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的本意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原是影视、游戏、动漫等娱乐领域的语汇。一旦娱乐形象为公众熟知,就可以开发系列衍生产品。衍生产品在娱乐领域的占比非常高,比如,米老鼠的动漫形象深入人心,就可以围绕米老鼠进行衍生产品开发,如米老鼠玩具。这个过程,称为IP授权。IP授权是延长IP商业生命,也是扩大IP影响力的过程。IP的商业化发展经历了三次延伸:娱乐IP—互联网IP—泛IP。IP的第一次外延延伸,从娱乐IP进入互联网IP。互联网创造众多新平台,在平台上崛起了一批娱乐化的红人,如微博的大V、秒拍的papi酱,A站B站的Up主,蘑菇街红人、nice时尚达人等。这些红人吸引流量,可以衍生商业。IP外延的第二次延伸,是IP的泛化。一切在互联网上可以自主传播的人格化标签,都可以称作IP。IP可以是企业老板,如小米的雷军;可以是品牌,如江小白;可以是产品,如小茗同学。IP外延的第二次延伸,出现了泛IP化,一切有影响力的东西,都称之为IP。吴声在《超级IP》这本书中,把超级IP定义为有自流量的符号。那我从营销的角度来定义,IP就是互联网上能自主传播的符号,我特别强调自主传播,就是区别于传统的被动传播和付费传播。自流量、自主传播,这是IP的重要特征,判断IP的核心标准就是有没有传播势能。这里我们要跟传统的传播做一下对比,传统的传播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单向的关系,而互联网的传播,接受者可能是再传播的发起者。丁丁老师讲粉丝是支持者,这个支持的核心内容就是传播,而不一定是购买。我把IP分为两类:公共IP和自有IP。吴晓波和雷军两个都是IP,但是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IP。我把吴晓波叫公共IP,或者说叫媒体属性的IP,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媒体。而雷军,叫自有的IP。公共的IP,以吴晓波为例,他有很大的流量,但是他基本不卖东西,虽然他也众筹过杨梅树、卖过杨梅酒,但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公共IP的流量可以为其他的商业来引流,所以他的属性和传统媒体的属性是极其相似的,是帮助别人引流的。而雷军则不同,他参加新品发布会,是为自己的产品来引流,所以我把他叫自有IP。也有些IP,既有媒体属性,也有自有属性,比方说王石。他过去既是万科的形象代言人,也是一个玩家,也会为其他的品牌代言,比如为格力做广告代言,具有多种属性。但是我们在新营销里面所讲的IP,如果不特别说明的话,主要指的就是自有的IP。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现象,没有出现在门阀政治盛行的东晋时代,而出现在皇权政治已经回归的南朝?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门阀政治虽然只存在于东晋时代,但门阀制度、门阀士族、门阀观念,却早在汉末魏晋就已经出现,并开始在社会上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士族在政治上掌权,而逐渐被烙印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之中。这种观念意识并没有因为东晋被刘宋取代、门阀政治恢复为皇权政治而消失,相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而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强化。因为门阀世族虽然在政治上、军事上失去了主导的权力,但是在社会思想、文化意识等方面,却依然保留着强大的潜在影响力。以刘裕为代表的次等士族,尽管已经赢得军事、政治上的胜利,但是为了巩固既得的统治地位,还需要拉拢、利用门阀士族。刘裕的做法是,一方面尽量限制门阀士族参与实际的政治运作,另一方面却把他们高高地供奉于庙堂之上,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满足和享受。当时人们对门阀世族的仰之弥高,与刘裕等人的这项政策,也是很有关系的。其次,也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来自士族内部,是因为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在了下坡的路上,他们之所以再三强调门第阀阅、反复强调士庶之分,正是为了挽救自身趋于衰落的命运。当时的情况,一方面是“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又是士庶趋于混淆,所谓“昨日卑微,今日士伍”“宋齐二代士庶不分”。