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时间的流逝,面对一切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生灭,我们相信一定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有一个东西是永恒存在的,只有这个永恒的、不变的东西,才能感知世界上的一切变化、一切生灭。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我们的心吗?我们凭什么相信它?大家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来体会一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从一出生直到现在,我们身上的什么东西没有发生变化?大家找一找,看看找不找得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东西?找不到啊!我们的身高、体重、感官能力,我们身体上的一切,都发生了无数的变化。头发不知道剃了多少次吧?我们身体的细胞不知道裂变了多少次吧?按现代科学的观点,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与他成长为成年人,仅仅从生理的角度看,已经完全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身体。这是我们的身体,你在这上面找不到一处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么,从精神的角度来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不变的东西?刚生下来的婴儿脑袋里有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张白纸嘛!但现在呢?每个人的脑袋里都装满了各种知识、各种理论、各种经验。我们的精神、思维之中有没有不变化的东西?你挖空心思找一找,找得到吗?仍然找不到。我们无论从物质身体的角度,还是从精神生命的角度,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但是,下面我就要提一个问题了:你承不承认多年以前你妈妈生下来的那个婴儿,就是现在坐在书院听课的这个人?尽管你从头到脚,从肉体到精神已经与那个婴儿完全不同了,但是,他们就是一个人,对不对?你永远都是你。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否认,那个婴儿就是我。从生下来到现在虽然是变了,但是变归变,我还是我,只要我们是精神正常的人,这个对“我”的确认是永远也不会变的。但是,你得给出一个理由啊,既然从肉体到精神都变了,完全没有一点相同的了,你凭什么说那个婴儿就是你啊?所以,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在西方的哲学里面,有几个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就麻烦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真要命啊!这几个问题把有些西方哲学家都搞疯了,真的搞进精神病院了。这个非常矛盾,只要你是一个认真的人,只要你去找这个“我”,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一个“我”。但是你又确认无疑,“我就是我”,无论世界怎么变,身体发肤怎么变,这个“我”永远不会变成别人。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反面来看,这说明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虚幻的、不实的,是自我构筑的幻象;而从正面来看,说明我们相信自己的生命当中,确实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它没有变过。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我!那我又是什么呢?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说、思维不可触及。勉强要说的话,只能说“我”就是正在确认“我就是我”的这个主体,按照西哲笛卡尔的说法,就是“我思故我在”。但是,这个主体性的“我”,不是我们身上的一切,也不是我们思维里的一切,因为这些都是“我的”,都是“我所有”,而不是“我本身”。这个手是“我的”,脚是“我的”,心脏是“我的”,大脑是“我的”,精神是“我的”,总之,凡是能说出的一切,都是“我的”,是我所拥有的一切,但不是“我本身”。那么,“我本身”到底是什么?勉强地说,就是能够知道这一切、明白这一切的这个主体。我只要一念初生,马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念生起,具有这个认知能力的,就是我。大家去好好体会,是不是这样?这个就是在时间当中永恒不变的东西。我是什么?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认识一切、创造一切的东西。它就是我们的精神原点,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时空中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东西。“中庸”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中”,这个就是“庸”。当你认识了这个“中”以后,就知道原来大千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以“我”为中心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我”这个中心在变化;你认识了这个“庸”以后,你就明白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唯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也是这个“我”。空间中绝对的“中”找不到,除了我们的心;时间中绝对的“庸”也找不到,也只能在我们的心上去体会。
