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加力尚会鹏著:《一应俱全印度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2.王树英著:《印度文化与民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3.王树英著:《宗教与印度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4.王树英著:《印度》,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5.孙培均华碧云主编:《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6.陈峰君主编:《印度社会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尚会鹏著:《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美]弗朗辛·弗兰克尔著:《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印度]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著:《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10.[印度]辛哈·班纳吉尔著:《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11.[苏]安东诺娃戈尔德别尔奥西波夫主编:《印度近代史》,三联书店,1990年。12.刘国楠王树英编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3.林承节著:《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4.[美]马文·哈里斯著:《母牛·猪·战争·妖巫》,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15.黎菱著:《印度妇女:历史、现实、新觉醒》,世界知识社,1990年。16.杜德著:《今日印度》,世界知识社,1953年。17.[英]迪利普·希罗著:《今日印度内幕》,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8.孙培均主编:《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9.孙培均主编:《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0.林良光主编:《印度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1.文富德著:《印度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22.黄心川著:《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23.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24.许马云·迦比尔著:《印度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5.汤用彤著:《印度哲学史论》,中华书局,1988年。26.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27.葛维均著:《印度社会政治简史》,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28.李连庆著:《印度史话》,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29.赵伯乐:《永恒涅槃》,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0.梁洁筠著:《尼赫鲁家族沉浮记》,时事出版社,1994年。31.张力著:《印度总理尼赫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2.王如君著:《印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33.尚劝余著:《尼赫鲁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34.尚劝余著:《尼赫鲁与甘地的历史交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35.尚劝余著:《莫卧儿帝国》,三秦出版社,2001年。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一段就是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角度,把“君子素其位而行”的精义展开来,更深入地进行阐释。“素富贵,行乎富贵”,如果我们当下处于富贵之中,那么,就要行富贵之事。富贵之事是什么?行富贵之事,可不是什么吃喝嫖赌、花天酒地这些啊!现在流行“富二代”的说法,很多关于“富二代”的负面新闻,都出自他们奢侈无度的生活。公众舆论一致认为,中国的“富二代”,绝大多数都有不求上进、追求享受、喜欢炫富等毛病,更有甚者还无视公共安全、欺凌弱小、横行霸道,尽显他们在社会中的优势。这个就不叫“行乎富贵”,而叫作“为富不仁”。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富是有钱,贵是有教养。古代说一个人有贵气,是指他有高贵的品德,可以对社会起到良性的教化作用。一个既富且贵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呢?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哪里有灾难就要多做援助,哪里有公益之事,就要努力承担。你有钱有势力,就要利用你的钱财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行布施。大家读佛经,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祗树给孤独园”为大众讲经说法。那位给孤独长者,是当时舍卫国的首富,也堪称佛教有史以来的第一大护法。当年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就请佛陀到舍卫国来讲经说法,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很清净舒适,很适合出家人静修,所以打算买下来。但是,祇陀太子舍不得这座园林,就出难题,说你老人家如能把这个园子用黄金铺满,我就把这块地转让给你。给孤独长者二话不说,回家就用大象把自己金库里的黄金驮来,径直运到园子里去铺地。祇陀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就答应把园林转让出来。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商量说,你只买了这个园子的地,并没有买园子里的树;现在,这块地已经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属于我,我要把园子里的这些树都捐给佛陀,让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因此,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这个园子,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我们看,给孤独长者给富贵之人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我们在座各位,如果以后成为大富长者,也要做到“富贵不能淫”。假如有人能够像给孤独长者一样,去做这样功德无量的善事,那就会福泽绵延,子子孙孙都享福不尽。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盼望有“贵人相助”,你如果能“素富贵行乎富贵”,变成别人心目中的贵人,能够替别人排忧解难,这个多好呀!
