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大的布局确定之后,就需要对布局的设备、流水线等内容的辅助设施进行规划。辅助设施包括水、电、气、灯、办公区、功能区、信息系统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场管理是设计出来的。车间规划的好,非常有利于后期运作时的现场管理。确定车间大物流、分割生产单元位置、确定车间通道及物流方式,按分割好的位置、物流形态,摆放生产单元(一条线一条线地布置),核算车间能耗(水、电、气、油等),规划设计总桥架。生产线桥架,按桥架要求施工,期间还要关注车间排污、排气、车间辅助设施位置等(如计量室、车间现场办公室、设备保全备品室、模具库房、模具保全区域、车间垃圾废料置场等)。在车间一些辅助设施改造前,向政府规划部门提出申请,并确保后期验收通过(厂房高度、设计图、锅炉房、配电、行车、排污、噪音等),如果有大型锻造设备要考虑设置减震带(如大型冲床、锻造设备等),带有油烟粉尘的车间(或工序)一般要求设置在靠近角落,并做好排污、排尘设施的安装;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1)水电气能空中走就不要地下走,尽量走桥架,预留接口,地下不应有任何障碍,便于设备搬迁、安装,保障物流通畅;(2)充分考虑厂房内所需要的功能区(现场办公室、会议室、培训室、各类库房、测量室、员工休息区、洗手间等),并确定大小及最适合的位置(按规划产能要求,要有可延展性);(3)办公区应采用大办公室,不要隔成小间,采用走动式模式管理,可方便内部沟通并服务现场;库房尽量不要采用固定墙体结构,而采用隔栏,保证物流通畅;(4)生产区充分考虑物流方向及参观路线,按群组进行布置;(最好采用纸板模拟,将厂房及所有设备均按比例缩小,在看板上进行布局、优化,一旦确定,作为今后设备布局及搬迁的依据)。团队的作用是巨大的,做工厂整体布局时,要让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将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建立多套方案,再进行整合。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创业、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不同的经销商有可能处于这四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创业期的经销商,刚刚进入市场,客户不多,在行业里没有什么影响力。成长期的经销商,在市场初步站住了脚,业务开始爬坡,在行业内有了一些影响力,但基本上还处于第二、第三梯队。成熟期的经销商,往往在行业内属于第一梯队,实力雄厚,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关系,手里握有好几个大品牌。衰退期的经销商,可能老板转行打算投资其他行业,或者身体和年龄原因不准备再继续做生意,或者经营失败大伤元气等。厂家当然不希望找一个衰退期的经销商,但是创业、成长、成熟阶段到底选谁?这取决于厂家的具体情况,是处于经济优先的起步阶段还是控制优先的成熟阶段,同时还与厂家的品牌、实力与战略目标有关。1.创业期的经销商创业期的经销商合作意愿强烈,跟厂家的配合度高,愿意跟着厂家一起做大做强。虽然有冲劲,但“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销售力量弱,要钱没钱、要客户没客户,属于有意愿没能力的新人。虽然前期信心满满,但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如同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遇到一点风浪随时会沉没(例如:做砸了一个项目)。选择与创业期的经销商合作,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厂家在前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理念灌输、业务支持,培训指导。投入比收获多,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业绩有很大的飞跃。如果经销商成功地从创业期到成长期,最后发展到成熟期,忠诚度是很高的,不出意外一定能陪厂家走很远。如果厂家的品牌影响力、资金实力、管理渠道的能力都比较强,有长期的战略目标与规划,选择创业期的经销商合作也是可以的,但中途夭折的风险还是存在。有一家实力很强的做IT硬件的代理商,在公司内部成立了IT软件新部门,信心满满与软件厂家合作代理软件的新业务。软件和硬件是互补业务,最终用户也一致,但做了两三年也没有做起来,老板亏了不少钱,最后软件部门被解散。究其原因,主要是软件和硬件的销售模式不同,软件在技术含量上比硬件更复杂,在售前要熟悉客户的业务、界定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对销售人员的要求要高得多。如果没有厂家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做惯产品销售的业务员要转型解决方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完全没有经验,想在一个新的行业重起炉灶的渠道成员,对厂家的风险也会很大。2.成长期的经销商生意走上上坡道,有一定的实力和客户资源,往往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市场挑战者,希望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得到厂家的支持(售前方案、技术培训、市场活动等),有能力帮助厂家快速实现市场的目标。市场前期开拓、开发行业样板客户和有影响力的项目,与这类经销商合作是最佳选择。相对创业期的经销商风险更小,相对成熟期的经销商配合度更高。但这种经销商容易头脑发热,自我感觉良好,一味向前冲而忽略了商业风险。厂家要为经销商掌握好节奏从长计议,如果因此失去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对厂家也是损失。我们有一个经销商就属于这种类型。在某机场项目中,本来是我们和竞争对手各做一半业务。为了把对手撬掉,这家经销商天天派人在工地转,终于在竞争对手送的一批货中找到漏洞。行业中防火石膏板的纸面是粉红色,而普通石膏板的纸面是象牙色,两种产品性能不同,价格却差好几倍。不知道为什么,对方经销商送的一批防火板是象牙色。于是,他拿这件事大做文章,向甲方投诉对方以次充好,结果把对方挤走了,我们的品牌因此成为唯一的供应商。但这个经销商因为后期摊子铺得太大,被另一个项目拖死后资金链断裂,给我们的合作带来了不少麻烦。3.成熟期的经销商在区域(行业)市场很有影响力,属于第一梯队,如果愿意跟厂家合作,厂家开拓业务比较省心,销量有保证。但成熟期的经销商容易“客大欺店”,很难控制,经营方式不会按照厂家的套路来,窜货、低价往往是这些人。而且不断与厂家谈条件要政策,比较强势。