等到亚裔人管理局(AsiaticDepartment)发现费了这么多周折,登记的印度人却还不足500人的时候,他们就决定开始抓人了。杰米斯通区住着很多印度人,其中有个人名叫潘迪特·罗摩·桑德拉(PanditRamaSundara)。他长得挺精神,很健谈,对几首梵文诗烂熟于心。因为原籍印度北方,他自是也能随口背上几句杜尔西达斯《罗摩功行录》的韵律诗126。身为“潘迪特”127,他的群众声望也颇高,还曾在好几个地方发表过慷慨激昂的演讲。一些住在杰米斯通的坏心眼的印度人就提点亚裔人管理局说,如果抓了罗摩·桑德拉,当地很多印度人会去办证。管事的官员们不禁为之心动。就这样,罗摩·桑德拉被抓了起来。因为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和印度侨民都很激动。于是原来只为杰米斯通区居民知道的罗摩·桑德拉,一夜之间成了全南非家喻户晓的人物。(P.215)他成了人人关注的焦点,俨然是位经受考验的伟人。虽无必要,但政府还是采取了特殊维和措施。法庭待罗摩·桑德拉也是彬彬有礼,把他当作印度侨团的代表,而非一名普通犯人。心急如焚的印度人挤满了整个审判室,观看审讯过程。罗摩·桑德拉被判入狱一个月,收押在约翰内斯堡欧洲人看守所的一间单人牢房里。不过外界可以自由探望他,看守所也允许外界给他送吃的,结果他每天都享用侨团派人送来的各种美食。大家也为他提供一切所需物品。他被宣判入狱的那一刻,侨民皆鼓掌欢庆。大家毫无沮丧之态,反而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更有上百人做好了入狱的准备。原以为登记办证人数会暴涨的亚裔人管理局官员大失所望。唯一大有斩获的是印度侨团。一个月转眼就过去了。罗摩·桑德拉刑满获释,在同胞的簇拥之下,他来到事先布置好的会场。会上大家激情满怀,纷纷发言。献给罗摩·桑德拉的花环多得要把他淹没了。志愿者组织盛宴,向他致敬。成百上千的印侨羡慕他的幸运,(P.216)后悔自己无缘牢狱之苦。可结果后来证明,罗摩·桑德拉不过是个冒牌货。要不是自己出乎意外突然被抓,他才不会去坐上一个月的牢。在狱中,他享尽之前从未享受过的奢华待遇。可是他这人一贯生活放荡,沉迷于种种恶习,根本受不了牢狱生活的孤独和种种限制。尽管看守所和侨团对他诸多关照,他还是觉得坐牢烦透了,所以出狱后就彻底离开了德兰士瓦,背离了非暴力抵抗运动。每个社群、每场运动都有狡诈之徒,我们的运动也不例外。知道罗摩·桑德拉底细的人直到假象破灭后才告诉我实情,之所以瞒着我是因为他们以为可以利用此人为侨团谋福祉。我是后来才发现他原来是名契约劳工,契约合同还没到期就开溜了。他是契约劳工这一点并不丢人。读者们在后面章节会看到,事实证明,在我们的运动中,契约劳工极其重要,他们为运动赢来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罗摩·桑德拉连合同的期限都未履行完,实在是大错特错。(P.217)我如此详细地写下罗摩·桑德拉的事迹,用意并非是要揭他的短,而是要点明一个道理。在所有公正的运动中,领袖一定要意识到只能允许品行端正的人加入运动。但无论他们怎么小心,队伍中总会混入害群之马。就算运动领袖再怎么无所畏惧,再怎么真诚正直,那些在他们不查之际混入的害群之马终会危害到整个事业。大家发现了罗摩·桑德拉的真面目之后,他就成了个稻草人。虽然他很快就被侨团抛之脑后,但我们的运动从他这件事中汲取了新的力量。我们还是要为他因非暴力大业入狱给他记上一功,他的审判所激发的热情仍在鼓舞众人,而且得益于他的反面教材,懦夫自觉地偷偷离开了运动队伍。除了这次的事之外,运动中也有其他类似的情况,不过我就不在此一一详述了。我只说一句,像罗摩·桑德拉这样的人侨团里不止一个,而是有好几个,这么说足以让读者意识到侨团真实的力量和缺陷。不过我也注意到,从这些反面教材上非暴力运动只会获取有益的教训。读者们也不必指责罗摩·桑德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P.218)当人们用放大镜看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时,很容易对他诸多责难。但这样并不公平。罗摩·桑德拉也不是存心要当懦夫。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性情,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改不了自己的本性。神给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就像豹子变不了自己身上的斑纹,人也改不掉自己的心性特质。罗摩·桑德拉虽然逃走了,但谁又能说他没有为自己的怯懦而痛悔不已呢?没准他就是因为悔悟了才逃走呢?因为他要真是厚颜无耻,压根就不用跑嘛。他完全可以屈服于政府的“黑色法案”,办好登记证,不再受牢狱之苦。更有甚者,如果他工于心计,完全可以让自己给亚裔人管理局当枪使,明里瞒着同胞,暗地里去讨政府的欢心。我们在评判他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厚道一点儿呢?为什么不说说他并没有做那些更不堪的事,反因自己的软弱而自惭形秽,避开侨胞而远走他乡呢?为什么不指出他这么做甚至算得上是在为侨团服务呢?(P.219)