普思是K药店的店员。在同事看来,普思是一个有着不一样的导购特点的员工。那天,一位大款模样的顾客进店,普思通过专业分析,提供了四种适合这位顾客的产品。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流,最后顾客说:“看你介绍得不错,就拿这两样吧。”普思笑着接话过来说:“好吧,老板,就听您的!”这位顾客听了哈哈大笑说:“小姑娘,你真会说话。”在这里,普思运用了什么导购技法?在与顾客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后,了解到顾客的购买倾向,并且通过专业分析,顾客的选择是正确的。此时,再强推可能只会引起反感,于是顺水推舟肯定顾客的做法。这种销售法,叫作折中销售法。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导购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销售方法,只是多数药店同仁没有意识到。比如,在推荐我们想推的产品给顾客时,顾客并不完全接受。与顾客几番交流后,顾客根据你的建议,选择了他们自己认可的产品。这个产品可能是他们服用过的,或者是品牌的,也可能是我们推荐的。结果,顾客可能要了一部分我们推荐的产品,但没有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思购买”。此时,一些员工心里会有些不甘心,纠结于顾客怎么不接受自己推荐的其他产品。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心里面只想着这一次生意。我们与顾客交流,结果往往是妥协的。如同普思一样,适时转向肯定顾客的做法往往需要灵活与乐观的销售心态。“好吧,听您的”——这种导购方法一是尊重与肯定顾客的选择,二是恰当的恭维,一语双关,从而令顾客一乐。但是,药品导购是一种专业引导过程,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折中的,我们应在什么情况下向顾客说“好吧,听您的”?又该怎样理解它呢?(1)顾客是对的。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判断,顾客的病情适合服用他自己选择的产品。(2)顾客潜力有限。当我们通过探询发现,推荐的产品价位已到了顾客的消费潜力底线,当顾客说“我还是拿这种吧”,这时我们应以折中销售法实现成交。(3)表现出诚意大度。折中销售法是一种积极面对现状的做法,这与不推荐的消极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核心点是表现出了导购人员对达成交易的诚意与大度。(4)放长线。折中销售法看似没有特别之处,然而却是放长线的销售方法。一般而言,生意不是做一次,顾客这一次满意了之后才会有下一次,我们要的是更多的下一次。(5)快乐至上。药店导购可以引向开心的那一面,以药品帮助顾客解决问题,以积极情绪带给顾客快乐,这将会使平常的导购变得更有价值。销售的过程因双方互动多变而显得难于掌控,但恰恰因此需要我们有机敏的洞察力,销售也因此极具创造性。当我们通过客观的分析,以折中的方式成全顾客,以打趣的方式使销售轻松化、快乐化时,收获最多的不只是顾客,还有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将恰当目标形象地称为“跳起来够得到的目标”。首先,需要清楚目前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企业研发体系的现状;然后了解能够跳多高,也就是通过改进工作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提升;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跳起来够得到的目标”。这样就得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恰当目标,其显著特点如下:◎​ 目标明确且聚焦一个改进项目力求解决一两个显著的业务问题,或者使之获得实质性改善,通常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同时追求多个改进目标,则往往会由于精力分散、资源消耗大、周期难以控制、改善措施相互抵触等原因,改进目标顾此失彼,甚至任何一个目标都会落空。在某大型国企的研发改进项目中,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将目标确定为,“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过程改进与流程优化,将现有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产品基础成本降低15%,设计缺陷导致的损失减少20%”。这一目标涉及产品开发中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三要素:进度、成本、质量。对于研发体系而言,提升其中一个要素的指标,是要在其他两个要素上付出代价的。这个项目的改进目标是需要在三个要素上同时获得显著的提升;而该公司的研发管理基础并不薄弱,产品平台化也在推进过程中。因此,在短期内通过一些管理手段,达成上述全部的改进目标是不现实的。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对于该公司而言,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是明确界定当前的主要业务诉求,比如交付周期问题、产品质量问题、部门协同问题、成本控制问题,从中选择一两个重点,设定合理的目标加以改善。改进目标的聚焦,来自于对企业的深刻洞察力。◎​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谈到研发改进目标时,某企业总经理认为,通过先进管理体系的引进,企业应该进入空前理想的阶段:跨部门协作顺畅、项目管理井然有序,那些让领导困扰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任何一个真实的成功改进过程,都会伴随着艰辛的努力。