面对士庶混淆的危险,面对大量寒门庶族纷纷挤入自己的行列,受到威胁的世家大族,不得不深沟高垒,严加提防,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点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说:“士庶区别在晋、宋之间似乎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那只能是表示士族集团业已感到自己所受的威胁日益严重,才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世家大族到了南朝,已经在事实上衰落了,但他们还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在事实上一步一步成长壮大,但一时之间还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南朝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居于东晋统治地位的几大门阀,如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他们进入南朝之后,在政治上逐渐被边缘化,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东晋末年的大变动中,他们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例如会稽内史王凝之(334—399,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兄长)、吴兴太守谢邈(368—399,谢安侄孙)、黄门郎谢冲、南康公谢明慧、嘉兴公顾胤、中书郎孔道、太子洗马孔福兄弟等,基本上都是在孙恩之乱的时候被满门屠灭,而当谢琰被孙恩临阵斩杀之后,东晋高门中的将才已经灭绝殆尽。从此之后,直到陈朝灭亡,南朝宋齐梁陈的统兵将领绝大多数出自寒门,高门士族基本上与军队的指挥权无关。世家大族在南朝趋于没落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寒门势力的成长。南朝宋、齐两代是士庶区别最严格的时期,恰恰也是寒门势力上升最快的时候,当时中书省的大权完全落入中书舍人之手,而中书舍人一无例外都是由皇帝亲信的寒人担当——“寒人掌机要”,这是大家熟知的史实。事实上,不仅中央机关是由寒人掌机要,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典签监督地方军政大权,有“威行州郡,权重蕃君”之称。所以说,南朝的士族尽管仍然担任着中央的最高长官,但实际权力却已经逐渐下移到地位低下的次等士族或寒人之手。例如南齐中书舍人茹法亮,深得皇帝宠幸,“势倾天下”,琅邪王氏出身的尚书令王俭,就常常对人说说:“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呢?其根源在于,皇权在伸张过程中与世家大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皇帝为了强化趋于衰弱的君主集权,就必须对门阀大族进行限制,而上升中的寒门地主也希望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皇权与寒门自然就走了一起。因此,宋、齐时期大量出现的“恩幸”或“佞幸”,正是应皇权伸张之需要而产生的,他们借助皇帝的宠幸,向世家大族展开了夺权的斗争。除了这个外因,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没落,则是他们走上穷途末路的内在动因。事实清楚地表明,历史发展到南朝,门阀士族已经无力胜任作为统治核心的职责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玄学清谈的氛围中长大,但求放达不问实务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不屑于从事具体的政治事务,而专心于空谈玄虚;另一方面,他们凭借高贵的门第,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没有也不必有“应世经务”的实际才能。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也能够获得高官厚禄。长此以往,高门士族不仅丧失了实际才能,甚至从思想意识上也鄙薄实干。事实上,从东晋末年开始,南朝的世家大族就逐渐丧失了军事指挥权,而到了南朝齐、梁之际,他们更加彻底地堕落了。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高门子弟,整天涂脂抹粉、熏衣剃面,出门则乘辇坐车,入门则有人扶持,从来不学习骑马射箭。骑马的话只骑“果下马”,也就是有那种能够在果树下行走的小马,也就山羊大小。所谓射箭,就是那种在喝酒赌钱时所玩耍的、被叫做“投壶”的游戏,因此,高门子弟确实已经没有领兵征战、驰骋疆场的任何能力了。这些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能够依靠祖上的功德、靠“冢中枯骨”得到高官厚禄,并以门第自矜于世人,而一旦遭遇战乱,他们立刻就在劫难逃了。梁末“侯景之乱”,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由于平时很少锻炼,“肤脆骨柔”“体羸气弱”,结果只能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所说的那样,坐而等死了。大家不难想象,像琅邪王复那样,平时走路都需要丫鬟扶持,听到马叫,就说这是老虎在咆哮,这样的人不死于动乱,那才叫没有天理。
