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都是数字化在制造中的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在概念内涵上有很大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但本质上来说仍是不同的。对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进行理解和区分,可以对数字化在制造业领域的顶层设计构想形成宏观认知,更深刻地洞察数字化在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与前景。1.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的概念来自于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技术分支。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是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数字化企业在信息感知和智能决策方面依赖的核心技术能力。物联网的本质“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是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需求,那么物联网则将“人与人”这一限定拓展到了刚大范围的“物与物”。更具体来看,物联网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人、机、物可以在这个网络中互联互通,不仅人可以对物体进行指令控制,物体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信息传达,实现动态协同。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对于物联网中的终端设备来说,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将其转化为可以被计算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达到远程的计算处理中心,如云服务器;接着,数据在云服务器中进行智能运算分析得到有价值的商业结论,或者计算得到决策指令,通过网络将指令传输给终端设备进行下一步的自动操作。在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中,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标签、传感网、嵌入式系统、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技术。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物流、交通、安防、能源、医疗、建筑、制造、家居、零售和农业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些行业中,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获取数据,然后基于数据进行决策和控制。特别地,在制造业领域,物联网推动了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化场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工业物联网为中心的细分技术体系。工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工程,涉及自动化、通信、计算机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工业物联网的广泛应用需要解决众多关键技术问题。早在2013年,通用电气公司就正式提出了工业物联网革命的概念。工业物联网是将具有感知、监控能力的各类采集、控制传感器或控制器,以及移动通信、智能分析等技术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其目的是提高生产制造效率,提高工业管理水平,在改进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损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工业物联网在技术架构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视觉感知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器件组成。感知层一方面可以主动采集生产环境中各种类型的信号,如图像、温度、湿度、磁场、声波、电能量等,另一方面可以接收上层管理系统下达的操作执行,自动执行具体的工业操作;在通信层,主要由各种网络设备和线路组成,也就是物联网中的网络载体,包括有线网络通信和无线网络通信两种主要形式。其中,有线通信技术有以太网、RS-232、RS-485、M-Bus、PLC等,有线通信的特点是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无线通信技术现在发展的比有线通信技术稍微广泛些,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有: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蜂窝移动通信主要包括GPRS(2G)、3G、4G、5G,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蓝牙、Wifi、ZigBee等;平台层的作用是提供公共的数据、知识和技术能力。当底层终端传输的数据关联和结构化解析之后,沉淀为平台数据,并可从中不断提炼出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同时,平台层可向上提供统一的可编程接口和服务协议,降低智能化应用的开发门槛,对生产管理、安全监控、设备检测等不同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决策支撑;应用层主要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数字化需求,落地为垂直化的应用软件,通过整合平台层沉淀的数据和用户配置的控制指令,实现对终端设备的高效应用,最终提升生产效率。