价格是一切商业交易的桥梁。其实,历史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商业交易,国家之间的外交、政客之间的博弈、黑社会之间的抢地盘,一切的交易行为无不存在着一个“价格”。所谓的成交,就是“价格”谈妥了,反之,没有成交就是“价格”没有谈妥。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价格”要是有了巨大变化,意味着交易稳定的“桥梁”塌了,交易双方就有人要掉下水了。那么,价格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波动,什么时候会失控,我们如何去控制价格?我们首先来看,价格什么时候会出现波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应。供求关系平衡,价格就稳定,供求关系失衡,价格就会波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其次,价格什么时候会失控呢?就是供求关系“长时间”无法达到平衡状态,价格就失控了。最后,我们如何去控制价格?一说到控制价格,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给各级经销商发传真,要求严格执行价格体系,否则如何如何;同时给自己的销售团队下达红头文件,严格规定巡查各地,拿到经销商破坏价格的证据,如何如何。我们用动销的5个原点问题一分析,这些都是治标之策,不是一个老板所要真正解决的事,那如何控制价格呢?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应,控制价格的治本之策,就是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个不是通常所说的“饥饿疗法”,而是从消费者需求的根本上去加以解决,做法分三步:第一步,不断地扩大认知。通过告知、解释、提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特优利,不厌其烦地用各种媒体“解释”产品的好处、使用方法,不放过任何机会“提示”产品的消费时机、消费场合。第二步,不断地扩大需求。不断扩大产品的消费人群、不断延长产品的消费季节、不断尝试产品新的使用(食用)方法、不断创造产品升级换代的机会,等等。第三步,不断地提价,“好卖就涨价”——这个是重点。很多人固执地认为,“价格控制”就是防止价格下滑,这大错特错!价格的控制,就是不断地涨价!这是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不传之秘,这也是垄断资本家的不二法门。没有涨价权,谁认为你控制了价格?需求在你的不断折腾下,人为地扩大了,那么供应就“相对”减少了,根据供求关系规律,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提价了。比如,香港奶粉的需求,被内地奶妈人为地折腾大了,香港卖奶粉的店铺老板是个傻瓜,也会每周提一次价。“好卖就提价”,是本节的核心要旨。拥有提价权的秘诀是:扩大认知、扩大需求,制造“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案例】大宋王朝319年的得与失最近,很多历史学家在谈到宋史的时候,认为赵家是大生意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谈判的结果;太祖皇帝面对满朝悍将功臣,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其本质就是一场交易。赵家南北宋加起来有300多年,这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可了不得,内政方面就不多说,由于对内有皇权威仪,有文官主政的治理思想,造成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可是对外政策,特别与北方域外那些彪悍的蛮人和平相处,可不那么容易,他们老赵家是如何实现的?赵家皇帝发现:大宋最不安定的边疆是北边,北边最不安定的时间是冬季,因为每到冬天,域外的游牧民族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就来边境抢夺,一来抢就要打仗,一打仗双方都有伤亡,而伤亡数目是可以计算的。比如,最近几年打了几次仗,每次打仗双方死伤兵力多少、马匹多少、烧毁城池房屋多少,这些东算西算,就折算出一个价格来!这么着得了,我大宋王朝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国库有的是钱,每年秋冬之交,我给你北方这些化外之民一些粮草布匹,你也省得每年来抢,我也省得整天提心吊胆无法安睡。如果你贪图我的国土,那没得谈,我杨家将、岳家军可不是吃素的!还别说,这个交易居然还谈成了,也换来了北宋167年的和平。“靖康之变”之后赵构跑到杭州建立南宋,半壁江山也存活了152年,可见赵家深谙“交易”的本质是“价格”。如果赵家子孙自己争气,不要整天琴棋书画踢足球,不要挖地道半夜去会一代名妓李师师,不要丢掉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密切注意国与国之间军事实力此消彼长的失衡,以那时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包括纸币的出现、科技的进步(《梦溪笔谈》)、工商业的发展(西门庆家就很多店铺,武大郎也没有种田,而是满街卖烧饼咧),资本主义首先产生在中国也不一定。我们今天用“价格控制”的思维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第一,赵家后人要不断地扩大游牧民族对宋朝军事实力强大无比的认知,让他们知道,求和是大家最好的出路。否则,见一次打一次,小子别让我看见你。第二,要不断地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将边境往北推进,使得对方冬季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对宋朝“接济”的需求依赖性更大。第三,“好卖就涨价”。利用对方对自己的依赖,不断地要求对方减少军队,减少骚扰次数,减少“漫天要价”蛮不讲理的情况出现。逆向思维,“好卖就涨价”是价格控制策略给我们的又一启发。那些价格失控之后,被动地发传真、发红头文件去“控制”价格下滑的企业,多半是经销商压货很严重,大卖场、各级终端临期产品堆积,无法消化“供大于求”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低段位的营销团队干的事。那种控制价格下滑的办法,你已经有切身体会,甚至无师自通,这里就不多说了。
