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通,我们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家曾是中国民企典范的企业、这家创业历史辉煌的企业、这家当年曾经领先于联想的企业,本来应当有足够的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帜。事实上,四通的发展历程中几乎从来不缺乏机会,更令其他企业羡慕的是四通所拥有的资源基础,无论是创业初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字机拳头产品,还是在业界曾经令人称羡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政商两界丰厚的人脉资源,都令许多同时代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四通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的结局?我们不能说四通的悲剧命运全是“资源”惹的祸,但我们不能不说丰厚的资源基础恰恰是四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特有的市场机会造就了许多或已消失、或尚在继续的“成长奇迹”,这使一批企业患上了“天生的软骨症”,四通不过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资源在企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拥有丰厚资源基础的企业无疑能够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领先优势,特别是在早期的成长和竞争中更是如此。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资源型”成功却也容易使企业陷入“资源依赖”的误区之中,有人不是将四通领导人的个人公关能力归纳为企业的“一大竞争优势”吗?的确,依靠这种“竞争优势”四通可以获得令人眼红的金税工程等“垄断性订单”,但同时付出的“代价”却是削弱甚至逐渐丧失了对市场的尊重、关注、敏感和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资源型成长”一旦形成“固定思维”和“路径依赖”的时候,企业很可能就将永远定格于“资源依赖型”成长路径上。今天高速成长的企业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依托的仍然是企业在关系、机会、资源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备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可能表现为独特的市场机会,可能表现为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可能表现为特殊的物力资源与融资渠道,可能表现为独享性的技术专利,可能表现为丰厚的政府关系与人脉资源。这些优势对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成长和胜出无疑是重要的,而且未来一个时期内企业的“资源型竞争”也不大可能消失。然而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资源要素层面在未来企业成长和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弱,形成像以往那样“强大”的资源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二,资源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外部优势和比较优势,今天拥有的资源明天就可能失去,今天具备的优势明天就可能被人超过。所以,对于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来说,更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如何避免陷入“资源型路径”的误区。
在长寿花发布了“健康厨房”的整体战略之后,确定了将长寿花打造成“中国健康厨房食品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应该说,这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说是明确的,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毕竟中国市场上还没有其他企业发布过相同的战略。但是具体到酱油这个品类上,长寿花酱油的核心价值定位是否独特和精准呢?我们看到,长寿花推出的酱油核心产品有酱香鲜、味极鲜、一品鲜、原汁酱油等,应该说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鲜味酱油将是整个酱油品类的核心,但是味极鲜和一品鲜这两个品种已经非常普遍了,几乎每个酱油企业都有这个产品。在此情形下,长寿花味极鲜/一品鲜酱油的独特核心价值定位是什么呢?