应用层的具体技术形态可以是一些车间级或企业级的工业系统,例如MES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等。2.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不是工业的互联网,而是工业互联的网。工业互联网涵盖了工业物联网的技术部分,工业互联网是要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追求的是业务数字化;而工业物联网强调的是物与物的连接,追求的是生产自动化。从技术架构层面看,工业互联网包含了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软件层、应用层以及整体的工业安全体系:设备层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初步计算,同时接收指令执行具体自动操作;在网络层,主要负责信息的传输与转发,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平台层集成沉淀了共性的数据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前端细分的工业数字化需求提供敏捷、柔性的响应能力和试错能力,例如大数据平台、服务器编排平台、网络定义平台、设备管理平台等;软件层是工业数字化场景的技术产品载体,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决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如CAD、MES、SCADA、ERP、DCS、PLM等;应用层是工业互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是人在具体生产任务中使用系统形成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实践,典型应用有大数据分析、故障诊断、仿真决策、供应链管理、调度优化等。图23.工业互联网分层技术体系和传统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多出了设备层,实现了信息从虚拟世界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穿透,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同时,和工业物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是叠加在工业物联网上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工业物联网充当的是其底层“基建”的角色,重点关注的是在设备层和网络层的连接,负责打通人、机、物之间的关键数据流。工业互联网偏向于关注如何精准地管理和决策,工业物联网偏向于关注如何高效地操作和执行。工业互联网是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与传统工业全流程相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连接融合起来,帮助制造业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的协同化、精益化、智能化。从这个层面看,工业互联网的“格局”已经超越了工厂和车间,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商业生态链的资源整合,不仅做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对整个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系统化升级和重塑。
数字场景创新作为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体系架构落地的最优解,以战略目标为指引,推动业务创新、核心能力和支撑体系的融合实现,确保技术与业务对齐、项目与价值对齐,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与价值创造,如图3.5所示。对于业务创新来说,价值创造贯穿企业业务创新的全过程,数字场景作为价值创造的终点与起点,其建设过程以根源性、系统性、结构性问题为导向,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手段与闭环治理方法,将业务流程拆解为最小业务单元,实现对企业业务价值的高效挖掘。对于新型能力来说,其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在数字场景建设中,需要拆解为最小能力单元,方便在业务价值创造过程中对其进行模块化按需调用,开展业务与能力的多样化匹配,形成“业务单元-能力单元”的最小单元组合,以满足企业的价值快速增值需求。对于支撑体系来说,包括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治理体系两个方面,数字场景聚焦企业价值创造实际问题,以平台经济运行的形式,联合跨行业、跨产业等各类平台合作伙伴,按需开展对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的灵活应用。例如,为进一步更加精准的描述客户画像,应用人工智能模型,与平台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对用户行为的智能预测,进而实现对产品(服务)的按需更新迭代与定制化开发。图3.5数字场景是数字化转型体系架构的最佳载体
(1)设计时颜色不宜过多。一种颜色过于单调,太多颜色又显得花哨。(2)视觉点(卖点提炼)不宜过多。卖点太多会让人眼花缭乱,排版也会有问题;卖点太少了写不出来重点,所以要注意好细节细之又细。(3)整体风格应和店内装修风格一致。当我们看到彩虹时会发现它的颜色放在一起特别美,但是当我们看到一半红配一半绿时,一般会感觉很难看。同样,店铺的风格如果不一致,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特别是当店铺里有客户讨厌的颜色时。最后还有个小细节要说明:背景颜色要和整体颜色一致!背景图片要和背景色调基本一致!自定义风格也很重要,这里有2块需要说明:一是旺铺背景,二是版块风格。旺铺背景里面的背景颜色、背景图片要和行业颜色及整体颜色一致!平铺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平铺、横向平铺、纵向平铺、不平铺。要看尺寸大小,如果尺寸足够选择平铺就行,不够可以选择横向或者纵向平铺。背景图可以固定,如果不固定,我们会看到上面有背景,下面的就没背景了。所以一般可以选择背景图不随屏幕滚动,如图4-18所示。图4-18店招设计版块风格中,标题区域的背景颜色应该和主体颜色差不多或者说稍微深一点,可以上传背景图片,图片的尺寸是752×28像素。内容区域我们可以不用管,因为把控不了或许会很难看,所以建议不要动这块区域。如图4-19所示。图4-19版块风格