在东晋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僧肇大师,写了几篇非常著名的论典,一个是《肇论》,还有一个是《物不迁论》。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得意弟子,对于鸠摩罗什大师,读过《金刚经》的朋友可能就比较熟悉,其实,历代《金刚经》的译本有很多,但是大家现在所念的《金刚经》,都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版本。因为他翻译得最精炼,最符合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僧肇继承了鸠摩罗什大师的大乘空宗思想,所以,他对于中国后期的佛教主流起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承接作用。那么,在这个《物不迁论》里,僧肇大师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呢?下面有几句很著名的句子: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这几个句子非常优美,有诗一般的逸趣,学佛的人都喜欢引用它。什么意思呢?全都是自然景象上的描写。“旋岚偃岳而常静”,旋岚是什么?我们看山上,早晨或下点雨以后,就会起雾气,看上去非常的美,它会不停地变化,一会好像是散了,一会又弥漫了,产生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旋岚。偃岳,就是这个岚气将山体都掩藏起来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却是一种“常静”的状态。“江河竞注而不流”,你看从亿万年以前,江河流动就从来没停止过,一直流到现在,还要流到将来,但这里又说“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学过《庄子》的朋友就知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很多尘埃不断地飘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万物在季节变化的时候,随着阴阳二气的交合以后,产生的气息吹鼓出来这样一种状态,但是,这里也说是“不动”哦。还有“日月经天而不周”,太阳升起落下,月亮升起落下,但是“不周”。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方式,那是无法体会的。但是,如果通过我们的精神,通过我们的心性上面来体会,就会发现,这里实际上都是在说我们心性的本来状态,而且每一句都是如此,直指我们的心性,直指我们的思维本身。“旋岚偃岳而常静”,实际上旋岚是山岳中的水气所生长出来的东西,虽然它遮盖了山岳,但山岳本身是没有动的,产生出旋岚的这个东西是没有动的。“江河竞注而不流”,水是不断地在流,但是江河本身是不流的,它是一直没有动的。“野马飘鼓而不动”,从大地上升起来的这些尘埃在不断的变化,但大地本身是没有动的。“日月经天而不周”,日升月落,但天空本身是没有动的。我们能看到这一切现象,也是因为我们的心性,有着镜子一样的观照能力,所以这一切才会映现在我们心里面,显现在我们的心性上面。我们一定要细细体会这种状态啊!就像道路交通一样,道路上的车辆不断在运动,这就好比我们一个一个的念头,而道路就是我们思维本身。实际上,佛教关于空、有的概念,也可以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所谓的有,就是我们思维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平常外界所看到的这些事物,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思维,那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睡着了一样,外界的一切都跟你没有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思维,有了我们的精神,才有了万事万物在其中的显现。空,就是我们思维的本身,你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离开了思维的内容,我们也根本找不到思维本身。所以,如果用道路来作为我们思维的比喻,那么还要翻过一个坎,就是我们思维本身,除了像车辆一样来去的念头之外,连这条道路也没有,也找不到!我们只看得到这些车子,只有车子在里面动,如果离开了这些车子,就没有了道路,正因为有了这些车子在动,我们才知道,哦,它运动在道路上。所谓空有不二的道理,就是这个,并不是截然的,哦,把车子拿走以后,还有这么一条道路存在。车子拿走了,就没有道路了。有些人修行,成天坐在那里找这个“空”,哪里找得到?“有”都没有了,哪里又有一个“空”呢!
再看下面,“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里指的是孔夫子时代,也就是《中庸》产生的时代。当时,中国在制度上、文化上,已基本形成了“大一统”的模式。从那个时候开始,经过历朝历代的延续,一直到今天,这种“大一统”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了。从古至今,为什么分裂不得人心、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就是因为早在先秦时代,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了。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时代,中华文化的整体形态就已经具备了,就已经有了“大一统”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凡是想要分裂国家、分割治理的,统统都不会长久,都会为后人所唾弃;而真正稳定和繁荣的时代,都是国家大一统的时代。《大学》《中庸》这一套学问所立足的现实,就是“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然由文王、武王、周公所开创的周代礼乐文化,到春秋时期衰落得很厉害,但是周代的这些典章制度,仍然为各诸侯国所遵守。