近两年四川千禾酱油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关键在于成功构建了“健康酱油”的核心价值定位,从同质化的老抽、生抽、味极鲜、零添加等概念中跳了出来。而长寿花味极鲜/一品鲜酱油从目前看来还没有提炼出能够直击人心的独特核心价值,之前鲁花推出“自然鲜”酱油,构建的核心价值定位也在于“鲜”。虽然强调了“自然”的概念,但是由于消费者无法有效感知,故此鲁花自然鲜酱油的市场表现平平,即便和鲁花食用油捆绑销售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另外,长寿花推出的是高端酱油,那么“高端”能够成为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定位吗?显然也不能,因为比它高端的产很多,比如欣和六月鲜、海天零添加、加加原酿造及千禾有机酱油等。高端是很难成为核心价值,核心在于支撑其高端价位的核心因素,并且这个核心因素还是要能够被消费者认知的。长寿花酱油还有一个重要产品是酱香鲜,这是否有可能具有独特的定位呢?将“酱香”与“鲜”结合起来,这倒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关键点,可以成为一个兼具“酱香与鲜”的新品类。至于其他如180天天然酿造、菌种培育技术等特点,与消费者的关联度都不高。总体来看,长寿花酱油的战略独特性还不够,被淹没在多个品种中,未能将长寿花酱油的独特核心价值体现出来,这是无法在竞争中实现“先胜而后战”的。
我们的研究已经表明,与西方“二分法”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其实是一种道器无两,体用不二的学说。而其之所以如此,追其究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哲学把本体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视为某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把它最终看作为是一由隐向费的生生不已的显现和实现的过程。明代硕儒薛琯曾一语中的地向我们道破了这一奧秘:  费是隐之流行处,隐是费之存主处(《明儒学案》卷七)。  在这里,本体(“隐”)与显体(“费”)已不再被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与“幻”的关系,而是更鞭辟入里地被视为“变化论”意义上的源与流、根与末的关系。犹如泉之流淌为江河,根之萌蘖为枝叶,本体已彻底溶身到其自身的发布流行的过程之中:  主宰即流行之体,流行即主宰之用(《明儒学宰》卷十二)  因此,“主宰即流行”。对于中国哲学家来说,本体最终并非是什么本有的、实有的“体”,而是“水外无流,流外无水”,“即用显体”地成为作为显现整个过程的一条“流”。“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张载:《正蒙·太和篇》),这就把我们的本体论的探索从“有论”带到中国哲学的真正源头一“易”(“变易”)的学说。  毋庸讳言,在西方哲学中人们固然可以找到对“变易”思想的种种肯定,例如赫拉克利特的“无物常住,一切皆流”的学说的提出,黑格尔对作为“有”与“无”的对立统一的“变”的范畴的揭示。但是不无遗憾的是,这些思想都并未深入挖掘“变易”思想的深层意义,而仅仅停留在现象论和方法论的层次上。在人类哲学史上,只有中国人不仅把“变易”的学说(“易经”)尊崇为“群经之首”,而且第一次破无荒地提到“与天地准”的高度。中国哲学家写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系辞上传》第六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周易》认为,既然这种宇宙的终极真谛的“易”意味着“日新”的“变易”,那么,“易”的实质也就是一种“富有”的“生成”。因此,“易经”实为“生经”,“天只是以生为道”(《遗书·二上》)。故《周易》不仅开宗明义地提出“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辞下传》第一章),而且微诸男(阳)女(阴)地大谈生的活动。从比象于男女生殖器的八卦根本符号的推出,到露骨宣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以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上传》第六章),这些为今之缙绅先生所难启齿的原始的“性崇拜”理论,实际上成了中国古人的入“易”之门。于是乎,男女之“性”(sex)与天地之“性”(attribution)不仅在古老的易学里可以通用,而且最终是由男女之性开出天地之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人们亦看到了一种与西方“有”的哲学传统背道而驰的“生”的学说。但是,海德格尔所谓的“生”,不过是对“在者”(being)加以哲学推演还原的所谓“在之所以为在”的“去在”(tobe),从而不可避免地留有“存在主义”的印痕。因此,“血管里流的是血,水管里流的是水”,无论海德格尔回到“生的哲学”的意愿是多么真诚,由于他依然泥于为语言逻辑所规定的西方思辨传统,故他的学说仍不失为一种与生的真谛格格不入的“以思执破思执”的东西。