老子接着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这一段话要放在一起看,不能割裂,否则意思就会不连贯。始制有名就是指“太初有名”,即前面说的字、名、容等勉强对道的描述。但老子马上说,既然有了名也就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会败坏或夭折。从老子到庄子,对于名、字(文)的都很轻视,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对于“名”是非常轻蔑的。西方哲学有唯实论与唯名论近1000年的争论,中国思维可能认为唯实论是天然正确,唯名论是强词夺理或者神经错乱,但西方哲学史的实际历程,恰恰是唯名论对于人类思想(包括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贡献最大,最后唯名论传统,在卡尔·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里,找到了最终的归宿。老子(包括庄子)对于“名”的轻视,与孔子(包括儒家)对于“名”的重视是有关系的。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也就是要循名责实,以名正实,这个思维与柏拉图以理想世界反推现实世界(或经验世界)的思维是接近的。问题在于,孔子的“名”还没有到达西方唯名论的“大名”(即普遍的名),而是局限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之“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等),即第二层级之名,而不是普遍与抽象意义上的名。从比较思想史的角度看,中国思想的最大缺陷,可能正是对于“名”本身缺乏形而上的深入探索,而是过早地在“名者,实之宾也”“心之官则思”这两个经验主义的认知前止步,阻碍了中国思想的逻辑延展。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里的思考,中国哲学至今可能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认知:我们的思考中不可有任何假设的东西。必须丢开一切解释而只用描述来取代之。我们需要安安静静地权衡语言事实,而不是躁动纷扰地进行猜测和解释。语言是道路的迷宫。一个词是一种意义就是该词的一种使用。词语只在生活之流中具有意义。语言游戏发生改变,概念也就随之改变,词语的意义又随着概念改变。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命题的总和即是语言。语言掩饰思想。这些对于语言、思想、命题的思考,是中国思想基本没有触及的。这些看似无用的逻辑思考,对于人类“清楚地想明白一件事,明白地说清楚一件事”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准确地说,对于人类来说,“实”当然重要,但“名”甚至更重要,忽视“名”或者简单地将名视为对实的反映,这只是人类真正“现实”的一面,如果没有“名”(即理念的逻辑世界,即思想世界)对“实”(即生活世界、物质世界)的促进乃至约束,那人类社会就真正变成“动物庄园”。对于“名”世界的思考、反驳、修正,正是哲学作为一个专业、阅读哲学家著作之为必备的人文修养的最终价值所在。如果人类思维是为了相信(所有的相信如果不允许批评都会变成迷信),而做出不是自由、理性、逻辑、正义的选择,那么思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不必要的。老子用“始制有名”,来说明“朴”这个“名”与“道”的关系,因为老子反对“为宾”(即正名),所以老子主张“夫亦将知止”,即不要过于执着于“名”,而是要返回到“朴”。为什么要“知止”?老子用了一个比喻“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于江海”,这里是用川谷对位道,江海对位天下,则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道要在天下得到实现,就要像川谷汇聚成江海,江海虽然浩瀚阔大,可是都是从源头活水,那一泓“虽小”之“朴”的溪流(川谷)里衍化而成。老子也许并不具备现代地理学的认知,知道长江、黄河两大江河诞生于几条川谷里的溪流,但老子一定观察到,内陆的河流源头,都有一个源自山川的溪流,汇合、放大成为河流,最后融入黄河、长江两大主水系,奔流到海——老子不认为海是独立形成,而是认为海是由江水汇流而成。这个想法不正确,却很鼓舞人心,用来说明老子的“道”的价值、“朴”的力量,是足够。庄子对于海的想象比老子浪漫,他没有川谷汇聚成江海的想法,而是将大海当作了“天池”: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南冥者,天池也。可以想见,从庄子到《山海经》的路,比老子要近。老子的水系概念,更接近《禹贡》。