从来没有一个神奇的模式,能够在短期内使企业的研发体系突飞猛进。可以理解该企业对于研发改进的迫切要求,但是不得不承认,企业研发体系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愿望在现实中将会落空。以研发资源短缺和冲突的问题为例,将改进目标设定为“通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级管道管理等机制的建立,改善研发资源的配置矛盾,使关键资源承诺完成率由60%提升为85%”,就远比“解决研发资源短缺”的目标更接地气。◎​ 符合SMART原则SMART原则包括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间限制的(Time-based)五项要求。符合SMART原则的改进目标,为改进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也便于衡量改进效果。比如某项针对研发项目管理的改进工作,要求在一年内,研发项目履行初步的项目管理制度,将开发类的项目进度偏差控制在20%以内;在三年内,研发类项目需要履行更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进度偏差控制在5%以内。这个改进目标就符合可衡量、有时间限制等标准。对某公司进行研发现状调研时,研发主管提及期望解决部分研发人员职业素质问题,包括着装随意、缺乏互助精神、不愿进行公益服务等。这些问题显然与研发体系绩效改进的关系不大,且属于个别现象,并不符合相关性的要求。某新兴高科技公司的研发主管,认为“该公司的管理就像一张白纸,没有历史包袱,咨询方无须考虑公司的现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一套先进的管理体系”。这种想法貌似给操刀者以极大的施展空间,但是不考虑企业管理现状、盲目嫁接的做法,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因此,这个改进目标并不符合可接受的、相关性的标准。某公司研发改进目标确定为“建立一套符合××模式的研发管理体系,解决跨职能协同不畅、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提升研发体系的综合效率”。这个目标是否合适需要稍微深入一些去思考:是否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显示“建立新的研发管理体系”与“解决跨职能协同不畅、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钥匙和锁的匹配程度。如果问题和解决思路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则这个目标是具有相关性的。否则,这个目标并不具有相关性,将会导致改进工作碰壁。
情景再现:客户看了资料,听了你的介绍后,问:你们的产品是哪生产的?质量可靠吗?情景分析:现在润滑油企业上万家,有几万个牌子,还有很多贴牌的润滑油,产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背景或品质,比如,山东油品以前品质比较差,北京油品多是假洋品牌,广东油品则是假货多。这样问,可能是客户选择牌子的一种偏好。1、小牌子,没有听说过,怕产品质量问题造成麻烦;2、对质量有疑问,信赖大企业、大品牌,希望企业有一定的实力;3、客户知道新牌子利润高,但又担忧质量,毕竟,客户不是以卖油为生,由于油品问题,而影响生意就得不偿失了;4、假油多年来屡禁不止,一些假洋鬼子、假进口机油的泛滥,让客户已经成了杯弓蛇影。解决要点:1、详细介绍厂家,结合企业手册、产品单页做重点介绍;2、用各种证书,媒体报道来佐证厂商的正规性;3、把用户使用反馈、质量检测报告、企业实力展示出来,用事实和销量说话,消除客户的顾虑。面对不了解企业或品牌,而对质量产生怀疑的客户,我们不能纠缠质量,而是要通过企业实力、相关证明来体现品质,代销客户的顾虑,赢得客户的信赖。异议解答:1、我们工厂在山东,企业成立于1995年,有23年的历史了,在润滑油行业,能有20年历史的企业,不多见,可以说,没有稳定的质量,是不可能存活这么久的。告知顾客真实信息,不要忌讳,用企业的历史悠久、口碑好等来说明产品质量有保证,消除客户的顾虑。2、老板,这个牌子是广东生产的,在我们这里才开始推广,您可能不太了解,但公司在润滑油技术方面,有着很强大的实力,光专利就有很多,你看,这是我们的专利证书和获奖报道,客户使用效果很好,尤其是我们的某某专利,大大降低发动机的磨损,延长发动机寿命。任何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销售人员要善于挖掘。3、我们的机油是江苏生产的,您可能没有在意,但像合叉、江淮等等汽车,都是我们的配套客户,以前,公司专注于配套领域,市场开发上力度小,不过,知道的人少,利润空间就更好操作。对于客户不熟悉的厂家,可以用企业的大客户来正式产品质量,从而说服客户购买。4、我们的机油是上海生产的,我们是国内唯一只做SN、CK4以上级别合成机油的厂家,合成机油,粘度稳定,不仅省油,换油周期也能大大延长。对企业实力较小的,可以通过产品特色,让客户信服。应对雷区:1、质量当然有保障,您尽管放心。这是王婆卖瓜,没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缺乏说服力,让客户觉得这是一种敷衍;2、是南京生产的。这是毫无用处的答复,如果客户不知道该厂商,还是难以消除客户对于质量的疑虑;3、这是“局座”代言的润滑油,质量可靠,您放心卖。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人人知晓的明星或名人,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比如说张召忠,恐怕只有关心军事的人才知晓,而且,明星代言,不是产品质量可靠的依据,如果恰巧这个客户反感代言人,恐怕是搬石头砸自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