车同轨,指统一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使车轮的轨道宽度相同;书同文,指语言、文字可以互通无碍;行同伦,指中国人所遵循的一套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完全是一样的。这些“大一统”的基本条件,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已经有礼崩乐坏之衰相,但也不可轻易改变。为什么呢?下边就有进一步的论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虽然有天子的位置,但没有圣人的德性,不敢制订礼乐制度;即使有圣人的德性,但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订礼乐制度。刚才说过,礼乐制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宪法。宪法乃是根本大法,不能随便动啊!美国制订宪法两百来年,至今也没有动几个字;英国从宪章运动到现在,宪法也没有什么变化。其它的宪政国家都是如此。宪法不能乱动,它是一国之根本。有位但德行不够和有德却没有位的人,都不能动这个礼乐制度。任何想要改动现存的根本制度的人,都要拿这把尺子量一量,看你在天时、地利、人和上,是不是达到了可以重新“作礼乐”的地步。所以,这一句“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堪称中国古代的制宪原则。
曾经有一位参与培训的学员发来微信说:“您好,徐老师!我是一名老员工,是老板想要培养的店长,但听了您的课程后,我感想颇深。回家检讨了一下,发现自己离您所说的合格店长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我该怎样给自己订个计划和目标,也能让员工不再闲散,并培养团队精神呢?”要成为非常优秀的店长,需具备的特质会有很多,包含心态、专业技能、沟通等方面。这位朋友听了一次课程就能认真反省,思索如何进步,心态上是非常积极进取的,这也是导购员和普通店长能否修炼成为中国好店长的关键:你有没有一颗坚持上进的心,并养成好习惯。每个人的人生无非都是一个思维模式到行为—行为到习惯—习惯到命运的过程,因此支配我们日复一日生活的就是习惯。要成为中国好店长,首先需要养成最重要的好习惯——计划和总结。很多年前,我给一家知名品牌做终端诊断,访谈该品牌的一位优秀店长时,得知她才上任6个月,非常吃惊。我请教她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被公司评为“十大优秀店长”,秘诀是什么?她自我分析认为主要是自己做事有非常严格的计划和总结习惯。当我翻看她的个人工作记录本时,发现她每日都会认真记录自己的工作计划。上半页纸记录今天的工作计划,下半页记录今天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每天都从业绩、人员、货品、促销和培训等几个方面展开,每个月都有几页的总结。而我在继续走访该品牌其它门店时,查看门店的日志本或者店长工作手册时,却发现有的不是随便写写,就是空很多不写,要么就是笼统写一句“客流不多提醒大家保持状态”,或者明显抄袭前几天的。问很多店长为什么她们这么应付工作日志,她们的回答往往都是“天天都写”、“每天都差不多的”、“不知道写什么好”、“这个也没有什么用”。每天做工作计划和总结就是督促店长多思考,只有想清楚目标与方法,工作才能有方向,易出成绩。每日工作必定有各自不同的重点,作为店长一定要去思考:业绩提升点在哪里、有哪些对策、人员状态如何、货品销售动态如何、最近天气如何等等,根据自己的思考来确定行动方案、人员分工及相应的跟进措施。可是很多店长就是养不成计划和总结的好习惯,没有想法哪有方法,怎么可能成为中国好店长呢?其次,要成为中国好店长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威信,赢得店员的尊重。第一,做一个讲信用、说到做到的人。对于刚刚上任的店长而言,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店员都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而且你所说的话也将对店员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店长,一定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要说到做到,讲信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店员信服。听说过“100-1=0”定律吗?你在店员面前说的100句话都做到了,但后来有一件事或者一句话没有做到,店员可能就会把你之前做到的那些全部忘记,只记得你没有做到的那一点。 第二,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正己正人。对于新上任的店长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对自己更严格一些,做到身先士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让下属店员服从你、跟随你。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当上店长以后,就真以为自己是官了,开始不停地指挥店员做这做那,自己却什么都不做,要求店员遵守制度,自己却常常违反制度……如此种种,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店长的威信丧失,更别说获得店员的尊敬。有的店员甚至可能在背后批评你、骂你,而店长的行为很多时候会不知不觉被店员复制,并扩大好几倍。店长的一个小毛病,在店员身上就有可能变成大问题。 