有一家在2015年刚成立的小经销商,包括老板在内,共有6名员工,其中有销售2人。由于近两年当地商用车销售较火,加上这家经销商拥有某商用车品牌某个品系的地区唯一经销权,其2016年销量节节攀升,2位销售员也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没有安排行销计划。虽然老板指定其中一名销售员为销售经理并要求组织安排行销计划,但由于没有清晰的岗位职责与组织架构匹配,结果两位销售员还是各管各的,行销成了口号,他们关注的还只是眼前的销售。近期,随着2016年的921新政的落地,该品系商用车迎来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但是由于现在公司管理一直跟不上,老板也不敢多招人,很多好的市场机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行销,没能把握住。要拓展业务,就需要招更多人员,而有了更多人员,就需要更有效的管理。显然,该经销商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销售经理的岗位如同虚设,严重影响到了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如何设计才能让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流程相匹配呢?多数公司采用的方式是,先建立组织架构,再制定岗位职责与流程。表面上看,这没什么不对,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样设计出来的结果,往往不能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设计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流程时,应该从业务的实际需求出发,系统性地将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流程同步考虑,并穷尽相关内外部因素。例如,针对商用车行销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计,首先需要对行销目标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内容包括根据市场容量的大小、竞争的难易、行销距离的长短、时间的消耗、人员技能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考虑需要多少人行销,专职还是兼职(针对原店销人员)、每个人的行销方向、出行频次与数量、过程要求,等等。如此,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切合现实业务需求的组织价格与管理机制。
营销的首要问题营销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天天讲营销、做营销,干营销,但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直接的回答,我们干再多的营销,对于营销的理解和思考都是不到位的。首先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其次,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什么?营销,与企业一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到底什么是营销的首要问题,到底什么是营销的本质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营销的首要问题,其他营销问题解决得太多,也是皮毛,也是表面功夫,不能持续的解决市场中的问题。我们先看看营销战略大师毛主席是怎么说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如果翻译成营销术语就是:谁是我们的用户,谁不是我们的用户,这个问题是营销的首要问题。史玉柱在《我的营销心得》这本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讲到:营销,最核心的是找到你要销给谁。营销是围绕用户的营销,营销不是围绕竞争对手的营销,我们做营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销给谁。很多人做营销,两眼盯对手,而忽略了用户,用户才是我们营销中最核心的本质和要素,对手盯得再紧,我们也只是在对手的后面跟班。只有两眼紧盯用户,我们才能在市场中赢得对手,获得用户。忽略用户的营销都不叫营销,用户会告诉我们营销的答案,营销会告诉我们竞争的方案。1​ 用户,是营销的首要问题;2​ 用户,是营销的核心问题;3​ 用户,是营销的关键问题;4​ 用户,是营销的本质问题;5​ 要想解决营销问题,就多解决用户问题。用户的首要问题用户的首要问题是什么?营销的首要问题是用户。那么,用户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呢?用户关心很多问题:产品、价格、质量、包装、便利性、品牌、性价比、服务、体验……到底什么是用户关心的首要问题呢?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不断地去寻找产品的差异,用户的独特需求,结果越走越远,甚至都忘了出发的地方,都忘了用户最基本的所在。苹果电脑创始人乔布斯说:产品是最大的战略,再好的营销,如果没有产品,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产品是用户的首要问题。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方式。不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都是耍流氓。1​ 产品,是用户的首要问题;2​ 产品,是用户的核心问题;3​ 产品,是用户的关键问题;4​ 产品,是用户的本质问题;5​ 要解决用户问题,首先解决产品问题。营销立方体的原子核营销是一个多要素的集合体,涉及客户、市场、产品、包装、价格、渠道、推广、品牌、形象、组织、战略、人员、执行、政策、竞争、服务……几十个要素,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阶段对这些要素的组合和排序是不一样的。在众多要素中,都是以某一个要素为核心来进行思维扩散的。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本质的核心要素。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唯有根据自己行业的属性和企业的特性组合的营销密码,他们或排序不一样,或组合不一样,或多少不一样。不管是以什么为核的营销立方体,在核的最中心是消费者这个核,消费者是营销核心中的核心,原子中的原子。脱离消费者这个核心,不管什么核,都无法引爆市场。1​ 以技术为核的营销立方体;2​ 以产品为核的营销立方体;3​ 以服务为核的营销立方体;4​ 以价格为核的营销立方体;5​ 以文化为核的营销立方体;6​ 以关系为核的营销立方体;7​ 以资源为核的营销立方体;8​ 以市场为核的营销立方体;9​ 以人员为核的营销立方体;10​ 以品牌为核的营销立方体。
