是免费设计了,而大部分装修公司到现在依旧要靠设计收费来补充营收。你也没看错,有些传统装修还在靠压榨工人施工费来赚钱。至于材料差价,传统装修、施工队可以帮客户买门窗,但不一定能同时买得了定制家具;可以帮客户买瓷砖,但不一定买得了地板,他们只能赚基装、硬装、软装等某个环节的材料利润。再看整装+全屋定制的盈利模式。因为它给客户提供的是一站式购齐、一站式装好、个性化定制的家装服务。所以他可以把家装所有环节所需的产品都打包销售给客户。基装可以赚钱,硬装可以赚钱,软装可以赚钱,定制家具等等都可以赚钱。可盈利的环节多,意味着我不怕你在某个环节降低价格来打价格战。传统装修可以降低设计费,整装+全屋定制可以设计免费;施工队可以压低施工费,整装+全屋定制也可以同等降低施工费。因为整装+全屋定制还可以在其他环节实现盈利。当年的360杀毒软件,在别人都收费杀毒的时候,大胆推出了免费杀毒,因为他们还有360浏览器、360游戏等等,杀毒软件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盈利点。两军交战,我方士兵比敌方多,而且每一个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都比对方强,哪怕我方一兑一兑子,都能把敌方的士兵兑完,最终取得胜利。从客单价来看,传统装修也是远不如整装+全屋定制高的。传统装修只做硬装的话,整装+全屋定制的的客单价大约能比它高出一倍。从产品本身来讲,整装+全屋定制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对于传统装修,消费者早就是怨声载道了。设计图和实际装修效果严重不符、请完假看建材又要请假看家具、施工又经常出错,工人懂的消费者也要懂,工人不懂的消费者更要懂......包括装修公司老板本身,遇到自己家要装修都很头疼。而整装+全屋定制,是符合消费升级的产品,整装解决了一站式装修的消费者需求,全屋定制解决了个性化定制、更高生活品质的消费者需求,两者的融合能真正做到让消费者省时省心省力。客户交完钱,和家人去一趟旅游回来,就能拎包入住了。所以,整装+全屋定制提升的是装修公司全面的竞争力。比产品、比盈利模式、比客单价等等,传统装修、施工队都无法跟整装+全屋定制比,后者对前者的取代也是必然。尚品宅配董事长李连柱先生预言定制家具会在3-5年内消亡后,更提出了尚品宅配未来的方向:全力做整装+全屋定制。并迅速成立了HOMKOO整装云,一个整装+全屋定制赋能平台。不是自己开装修公司,而是做赋能平台,赋能传统装修公司做整装+全屋定制。
 “死而民畏其神”。按对于宗教本质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理解,宗教始于人类对其生命有限、个体死亡的自觉的体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对这种生命有限、个体死亡的超越的愿念。故宗教崇拜对象始终是与无限永恒即自在永在这一世界的终极性存在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终极性的存在,惟其无上规定故谓之“帝”,惟其不可诘致故谓之“神”。  因此,生命所面对的共同的处身情景、共同的“大哉问”,意味着宗教追求乃不囿于民族和地域的疆界而成为人类的普世性的追求:不仅西方民族命中注定衣被着耶和华的光辉,而且中华民族亦同样如《诗经》所云,“上帝是依”、“靡神不宗”而以所谓“神州”的子民自诩。然而,尽管如此,在对宗教的把握方式上,不同的民族却同归而殊途。而这种皈依途径的不同,实际上系于对“身体”的取舍和理解上的巨大的差异性。  如果说西方的宗教基于一种“祛身体化”,而这种“祛身体化”又基于对身体的一种自然主义的理解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则反其道而行之,其基于一种对身体的无上的尊崇,而这种对身体的无上的尊崇则又基于对身体的一种现象学的理解。  这种现象学的理解的身体也即梅洛—庞蒂所谓的“挺身于世界”的身体,其既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身体,又是一种“体用不二”的身体。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被视为是人的身体行为的“目的论的项”,整个宇宙都被视为是人自身生命体现的身体场。这样,对于中国古人来说,不是所谓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语),而是身体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换言之,身体的延伸代表了世界的延伸,身体的最终规定亦代表了世界的最终规定,从而正如现象学的现象之外别无他物,其现象之外不存在着康德意义上的不可知的“物自体”一样,中国古代的现象学式的身体亦不存在着不可诘致、难以企及的“上帝”。