第三,不断提升个人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让员工佩服你。 店长相对于店员而言,角色不一样,工作职责不一样,要求也就高了很多。做店员的时候,只要做好销售和店务就可以了,而做了店长就不同了,工作重点更多的是管理。管理就包括管事和管人,而且不论是管事,还是管人,都要求店长更多地与公司、店员和顾客进行各种沟通和协调,工作内容远远比做店员丰富,而且难度也大。迅速学习,提升自己,使自身的能力和职位相匹配。管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核心因素。当这些得到提升的时候,员工会觉得你懂的比她多,觉得你比她厉害,然后就开始佩服你,尊敬之心也就油然而生。 第四,公私分明,一视同仁,不要表现对某个员工的偏爱。 作为新上任的店长,和店员最开始的关系似乎很微妙。很多店长刚刚上任的时候,多少会对自己喜欢的店员或者比较听话的店员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而不怎么关注那些有个性、原来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店员。这样一来,会直接导致店内成员之间的隔阂,更严重者会导致产生小团体,这样既影响团结合作,也会影响门店业绩。作为店长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一视同仁,建立起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对事不对人,确保店内有个良好的团队氛围。 第五,不要在员工面前露出软弱的一面,要坚强、乐观,成为员工的主心骨。 一般新上任的店长都有一段难熬的时光,业绩、工作中的问题、同事的误会等等,这些都可以对一个负责任的店长产生很大压力。面对这一系列挫折,很多人会撑不住,不知不觉就会在店员面前露出了脆弱的一面,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店员觉得你没有能力。作为店长,在员工面前应该始终表现得坚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时稳住人心,才能让店员觉得你很勇敢和成熟,才会把你当作主心骨,也才会更加尊敬你。 第六,敢于在员工面前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 对于新上任的店长来说,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在做事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也不可避免会犯一些错误。这时作为店长要懂得就事论事,错了就要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千万不要不认错还推卸责任。一个敢于认错和承担责任的店长不仅能赢得店员的认可,也能真正承担起店长的任务和使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店长,并且还能起带头示范作用。也许有一天店员犯错的时候,也会学着承认错误,并且承担责任,这样不仅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而且会使整个团队朝良性方向发展。愿这本《快速成为建材家居门店店长》成为各位店长朋友成长路上的知音,期待与更多的好店长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除了黎巴嫩和以色列外,中东国家全部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因之伊斯兰教理所当然地成为中东文明的载体。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具有鲜明的两世兼重的特点,即同时重视来世和现世,因而对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影响至深。所以,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势必牵涉到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面临着重重阻力。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文仅谈两点。其一,作为宗教阶层的乌莱玛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社会中,乌莱玛都是代表正统宗教机构的阶层。他们与统治阶层和一般民众关系密切,控制着宗教、司法、教育事务的大权,握有大量宗教基金(包括土地),从事慈善事业,并有大批成员入仕为宦,权力显赫。而且,乌莱玛是唯一拥有解释经训(《古兰经》和圣训)权力的力量,也直接掌握司法机关,从而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另外,以神秘主义和苦修为特征的苏菲派也在民间影响很大。乌莱玛和苏菲派还时常与乡村的部落机构和城市的行会相互交织,由此确立了伊斯兰社会独特的整合方式,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和宗教阶层的事实上的二元政治格局。因此,一旦统治者的现代化改革触及宗教阶层的切身利益和传统文化的核心,宗教阶层就会揭竿而起,率领民众展开大规模的反抗运动。1929年阿富汗的阿马努拉改革和1978年伊朗的白色革命均是因此而最终失败的。其二,国家的政教合一性。