然而对于中国哲学家来说,既然道最终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那么作为道之真正本质的“生”就并非是什么远不可及、深不可测的东西。相反,愈直露愈精深,愈原始愈文明,它就“本质直观”地体现在“人之所以为人”即“造端于男女”这一朴实无华的活生生的事实之中。所以,“易则易知”,“生”的真理是完全无需推演和还原的,正如“大言不辩”的道一样,它是一种无须揭明而最自明的东西。  这种“生”的哲学不仅以其直截的自明性高出西方人一筹,而且在“生”的本质的深入探索方面亦远远走在人类哲学的前头。这就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几”、“时”以及“死”的理论的提出。  先谈“几”。关于“几”《周易》中有如下论述:  夫易,圣人所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周易·系辞上传》第十章)。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传》第五章)。  显然,所谓“几”,即有别于事物即成的显态的“动之微”。而所谓的“动之微”,即作为事物的从无向有过渡的潜在、萌芽形式的“尚未”。周子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为几”。因此,几是一种“可能性”的而非“现实性”的东西,而易之所以为易,生之所以为生,其实就是以这种可能性为其本质属性的。它表明了“生”最终并非是一种规定了的东西,而是敞开自己而通向无限可能的“生物不测’的领域。所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上传》第九章)“通几”即为“知神”,“见机而作”即可以“幽赞於神明”。几,毋宁已成为中国哲学中最终“退藏于密”而“不可致诘”的东西。而孟子之所以教人培养所谓“善端”,先儒之所以令学者观所谓“未发气象”,其实也正是以这种至极的几作为其哲学依据的。  再谈“时”。在中国哲学里,既然“生”被看作为以“能变”方式日新又日新的展开过程,那么,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空间性,而是不断向前推移的时间性决定了“生”的实际状态。时间,作为“生”的本质无宁成为“生”的一种“无规定的规定性”。因此,《周易》的“观变”最终落实到“明时”。翻开《周易》,其中关于“时义”的论述比比皆是;  变通配四时(《周易·系辞上传》第六章)。  变通者,趣时者也(《周易·系辞下传》第一章)。  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与时偕行(《周易》,乾)。  随时(《周易》,随)。  失时(《周易》,失)。  明时(《周易》,革)。  对时(《周易》,无妄)。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艮)。  总之,人们看到,“时”已经成为经天纬地、占凶卜吉的易学的真正宗枢。故惠定宇言;“易道深矣!一言而蔽之,曰:时中”。因此,“因时”才能“不失其几”,“因时”才能不失其“中”。我们看到,为《周易》首揭的这一“时间本体”的思想实际上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例如,中国古文字常常训“是”为“时”,中国人的世界观亦“宇”、“宙”并论而“宇”不离“宙”。而且,中国人的社会道德观念也为“时论”所左右,以至于孔子被誉为“圣之时”,“为圣”与“因时”被视为异名同实的东西。看来,一些学者把中国文化称为“时际文化”以区别于西方的“太空文化”,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极有见地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时”被中国哲学视为“生”的本质规定,而时间本身又作为“始”与“终”的统一而为一种始中有终、终中有始的整体性的东西,那么,“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中国的“生”的哲学不仅通向“生”,而且亦同时向“死”敞开着。换言之,生作为“生命”现象,不仅意味着作为无限定的可能性的“生”,而且也同时意味着作为有限定的不可能性的“命”,它是“生”与“命”的统一形式。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哲学家写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伕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扬子云:《法言·君子》)。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正蒙·乾称》)。  因此,在中国哲学家看来,正如昼不舍夜、江不废流一样,死并非是生的否定、不在和褫夺,而不啻为生本身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一种海德格尔所说的“不可能的可能性”。不仅“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只有一个人临尸长歌当哭的时候,他才可能真正体验生的真谛。