实际上,所谓“上帝”就是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人的身体经由行为从中开显出来的东西。  缘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在汉语中“身”、“神”不仅同音而且同义,如古《尚书》中“身厥命”的“身”字同于“傍”,而《说文》云:“,神也”。同时,缘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中国古人其实是以一种“依形躯起念”的现象学方式构造其种种终极性概念,如在甲骨文中,“太”、“天”、“元”等字皆为象形字,皆像直立的人之身形。因此,凡此种种表明,正如中国古人坚持无论是宇宙的“天道”还是伦理的“人道”都“即身而道在”,都根身于人的身体性一样,中国古人坚持统摄天人的那种更为根本性、更为终极性的“神道”亦以身体性为其根本。故在中国哲学中,身体之身已不再泥于自然主义的血肉形身,而成为经由现象学还原的不折不扣的“化身”、“道身”和“佛身”。身就是古人所谓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天地之极,就是老子所谓“不失其所者久”的永久之所,就是经天纬地、贯古通今的那种一以贯之的宇宙的神圣至道本身。  这是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身体性的神学”。从中既滥觞出了以正相关于身体为其进路的中国“儒教”,又派生出了以负相关于身体为其证地的中国“道教”,而后来的从容中道并直喻  “即身成佛”的中国佛教的推出,则使中国古代宗教之“身教”内涵得以真正明彻的揭晓。可以说,这种“身体性的神学”不仅是对西方意义上的意识化、对象性的上帝的消解,从而是对中国历史之所以没有“创世神话”之谜的真正破译,而且也以一种正本清源的方式对中国式的“内在超越”的宗教内涵做出了更为合理的解析。质言之,中国式的“内在超越”的宗教的所谓的“内在”,不是海外新儒学所谓的之于“心灵”的“内在”(无论是把这种“心灵”视为是王阳明所谓的“虚灵明觉”的“良知”,还是视为是理学家所谓的“惟精惟一”的“道心”),而是之于“身体”的“内在”。故中国古人与其说强调“心外无物”,不如说强调“身外无物”;同理,中国古人的超越与其说是内在于陆象山所谓的“此心千古不磨”的“此心”里,不如说是诚如古《尚书》所谓的“天之历数在汝躬”所云,其内在于每一个人亲自身体力行的“我躬”也即“我身”之中。  显然。这种内在超越型的“即身成佛”的宗教思想,既与皈依于“绝对的他者”的神学宿命论判若霄壤,又与鼓吹“唯我的自由”的唯意志主义渺不相干,而是最终以神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和基于这种对话的神与人之间的彻底的和解为其指向。这是因为,正是经由身体的躬行,使身体成为一种具有自组、自调、自稳的功能的有机开放系统,该系统在绾合身心、沟通天人的同时,始终在天命与人为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可反馈的“回互性”。这意味着,人的行为的“业”乃“受身因缘”,但世间“万物”亦“从业因生”。我们看到,从中不仅滥觞出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这一“天生人成”的宗教观,而且还演绎出了判然有别于西人的“德行并不许诺幸福”,而坚持“身业”和“果报”须臾不可分离这一最具东方宗教色彩的思想。后者最早见之于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蔡仲之命》)、“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太甲中》)的古《尚书》里,还有后来提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中,并在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理论的中国古代佛教学说中得以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发明。  因此,安乐哲曾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既是无神的(atheistic),同时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其实,需要进一步补充和纠正的是,由于立足于身体以及该身体所内蕴的神人对话机制,严格地说,不是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宗教性,而是实际上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宗教,而且是一种最具宗教生机和宗教气质的宗教。