在业内,产业园区策划被视为难度最大的策划。产业园区策划为什么是最难的策划呢?就产业园区策划而言,通常小一些的产业园区可以称之为“专业市场”,大一些的产业园区则称之为“复合产业园区”,更大一些的就称之为“区域运营”了。如“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占地面积3000多亩,它就属于复合产业园区,因为它涵盖了公园、展场、专业展示店、写字楼、商场、酒店,还有住宅等诸多内容。类似于这样的项目通常与一座城市的定位有关。就拿我们工作室所做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战略定位策划来说,如果不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去分析与定位的话,则就很难达成共识并形成高度了。只有形成了一定的高度,这个策划才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才能显示出该项目的价值。所以,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要对整个城市的“产业生态”进行研究,这样就必然会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说法是:“房地产策划是小学生,商业地产策划是大学生,产业园区策划是研究生。”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只有在房地产处于高度卖方市场的前提下,房地产策划才会被视为小学生。不管房地产项目规划与设计的如何,只要是房子就能够在打地基的时候被卖出去,即使是在一些三四线的城市也是如此。但不得不承认,“零售业商业地产”策划的难度要比房地产策划的难度大。这是因为零售业商业地产里面有一个“商业系统”,它不像房地产项目(专指销售房子)只管销售而不管经营。相对于开发商而言,这种商业地产有的时候甚至更多关注的是商业层面,要用商业的思路去进行策划与规划。“泛商业地产”之所以难度偏大,原因在于在很多情况下,懂商业的人却不懂策划和设计,懂设计和策划的人却又不懂商业;而对商业、策划和设计这三个方面都懂的人则少之又少。因而,在商业地产策划中,不能够单凭第三方去施行。现在商业地产(零售业商业地产)除了前期的战略定位,80%以上的招商代理都是由投资商自己来组织的,只有那些拥有自己的商业铺位的才去请代理公司。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商业地产(零售业商业地产)去进行专业性的前期战略定位策划,有些项目完全可以用规划建筑设计去代替前期的战略定位策划。后者往往是一般级别的项目,但由于位于地段比较有优势的地方,所以很容易成功。另外,一些有自己自主品牌的策划机构也不会去接这些小项目。对于那些相对复杂的商业复合型地产而言,它们急需第三方担任策划机构来制定方案,尤其是对不同地块的评估等一些问题,这就非常需要第三方来进行定位与策划。对于规模小一点的产业园区策划而言,则可以将其视为专业性的市场;而对于大一些的产业园区策划而言,则将其囊括在了商业地产里面。如在“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这个战略定位策划里面,不单有工业地产的内容,还涉及商业地产内容。同商业地产相比,顾名思义产业园区在商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这个内容。这也是产业园区比商业地产难做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叠加效应”在起作用,即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于是,这就对策划者尤其是对首席策划的“功力”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高。产业园区的策划往往与其所处的城市有一定的关系,如“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与其所处城市的关系就非常大。如果产业园区的策划不能跟当地的城市进行有效的结合的话,那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于面积在五百亩以上的产业园区而言,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以项目复合的状态呈现的。