实力不强的厂家由于自身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只有忍受其无理要求;实力强的厂家刚刚进入市场看重经济,希望花最少的成本快速占领市场,但短时间内厂家主导管理不可行,不如暂时放手先与其合作从长计议。4.衰退期经销商厂家一般不会选择衰退期的合作伙伴。根据中国经销商的现状,小企业和个体户居多。老板的实力决定了经销商的实力,老板的能力也是其核心竞争力,老板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老板的生命周期也影响经销商的业务和经营。很多第一代企业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存在接班的问题,有些二代愿意接班,有些不愿意接班,接班了也不一定干好。如果你的潜在合作伙伴年近60,可能几年以后打算退休了,或者他的身体不好、力不从心,厂家是选年龄事业处于上升期的30岁年轻人,还是选一个功成名就、安享晚年60岁的老年人呢?结论:最理想的情况是,选择不同阶段的经销商混合,这样的渠道特点对厂家来说比较均衡、安全。一般来说,实力强、有长期目标的企业,会选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一致的成长期经销商合作;面临生存压力的小企业,会选择成熟期的经销商合作,先生存再图发展。处于经济优先起步阶段的厂家一般选择成熟期经销商合作;而控制优先成熟阶段的厂家大都选择成长期,甚至创业期的经销商合作。
不管到什么样的企业作指导,我总是坚持让企业员工自己画流程图。起初,由于对流程图的陌生和恐惧,企业员工主动回避的居多。他们往往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搪塞我,总之不外乎工作忙、没时间。但我一定要抓住几个不会找借口的人或者是愿意学习的人开始,通过他们的进步来引导更多人的加入。说实话,越是有一定基础的人进入得越慢。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经过几个企业的碰壁,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有一定职务或有一定资历的人总是不愿意低头向人请教,让他们带头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往往不可靠。而那些经验欠缺、职位低者,没有虚荣心、没有面子负担,让他们担纲先锋官,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有句话说,无知者无畏,另一种说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更乐意找那些没有心理负担的人做先锋。那些平时被人瞧不起的员工,一旦他们学会和掌握了流程图制作方法,并且成果被我当做样板肯定之后,往往就会激发起其他人的好胜心理,焕发起不甘落后于人的雄心壮志,这时候我就会适时安排众多的流程设计任务,让各部门负责人负责。部门负责人也会满怀信心地保证完成任务。因为他的手下有人做了先锋。有人带头,其他人就会跟上。再者,他不用直接向我请教,面子上也过得去,用他的手下传话或联络,工作就易于开展起来。流程图就是工作进程的描述,就是做事方式的归纳总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每个企业的流程图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样名称的流程图,不同的企业其流程的活动承接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企业员工自己画,专家越俎代庖往往不切实际,不是超越企业员工能力,就是不被企业员工理解。还有一句话说得是“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流程图是指导企业员工规范操作的工具,没有企业员工对流程图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想得到贯彻执行是不可能的。自己画,哪怕是在专家指导下画,你也会有深刻印象,也才能遵照执行。自己动手,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还能准确把握流程的先后衔接与逻辑关系,将来企业内部培训也多了若干个兼职培训师。这就是我为什么坚持要让企业员工画流程图的原因所在,也是目的所在。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同行在做咨询时,为了项目进度,或者是答应了企业人员的要求,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整套流程图交给企业,结果专家一走,这些流程图就被束之高阁了。一是专家制作的流程图不切实际,二是企业人员根本没有消化吸收,装帧美观的流程图集就只能躺在文件柜里睡大觉。而你们自己画流程图,虽然最初交叉重叠,不知所综,但经过张老师指点,最终曲径通幽,纵横相连,工作的条理尽在眼前,衔接的方式一清二楚,你们又是何等地喜悦?张老师又是何等地开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不正是孔夫子的启发式教学?今天指导了四位企业员工优化流程图,收获颇丰,有感而发。并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员工加入进来。
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是这样的,即管理培训→学习吸收→改善变革,然后收获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条路。企业花钱把专家请进来培训,或者付费把员工送出去学习,做了大量的功课,为的是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学以致用,并通过积极行动收获改善革新成果。但事实证明,通过管理培训和学习吸收,让管理者和员工拥有改善变革之心的情况少之又少,转化率极低。即使有少数员工因为管理培训获得了改善变革之心,甚至尝试采取改善革新行动,也会因为势单力薄和各种阻碍而慢慢消沉下来。可见,这种做法投入大,成本高,收效甚微。在三门峡地区有一家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变革,在公司内组建了高、中、低三个管理学习班,请了许多专家教授讲学,花去了不少经费。可是两年之后,管理一切照旧,更不能奢望收获改善革新成果了。最终企业高层找到了我们,3A顾问通过调研发现,那些经历了两年管理培训的成员确实懂得了许多管理思想,知道了许多管理工具或方法,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如何学以致用。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还因为学到了许多高谈阔论的论调而倍感骄傲,非但没有反省自己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反而把矛头指向一线员工,认为管理水平不能提升是因为员工素养和能力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