我们说导入流程管理,就是修建企业内部高速公路,假如高速公路修好了,却与外界脱离,是不是又会形成新的堵塞或瓶颈?答案不言自明。打个比方,县里的公路修好了,如果不与省道、国道连通,县里的人出行是不是依然不方便?所以,内部高速公路一定要与外界连通。不仅要连通省道、国道,还要与世界接轨,企业才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企业流程设计也必须如此。为什么企业员工初次画流程图,都只有内部员工岗位,而没有外部人员呢?首先是思维局限,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系统思维或客户意识。比如生产线员工,只管自己把事做好,至于后面产品流通到哪里,或者谁使用,他是不会操心的。其次是习惯做法,习惯听话照做,不需考虑想后面的事,也不敢问后面的事,问多了,主管还可能骂你多管闲事。这也反映了没有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员工之间是松散关系,工作靠主管调度,是一粒粒珍珠,没有串在一起。而实施流程管理的企业,有了流程这条线,员工就犹如一条串起来的项链,员工关系就变得紧密。规范的流程图,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能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笔者在不同企业,收到学员初次画的流程图,经常见到没有客户签收的发货流程图、没有客户参与的投诉处理流程图。为什么“发货流程图”没有客户签收?画图的员工回答:我们发货要么走物流,要么发快递,都不和客户接触,当然不会出现“客户”岗位。笔者问:“如果第三方物流的员工或者快递员出现失误,客户没有收到货,会不会找我们企业的麻烦?“员工回答:“有的会、有的不会。比如快递员损坏产品,他主动赔钱了,客户就不会找我们麻烦。如果客户必须使用我们的产品,哪怕赔钱再多,他也会找我们。”“没有收到货,恐怕客户找我们企业的多,不找的少吧?”员工说:“是。”这就是没有客户思维、没有客户至上意识的体现。只要自己的工作不出差错,后面发生的事情对企业有何影响,从来都不是普通员工考虑的事情。这种心理要不得!实施流程管理必须转变员工的落后观念,把客户至上意识植入全体员工心中。图3-6是课堂现场设计并修改的《发货流程图》,学员最初设计的活动到“安排发货”结束,没有跟踪到货情况,更没有出现“客户”这个岗位,当然也没有客户活动。读者可以比较此图与前面提供的《发货流程图》,看看两图的区别。前面的图只有“查阅订单,开发货单”是一个预先定义的进程框(系统操作符号),此图只有“安排发货,反馈物流信息”一个是进程框(人工操作符号)。其实,真正的人工操作就是“安排发货”,“反馈物流信息”也是在线上进行的。两图各有一个进程符号“与众不同”。这就是时代发展、管理进步的产物,也说明同样名称的流程图,其内容不一定相同,它一定有各自的企业特色。另外,此图是一家药品生产企业的发货流程,故有两个岗位进行核单,体现的是“客户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因此不可为了流程简洁而减少岗位或减少两次核单。图3-6一家药品生产企业的发货流程为什么“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图”没有客户参与呢?画图的员工说:“我们(负责投诉处理的技术或质量人员)接到业务人员转来的投诉信息,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答复处理,然后把处理意见反馈给业务人员。如果业务人员收到我们的处理意见后,没有再找我们,我们就完成任务了。如果客户仍然不满意,也会通过业务人员反馈给我们。我们不与客户直接联系,所以我画的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图就没有‘客户’这个岗位。”笔者修改过的《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图》如图3-7所示。图3-7《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图》很多员工对图中的一开始就是“接待客户”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应该先从“客户投诉”开始,然后才是“接待客户”。笔者给出的解答是:所有流程图的活动必须从内部员工岗位开始,也必须在内部员工岗位结束,既不能从外部岗位开始,也不能在外部岗位结束(因为这不符合“规范管理”的要求)。如果从外部岗位开始,说明我们平时的工作就处在一个被动状态,工作中就可能手慌脚乱。如果管理规范,员工时刻处于工作状态,做事就能从容淡定,不出差错。比如“售后服务专员”上班就做好了接待客户的准备,对客户可能反映的问题都有事先准备的预案或处理标准,那么在接待客户时就能胸有成竹、坦然应对。试问,如果企业没有安排专人接待客户投诉,客户反映问题找谁?另外,活动进程在外部岗位结束,表明工作没有真正结束,至少内部员工不知道结果如何,就无法回答同事或上级的工作跟踪。“所有活动进程从内部岗位开始,在内部岗位结束”也是流程图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市场上称王的企业,都是流程称王(指企业运行流程在同行中效率最快最高)的企业。流程内外皆通,市场响应快捷,流程称王,企业就能在竞争中超越同行。凡是在企业运行中可能参与的人员都应该在流程图中反映出来,便于企业新人上岗工作就能迅速了解流程全貌,有的放矢地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在对外交往中就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我们也梳理过了,经常出现在企业流程图中的外部岗位名称有:客户、顾客、用户、供应商、外协商、投标方、承包方、外协员工、求职者或应聘者、评审员、评审专家、外聘专家等。另外,对标负责人、政府领导、银行职员、交警、律师也有可能成为流程图中的参与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