因此,“君子曰归,小人曰死”,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的形体、私欲所蔽而与宇宙的大化的道融为一体,即从“有”与“无”的坚执走向“始”与“终”的为一,那么他就可以“得正而毙”,他就不仅不会悦生恶死而具有死的恐惧,而且还会“生死无变于己”地把死视为“大归”而领略到一种还乡之喜。  我们看到,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死问题的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以其不贪求“永生”、“灵魂不死”而成为“不惧死的民族”;与此同时,该民族又以其“厚生”的灿烂的成就闻名于世而使其他民族相形见绌。
林枫在上一家工作单位工作到1月2日,当天晚上原部门为林枫开了欢送会,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第二天一早林枫就飞往上海,并在中午前到新公司报到,可谓是无缝对接。林枫第一天到魔都的时候气温只有两三度,从深圳的十多度一下降到临近零度,仿佛从秋天一下掉入寒冬,双手有冰冻的感觉。魔都虽然非常冷,但空气很干爽,不像深圳的湿冷。林枫带了厚厚的衣服,所以还能对付着酷寒的天气,心里还有一些小兴奋。到了公司后,业务部门的高层给了一份“见面礼”,请林枫和一位高端候选人谈薪,当天林枫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CEO给林枫讲解公司的情况,下属在向林枫汇报工作,沟通近期要处理的事情,当天晚上林枫就工作到11点多。这就是即战力,也是创业公司的特点。当天晚上,林枫回到提前租好的小区已经是12点多了,没想到中介公司没有提前把门禁卡给林枫,林枫在冰冷的、寒嗖嗖的寒风中,等待其他进出的住户,才跟了进去,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天,他才拿到门禁卡。接着在日子里,每天加班后,在凛冽的寒风中,林枫独自一人走在静悄悄的路上回宿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就是自己选择的路,他不后悔,反而心里有种秘密的小激动、小兴奋,什么事情,都会因为是自己主动选择而又意义。一月底,魔都下起大雪,是十年来最大的雪,也许是“瑞雪兆丰年”的征兆。开始时只是点点雪花,是这么温文尔雅,却又诗意连绵,让魔都突然有了巴黎的感觉;后来变成漫天飞雪,让整个城市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四周突然蹦出来好多漂亮的雪人,路面很滑,要小心翼翼采用“企鹅走法”。“十载江南无此雪”,这一场冰清玉洁、风花雪月的美景就像一个梦,林枫想,也许自己以后就有资本和朋友们讲:“2018年,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很大的雪。”
情景再现:你给客户介绍产品的丰厚空间,还有设备支持政策,客户说:小意思了,我现在做的一个牌子,还要带我们出国旅游呢。情景分析:1、这几年,厂家服务半径越来越长,从以前只服务经销商,到现在,还要考虑怎么照顾终端;2、经销商出国游已经很常见了,有的厂家,为吸引终端,还推出了终端的出国游政策;3、很多终端,尤其是小城市的修理厂老板,大部分没有出过国,出国游对他们很有吸引力。解决要点:1、看客户的心态,是追求享受,还是有所追求;2、了解出国旅游的标准,给客户算总账,让他来判断,哪个更划算;3、做生意需要的不断拼搏,而不是享受。异议解答:1、我听说出国旅游,必须要订10万的货,还必须一次性付款,这几乎是你一年的量,您算下,现在的理财是5-6个点的收益,就是五六千块钱了,你说,这个出国游是福利呢,还是你自费呢?再说,10万块钱付出去了,你的流动资金不紧张吗?2、您是做生意的,您觉得现在我们到了去享受的阶段了吗?尤其是2018年,排污、废油管理越发严苛,在以前,废油还能卖钱,而现在呢,要给人家掏钱来收油,房租也在水涨船高,生存压力大啊。所以,我们推出的方案,都是务实型的,帮助大家更好的增加客源,提高效益;3、国外旅游,来来回回要一个多星期吧,你店里的生意,谁来照顾?我听几个老板说,他们觉得这个活动,太务虚,没有什么意义,还是老老实实的多卖货,多赚点钱更实际。我们推出的设备支持,出发点就是帮大家提高服务能力,这样,生意才能上个台阶;4、这个牌子组织的活动挺不错的,可是,我们毕竟是做生意的,卖货才是王道。想卖好货,就要挑个好产品,你可以把我们的产品和某品牌比较下,我们的包装设计,简单明了,名字就是卖点,谁都能看明白,而且,利润也比某品牌高多了,按你每月15件货算,卖我们的产品,一年多赚万把块呢。应对雷区:1、海外游还是国内旅游,山了、水了都一样。萝卜白菜,各有喜爱,有的人就喜欢游山玩水,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推及别人;2、你要订10万的货才有资格,划不来。虽然点明了意思,但为什么划不来呢?客户不一定算过这笔账;3、说起来是公司组织旅游,但你出去了,会发现还有各项支出。旅游费用不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你要让客户看到和你合作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