然而,穷源以竟委,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这种深刻的宗教性并非像西人那样来自冥冥之中的上帝的神启,而是发端于对于人自身的身体及该身体的“身业”的切身的体验。就中国历史而言,一种成熟的身体性宗教的正式推出,则始于王国维所说的中国文化变革最剧的殷、周之际,它乃是与周人对殷人的“殆教亡身”的历史实践的反思和批判有关。  在周人看来,“天命靡常”,殷的国运最后的终结乃“天降丧于殷”(《尚书·酒诰》)的结果。而这一天谴又首先是殷人对天大不敬使然。早在武乙时期,殷人就开创了其独有的“射天”的传统,殆至商纣,其更是“弗吊昊天”(《尚书·多士》),“罔顾天显民祗”(同上),“昏弃厥肆祀弗答”(《尚书·牧誓》),“郊社不修,宗庙不享”(《尚书·泰誓下》),致使商王朝最终沦落为地地道道的“无神的国度”。另一方面,这种对天的大不敬其实又肇端于其对身的大不敬。在古《尚书》里我们看到,商纣“亵神”乃根于“亵身”,其不仅“厥心疾很,不克畏死”(《尚书·酒诰》),而且身业不修,恣意妄为,所谓“酒池肉林”、所谓“狎侮五常”、所谓“作威杀戮”、所谓“屏弃典刑”、所谓“因奴正士”,这些罄竹难书的见诸史笔的记录,还有其宣称“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这一极端唯意志主义的狂肆和桀骜,表明其既不敬生前之身又极其无视身后的果报。而这种“身体的遗忘”乃为殷大厦将倾埋下了真正祸根,并最终导致这一曾显赫一时王朝的灭顶之灾的在劫难逃。  因此,历史表明,“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尚书·吕刑》),殷的败亡与其说是“天作孽”不如说是“人作孽”,与其说是慢于鬼神的“殆教”所为,不如说是殆乎亲躬的“亡身”结下的恶报。这样,“殷忧启圣”,正如周人通过一种历史的现象学把宇宙之天道与人伦之人道都还原为“身道”一样,周人也经由一种历史的现象学把神圣之神教最终还原为“身教”。如果说前者的思想主要为周易和周礼所发明的话,那么后者的思想则最早可追溯到古《尚书》中圣人的言之谆谆的忠告,因为古《尚书》不仅明确提出“天之历数在汝躬”(《尚书·大禹谟》)、“其(上帝)集大命于厥躬”(《尚书·君奭》),而且还第一次向世人昭告:“祗厥身”(《尚书·伊训》),“修厥身”(《尚书·太甲中》),“慎厥身”(《尚书·皋陶谟》),从而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身体性神学的真正的奠定和形成。  对于周人来说,既然身体被身神合一地视为神圣本身,那么对身体的崇拜同时也意味着对神圣本身的崇拜。于是,随着身体中的神圣性的发现,和随着一种身体性神学的奠定,对神的顶礼膜拜的问题开始真正自觉地被周人置于其生命和生活中。《周书》中所谓“祈天永命”(《尚书·召诰》)、所谓“惟天明畏”(《尚书·多士》)、所谓“时惟天命”(同上)、所谓“不敢不敬天之休”(《尚书·洛诰》),以及《诗经》中所谓“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大雅·文王》)、所谓“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同上)、所谓“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大雅·大明》)、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雅·皇矣》)、所谓“敬恭明神,宜无悔怒”(《大雅·云汉》)适足为其明证。因此,周文化之所以大异于殷文化,与其说是由于其对殷人的“神道设教”的否定,不如说是由于其通过之于神圣的根身性以及该根身所固有的神人对话机制的发现,而重新恢复了中国古老的神统的尊严。  正如《诗经》“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所述,基于这一神统建立的国度是一个出现在故土上的朝气蓬勃和异伦骏茂的新的国度。这里的人民依然相信“神”的存在并敬畏“天命”,但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是由于,他们相信上帝就在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之中;这是由于,他们相信他们可以与他们的上帝娓娓交谈,从而相信此岸与彼岸、尘世与天国并非天悬地隔而是息息相关,只要付出自己的不懈努力,人间就有他们心驰神往之的伊甸园!