根据企业经营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仓储管理的对象、内容与要求等也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制造企业。制造企业仓储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制造与销售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储存,包括检验入库、在库养护、出库与发运及一些包装、流通加工等一般性业务工作。制造企业的仓储管理比较复杂,其要求是多方面的:一是要确保在物流过程中仓储物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受损失,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用户提供良好的仓储服务,简单来讲,要对物资的收、管、发、运做到及时、准确、安全、节约;二是对于库存数量的管理,主要是对原材料库存数量进行科学管理,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仓储成本、库存成本,这项工作往往是由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各方共同完成的,仓储部门在提供库存资料、计算仓储成本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 流通企业。这里所说的流通企业不包括物流企业。流通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购销存,不包括生产制造,因此其首要目的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商品的品种、数量、规格等,通过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了解上游生产商的生产能力,积极组织货源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流通企业仓储管理的对象均是暂时存放在企业的、为了对外销售的货物,与制造企业的区别很大。其工作重点依然是一般性业务管理与库存数量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库存数量管理的目的与制造企业基本相同,而认真做好物资保管与养护工作、确保物资质量的重要性变得更为突出。3​ 物流企业。对专业物流企业(包括仓储企业)而言,仓储管理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其管理内容基本包括前面述及的各项工作,对其要求也与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不大相同,保证储存货物的安全、制定并遵守作业规范、提高作业绩效、为客户提供各种基础服务与增值性服务是其重点。库存数量管理显然不是物流企业考虑的,物资保管与养护、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项目才是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重点。
工作时的自我介绍是成功的重要一笔,虽然是几分钟的事情,但是良好的表达,不仅可以展现自己,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同事的好感。这样对你的职业生涯路大有益处。工作中,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在刚入职时,大多数企业领导会要求新同事做一个自我介绍,一方面以此了解同事的大概情况,另一方面考察你的口才、应变和心理承受、逻辑思维等能力。千万不要小视这个自我介绍,它是推销自己的极好机会,因此一定要好好把握。以下4个原则助你一路过关斩将。1.打败紧张“强敌”紧张是自我介绍的“强敌”,克服了紧张心理,你才能最直接、最自然地展示自己。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是自我介绍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自我介绍时普通话应力求标准,不可讲错字或念错字音,方言最好不用。同时,声音要沉稳、自然、洪亮,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晰,声调要开朗响亮,应使用灵活的口头语言,切忌以背诵朗读的口吻介绍自己。2.你的礼仪值千百万自我介绍时,整体上讲求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表情要尽量放松,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最好能略带微笑。可以面对镜子找出自己最具亲和力的笑容,学会用目光或表现表达友善。3.“实事求是”永远不过时领导最看重一个人的诚信,诚信是建立信任的基石,面试过程中你的“真实”会为你加分。进行自我介绍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夸夸其谈。领导都是聪明的人,一眼能看穿你真实与否,所以特别要注意自我介绍要与个人简历、报名材料上的有关内容相一致,不要有出入,更不要有意夸大或制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优点。“实事求是”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好品质。4.让领导、同事对你“情有独钟”自我介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领导对你“情有独钟”。能够在众多对手中让别人记住是一门学问。每个人都要向孔雀学习,3分钟让整个世界记住自己的美!自我介绍也是一样,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最美好的“闪光点”,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自我介绍要符合逻辑,思路清晰。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把最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同事,以利于后续的工作合作。