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之后伊斯兰国家逐渐出现政教分离的趋势,但从未达到彻底分离的阶段。在司法方面,伊斯兰国家实施属人法,即臣民依据其宗教信仰和教派归属而遵守不同的宗教法(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各教派的教法)。1971年以前,黎巴嫩、伊拉克和和以色列在公民的私人身份事务(婚姻、子女监护,黎巴嫩也包括财产继承)上仍维持这一状况。263而且,除土耳其以外的中东伊斯兰国家均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国家元首必须是穆斯林,有时甚至规定了其所属的法律学派。比较而言,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60年代后期以来,中东出现了提倡复古主义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其声势浩大,而领导者不再是乌莱玛和苏菲派领袖,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264在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伊斯兰复兴力量一度掌握了政权(其中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一直延续至今,土耳其具有宗教色彩的正义与发展党自2002年以来一直掌权),类似情况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是没有的。
一本好书,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底下隐藏的内涵及丰富的思考。而这本由唐纳德·德帕姆菲利斯撰写的《并购基础:谈判交易架构》,则充分体现了一本好书所应具有的全部素质。一本好书,需要化繁为简,特色鲜明。孙子兵法曾经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那么文章也是如此。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不应根据其篇幅的“厚度”,而是应侧重于其内涵的“厚度”。本书作者唐纳德·德帕姆菲利斯不仅仅是一位有着超过30年并购经验的行业老手,同时他也是一位常年讲授并购、金融等课程的大学教授。其无论是从专业程度,还是思维成熟度,都是其文章“厚度”的保证。本书整体而言,简洁而不失完整,清晰而不失体系。将烦琐生涩的专业知识用非常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得读者阅读起来的难度大大降低,也较好地扩大了本书的受众范围。这一点是同类型其他图书所无法比拟的。一本好书,需要点面结合,有理有据。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费尔巴哈曾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将会给你解决。”专业书籍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失去理论实践的专业知识无异于空中楼阁,没有现实实践的高谈阔论无异于纸上谈兵。作者集“金融弄潮儿”和“授业解惑者”双重身份于一身,无论是专业基础还是实践能力都是行业翘楚。同样,在本书中,案例与理论联系紧密,并且在每章节的末尾都会有一个典型案例辅以思考,让读者可以活学活用,加深印象。这种“主动思考”的模式无疑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一本好书,需要重点突出,视角独特,要有自己的观点与个性。和市面大多数以整体流程和各参与方本身为主线的专业书籍不同,本书更侧重于讲述并购谈判的艺术,以及在并购整体推进的过程中,谈判策略的选择对于交易架构的影响,特别是法律与税收方面的比较。作者从开篇就奠定了“谈判是团队协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基调。全书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论述。无论是在投资银行对于潜在买卖双方交易时的战略建议,还是律师在交易过程中尽职调查的开展实施,都与谈判紧密相连。而这也是本书引人注目的另一大亮点。一本好书,需要体例完整,前后连贯。老子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说的是凡事不要开头轰轰烈烈,结局虎头蛇尾,要始终如一,才能成功。本书也是这样。虽然切入点小,篇幅不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者以谈判对于交易架构的影响为切入点,逐渐深入,选题新颖却内涵十足。无论是开头的并购谈判概述,还是中间的收购方式的选择,抑或是最后的反收购谈判的进行,都始终基于整个并购交易,以谈判为视角全方位的带读者去解读交易,走进交易。这种“万变不离主线,减字不减质”的优点无疑也是本书是一本“好书”的最好证明。现代社会越来越崇尚“快速消费”。大家的生活节奏与思维节奏也越来越快。而在浩如烟海的专业书籍中挑选一本方便阅读,专业程度高,可理解性强且为大家之作的书就越来越重要了。而这本《并购基础:谈判交易架构》,无疑是众多“并购发烧友”和“谈判疯子”们的必然选择。以上几点,旨在抛砖引玉。就像前人所说,“留白才是美德”。剩下的内容,需要您亲自打开它,慢慢体会其中味道。同时,本书作者还著有《收购、兼并和重组:过程、工具、案例和解决方案》《并购基础:你所要了解的一切》等书,若您愿意的话,搭配起来学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