品牌,商业世界的图腾。品牌IP化,就是以积极价值观为内核,用人本化的品牌态度和IP创生的逻辑与方法塑造新时代品牌的人格风骨、绰约风姿与魅力生命。其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多主体参与、“共建共享”及其驱动的持续创新与迭代生长。在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手工作坊经济为主。商品交易受到物理时空、生产规模的极大限制,物质相对匮乏、商业环境相对简单、竞争程度低、品牌意识简单初级。品牌(或牌号)的最初意义在于“区隔”、“识别”,人际传播中的“口碑”是形成品牌的基本路径。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打开人类工业文明的大门。发达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引领生产力、生产效率实现大跨越、大提升,伴随着生产、市场、贸易活动向更大时空范围的发展,品牌这一古老的物种焕发了新的生机,并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勃兴。二十世纪上半夜,人类饱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折磨和摧残,经济崩溃,市场凋敝,民不聊生。当人类在战后世界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大投资、大生产、大市场、大传播……新需求与新技术持续碰撞、激荡,人类终于又一次沐浴在工业文明的阳光下,迈开走向繁荣的步伐。随着市场的饱和度与产品的同质化倾向与日俱增,企业要想自己的产品得到大市场用户的喜爱,品牌必须进化发展成为具有差异化形象、个性或价值内涵的载体。大媒体、大广告对于这一时代品牌的迅速崛起功不可没,首当其冲。互联网时代颠覆、迭代、重塑着人类社会全新的生活图景和商业图景。信息爆炸,产品过多,传播过多,媒体碎片化,注意力稀缺,认知超载,消费者迭代……新技术与新需求持续碰撞与激荡,催生和塑造着新时代的新场景、新消费与新物种。在当下,品牌建设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陶醉于产品特性的“反复重播”,或者产品功能价值的“自嗨”叙事,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新消费和新传播的语境中,品牌“三观”能否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精神共振,用户是否对你有感、钟情、有精神信赖,就成为品牌持续成长、拥有用户的关键。互联网推动并赋能人类进入到回归人本、实时在线、高频互动、数据赋能的新商业时代及其多维生存、协同共生的新生态图景。毋庸讳言,品牌IP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物,也是关乎万千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命题。
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中有两句诗:“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其字面意思是绣出的鸳鸯可以供人观赏,可绣鸳鸯的方法却不能传授给别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将这样一种思想当作人生哲学,不愿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与人分享。能够毫无保留地将“金针度与人”的人仍然是世间的罕见之人。2017年新书《并购大时代:资本的谋略与实战》的作者张伟华,大概应当属于愿把“金针度与人”的人。在这部大约25万字装饰精美的著作中,作者不仅向读者“秀”了他所绣出的“鸳鸯”,更主要的是传授了他绣出这些“鸳鸯”的方法——并购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部由64篇文章和两项附录资料所汇聚而成的并购著作,包括“并购要点”“并购实践”和“并购趣谈”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讨论了跨境并购中的一些重要术语、一些重要文件及其条款、并购律师和顾问的角色,以及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操作策略和技巧;第二部分介绍了20多个当代热门并购案例,并侧重分析了这些案例所涉及的跨境并购中的关键问题;在第三部分,作者分享了他的职业生涯中与并购有关的所见所闻。该著在本质上是一部随笔文集,这决定了它的每一个部分之间及每一篇文章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或兴趣,随心所欲地阅读任何一部分或任何一篇文章。这是这部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这部著作充分展现出作者张扬的个性、娴熟的专业技术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世界中,彰显个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该著的风格和面目就要彻底改变了。从这一部著作及他的前一部著作《海外并购交易全程实务指南与案例评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跨界并购领域精深的专业技术不只是得益于其丰富的实践,而且更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他的文字表达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把这句话套用在著书立说上,那就是:浅入深出易,深入浅出难。深入浅出是治学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若是能够把复杂深奥的问题用浅显的比喻通俗易懂地告诉读者,这是作者的本事。该著作者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比如,用恋爱婚姻这种众人皆知的现象来描绘和比喻并购中的目标公司的选择、尽职调查及善意收购与恶意收购等,实在是形象生动。这部著作的信息含量较大。作者在64篇文章中谈了数十个不同的问题。其中,不少的文章对并购行业新入职者极有价值。比如,“并购工作中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中企跨境并购五大新趋势和十道难关”,等等,不一而足。从某种角度看,该著最有价值的地方或许是作者以一种随性或幽默风趣的方式所“透露”的并购职场中的那些“秘密”。比如,公司是根据什么标准聘用外部顾问的,并购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和其他顾问是怎样收费的,以及如何在跨境并购谈判中变被动为主动以克“敌”制胜的。这些都是并购从业者们,特别是那些新入职者们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敏感的”问题又是那些所谓严肃的专业著作所不屑或不敢“披露”的。当然,对于并购职场中资深从业者而言,这部著作不是没有值得斟酌的地方的。比如,它缺乏系统性,文章的风格不太统一,语言文字不够严谨等。不过,如果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部由有个性的作者所撰写的有个性的著作,那么这些所谓的问题似乎都不是问题了。毕竟,它能够给读者提供很多有用信息,也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